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9

哪也去不了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企业会计准则递延所得税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refreeyu

已采纳

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第十八条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应当反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预期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方式的所得税影响,即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应当采用与收回资产或清偿债务的预期方式相一致的税率和计税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递延所得税

87 评论(11)

不老的传说kz

递延所得税是指会计上认定的缴税金额与税务局认定的金额不一致时的调整差额。

递延所得税具体是指:当合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上的利润总额出现时间性差异时,为调整核算差异,可以帐面利润总额计提所得税,作为利润总额列支,并按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作为应交所得税记帐,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为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在会计科目上分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来说,按税法调整纳税申报表上有一个应交所得税额。该应交所得税是按税法中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其中包含了会计利润的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扩展资料: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负债。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在确认相关资产、负债时,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大于本科目余额的,借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小于本科目余额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五、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递延所得税

293 评论(10)

豆浆煮菠菜

递延所得税是由于税法规定计税基础和会计准则规定不一致产生的税快差异,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比如一项固定资产,原值100万,会计让选择5年折旧直线法,税法规定10年折旧直线法,第一年末会计上账面价值就是80万,税法上的账面价值就是90万,就会形成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情况,形成纳税差异,这种情况属于新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税率是25%,那么就要确认2.5要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199 评论(15)

紫草莓蛋塔

会计和税法在确认企所得税时,会产生一个暂时性差异,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固定资产折旧)来说明吧: 会计确认的折旧费:第1年30万,第二年20万,第三年10万; 税法与寻的折旧费:第1年20万,第二年20万,第三年20万; 可以看出,会计和税法确认的折旧费,总额是相当的,都是60万,如果企业未扣除折旧费的利润为100万,那么在会计上,扣除折旧后的利润就是100-30=70,所得税(25%)就是17.5万;但是,税法确认的折旧只有20万,那么所得税(25%)就应该是(100-20)×25%=20万:税法比会计多确认2.5万元的所得税,这个应该怎么处理呢?用递延税款科目调节: 第一年 借:所得税费用 (100-30)×25%=17.5万 ←从会计 递延所得税资产 20-17.5=2.5万 ←差额,倒挤的 贷:银行存款 (100-20)×25%=20万 ←从税法 第二年: 借:所得税费用 (100-20)×25%=20万 ←从会计 贷:银行存款 (100-20)×25%=20万 ←从税法 第三年: 借:所得税费用 (100-10)×25%=22.5万 ←从会计 贷:银行存款 (100-20)×25%=20万 ←从税法 递延所得税资产 22.5-20=2.5万 ←差额,倒挤的 这样,三年下来,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就平了;其实,上面的分录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年 借:所得税费用 (100-30)×25%=17.5万 ←从会计 其他存款-税务局 20-17.5=2.5万 ←差额,倒挤的 贷:银行存款 (100-20)×25%=20万 ←从税法 第二年: 借:所得税费用 (100-20)×25%=20万 ←从会计 贷:银行存款 (100-20)×25%=20万 ←从税法 第三年: 借:所得税费用 (100-10)×25%=22.5万 ←从会计 贷:银行存款 (100-20)×25%=20万 ←从税法 其他存款-税务局 22.5-20=2.5万 ←差额,倒挤的 可以看出,“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一笔资产,就好像一笔存款,这比存款是存在税务局的,可以用作抵扣税款的;同理,“递延所得税负债”也是一种负债,是应付税务局的。 另外,更明晰但是更拗口的解释是: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当前会计上不应确认但是税法要求确认的税款,这笔钱当期交了,但是不应该计入当期费用,应予递延在以后再计入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是当前会计上应确认但是税法暂不要求确认的税款,这笔钱当期未交,但仍应该计入当期费用,以后再实际缴出去。 这是概念性的解释,具体计算上还很麻烦,你要去看《应用指南》上的例子

305 评论(9)

他们的快乐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中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中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1、通俗的讲,就是会计上认定的缴税金额与税务局认定的金额不一致,而其中暂时性的(以后税务局就认可了)就是递延所得税。2、递延所得税是当合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与会计上的利润总额出现时间性差异时,为调整核算差异,可以账面利润总额计提所得税,作为利润总额列支,并按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作为应交所得税记账,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为递延所得税。3、按这种核算方式,合营企业需设置“递延所得税”科目来进行核算,在时间差额完全自行消失以后,本科目的余额也将为零。拓展资料:递延所得税收益和递延所得税费用并不是会计科目,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时是贷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此时是减少所得税费用,就是形成递延所得税收益。递延所得税收益=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一条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第三条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18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