•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7

laijiaying4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首个计量日会计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吃爱喝薅羊毛

已采纳

世界计量日是一项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国际单位制和保证测量结果一致的政府间协议。100多年来,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对保证国际计量标准的统一、促进国际贸易和加速科技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1999年,第二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把每年的5月20日确定为“世界计量日”。

计量日是支撑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计量包括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和工程计量。科学计量是研制和建立计量基标准装置,提供量值传递和溯源的依据;法制计量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计量器具和商品计量行为依法进行监管,

确保相关量值准确;工程计量是为全社会的其他测量活动进行量值溯源提供计量校准和检测服务。

扩展资料:

计量日的作用:

(一)制定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

(二)加强行业管理,修订行业安全标准和规程;

(三)增加安全投入,扶持重点煤矿治理瓦斯等重大隐患;

(四)推动安全科技进步,落实资金;

(五)研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经济调控手段;

(六)加强教育培训,规范煤矿招工和劳动管理;

(七)加快立法工作;

(八)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计量日

首个计量日会计

210 评论(13)

幸福家居

答:会计计量是指对被计量对象选择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属性,确定其记录金额的方法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

103 评论(14)

Brita阿菜

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其中初始计量就是初始购买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与初始计量会计处理有关的情形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而后续计量就是根据投资公司日后经营,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场面价值进行调整,主要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结合法。一、初始计量(一)非同一控制下非同一控制是指参与交易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持股比例的不同即对公司经营政策的影响可分为: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及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重大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非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具体做法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二)同一控制下同一控制下是指参与交易的双方具有股权控制关系或者受相同第三方控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即同一控制下且所取得的股权形成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这种情况下按照被合并单位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份额进行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账面价值进行计量的只有这一种情况。例:甲公司想收购乙公司的股权形成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公允价值为110万,甲公司付出的对价为120万。若是非同一控制下,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20万,付出对价与乙公司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10万为商誉,日后编制合并报表时通过调整抵消分录体现。若是甲、乙公司同时受第三方控制,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00万,与付出对价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由于按照账面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只适合同一控制下且形成企业合并的情况,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同一控制下多次交易形成控制。这种交易比较特殊,虽然在同一控制下,但初次交易又没形成控制。这种情况下,初次交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价值按照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来确定,当后续交易形成控制,实现合并日的初始投资成本=账面价值*持有比例。新增投资部分的成本=合并日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新付出对价进行比较,差额计入资本公积。是两种计量之间的结合。二、后续计量(一)成本法成本法适合两种情况:第一,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能够实施控制。第二,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重大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反映的是取得时候的成本,一般不发生变化,除非被投资企业发放股利或者长期股权投资减值。(二)权益法权益法,是指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适合的是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情况。例如:2010年初甲企业取得乙公司40%的股权,对乙公司的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初始投资成本为1000万,2010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00万,2010年末需要按照享有的乙公司的份额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40 贷:投资收益 40。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变为104万,也就是说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经常变动的。权益法分为简单权益法、购买权益法和完全权益法,现在的企业会计准则采取的是完全权益法,需要调整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的差额对当期损益的影响,计算调整后的净利润。接上例,购买时有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为100万,账面价值为90万,剩余使用年限为5年,这样计算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时就需要对净利润进行调整,减去每年应该多计提的折旧费用(100-(100-90/5)=98)。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98*0.4=39.2 贷:投资收益 39.2。同时还需要消除甲乙公司之间内部交易形成的为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完全权益法下更能准确的反映企业实际的经营成果。备注: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合并初始确认采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后来废除权益结合法(关于购买法可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 企业合并》)。我国较早之前的会计准则曾经也有相关的规定,后来的会计准则中虽然没有再提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但具体的规定仍然是这两种方法,目前我国实际上是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同时在用。但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的会计准则势必要和国际接轨,为了不造成混乱,本文没有提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国际会计准则和相关的文献。

198 评论(13)

颖颖emma

会计核算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补充资料:一、会计计量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特征是以数量(主要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其关键,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和计量单位的确定。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会计计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损益等,并以资产(负债往往可称为负资产,而所有者权益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或净资产)计价与盈亏决定为核心。二、会计计量应坚持三个基本质量标准:(1)同质性,即会计计量所提示的数量关系(再现体)应与被提示的物品或事项的内在数量关系(客体)保持一致;(2)证实性,即在给定条件相同时,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客体的计量应得出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计量结果可以互为证实;(3)一致性、即计量方法的使用要保持前后期的一致性,以免使用者会计信息产生误解。三、相关成本信息(1)成本重心前移,使成本信息出现时滞。资料表明,制造行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在产品研发阶段已确定,只注重生产过程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成本计量模式易发生失真现象。(2)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好量疏质"、"忽视核心竞争"等缺陷,与 现代管理思想相抵触。(3)传统的成本计量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个月到1年),反映企业短期的成本信息,将固定成本短期期间化处理,淹没了大量战略信息,企业绩效难以真正体现。(4)间接费用简单化对待,没有揭示出业务活动背后真正的成本动因。"

312 评论(13)

兜里五块糖

因为后续计量如果是成本法还好说,如果是权益法,会涉及初始投资成本需不需要调整的问题。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视同商誉,就不需调整。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就需要调整长投的初始成本。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营业外收入。所以,说后续计量的问题,一定要说买入的分录。说买入的分录,其实就是交待初始投资成本是否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暗示需不需要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合并与非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就一点差异。那就是,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支付的相关费用记入管理费用,而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其支付的相关费用是记入长投的初始投资成本的。就这点区别。 在初始计量上,成本法和权益法没有区别。后续计量才有区别。但是,后续计量的选择会影响初始计量的调整。无论调整与否。支付对价的那笔分录(即,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某某资产的那笔分录),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初始投资成本是没有区别的。

9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