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jia1988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会看”电影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老师在此提醒各位同学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从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语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来说,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现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个场面、某个事件。“感点”的选择,各具特色,可资借鉴。写电影观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几百字的观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电影所牵涉的内容却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须选好角度,把重点放在一个侧面上,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选择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选得好,对立意、选材、构思、谋篇都直接产生连锁反应,有利于把观后感写好。厚积薄发,调“兵”遣“将”写电影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民间有一个给“语言”下定义的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观后感自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影片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写不好观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语言贫乏,同样也写不好电影观后感。针对这样一篇观后感,作者尽管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语言平淡无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1、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2、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3、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学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较: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找准写作的切入口。 一部电影人物众多,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展开全篇,好像一条红线将“简介-评论-感受”三块内容串连起来。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1、选择一个人物。一部电影看完,有的同学对主角赞不绝口,有的对某一配角记忆深刻。不管怎样,只要挑选一个人物,透过其言行举止走入他的内心,由此而发表评论,抒写感受。2、截取一个片断。即选择影片中的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独立的情节展开。如电影《任长霞》中,表现任长霞一心为民的事例很多。同学们就可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作为切入口,联系实际谈感受。3、描写一个镜头。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生动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进而谈体会说感受。
o晴天娃娃o
近日夏普重组事件再次吸引了全球经济界的目光,在经年的马拉松谈判之后,夏普的管理层最终踢开了日本半管方基金“产业革新机构”的提议,宣布接受鸿海的收购建议。然而在郭台铭准备为此项高达7000亿日元的并购案最终签字画押时,媒体却在2月25日爆出鸿海因为在24日收到夏普方的电邮表示尚有数千亿日元的“偶发债务”(即国内标注的“或有债务”),鸿海因此不得不暂停签字,去逐笔评估据悉高达上百条总额高达3500亿日元的负面遗产。此事不仅导致海外舆论一片哗然,日本国内也嘘声一片。这是继去年东芝财务造假事件以来又一次日本著名企业暴露出来的企业管制问题,在长期的交涉过程中没有及时向交易方披露重大财务事项本身就涉嫌违背商业基本规则,而且也暴露出夏普可能在过去的财报中就一直有通过各种财务手段避开披露此类信息。近十年来,从嘉耐宝、奥林巴斯、东芝到夏普,具有悠长历史,曾让日本在全球消费品和工业品行业大放异彩的名门望族企业不断发生类似的事件,一次次的教训都得不到根本性的改进,只能说这种负面文化已经深深扎跟于日本企业的经营中了。这些财务隐瞒行为或者经营上决策的重大失误往往并非是某个或某几个高管直接下达数字指标的命令似的恶性商业犯罪阴谋,多数时候是管理层暧昧的指示“决算发布怎么也得有点面子吧”!“本期业绩要加把油”之类,导致下属唯唯诺诺编制出千奇百怪的决算资料。出了事大家都有错,但到底谁是罪魁祸首的主要责任人,直到最后都没有明确责任归属意见。更为糟糕的是,正如火遍了全球的美国电影《大空头》里描述的那样,日本的几大监察法人(即会计审计)在竞争环境中不能自持,数次为虎作伥为这些不合理的财报开放绿灯,数次被重罚也积重难返。东芝和夏普的事件由于最近被发掘,大家往往集中注意其会计掩饰的金额规模巨大,而现实里这些高达数千亿日元的财务问题都是过去积年累计起来,雪球般的越滚越大最后实在无法掩饰才最终暴露出来,和多年前的嘉耐宝、奥林巴斯事件毫无二致。这种责任不明确的企业管制文化和日本社会的特质高度重合,与小团体利益优先、强调个体积极贡献,极端扼杀个性发挥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各种合规制度最终形同虚设,结果是日本企业的内控完全牺牲了专业性,IT泡沫以后强调的外部董事股东大会的政策呼吁完全成了走过场。实际上夏普的卖身交易早在去年就备受关注,安倍经济学为吸引海外投资者在去年大力提倡的企业管制改革也因此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有规模巨大的美资基金私下表示,夏普到底花落谁家的谈判一直久拖不决,当政府出资的“产业革新机构”出现在买家名单里的时候,海外资金顿时感到安倍经济学里最被关注的“结构改革”根本就是镜中花水中月,“伟大的技术不能外流”再也不能成为遮羞布。自安倍政府开始积极推动企业提高ROE,加强分红派息以及鼓励股票回购等措施后,日本企业的变革一时被寄予厚望。然而即便是所谓的优等生日立,由于开始比较积极宣布各项重组计划,自安倍的政策出台后的这段时间以来股价已经是东芝的两倍有余,然而整体也是下跌的。日本股市的成交额6-7成来自海外,这个结果无疑显示出海外投资者对日企和安倍经济学的疑虑。投资者认可的企业变革标准是类似于通用电气那种大刀阔斧能带来巨大变化的变革。长期以来,日本企业以技术起家,经营的顶层往往也是工作现场出身的优秀技术人员担任,然而并不是每个技术专家都能成为经营的行家里手,,这些日企都曾有过伟大的创业者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技术专才,但是没有了优秀的指挥者,所以一流的产品往往在三流的营销策略下败给欧美的商业寡头,近年更在电子消费品等领域败给中韩后起之秀。也许正如电影里乔布斯面对挚友的讥讽时毫不留情的回答:“你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但我才是最伟大的指挥者”,日本这么多年的经济停滞正是伴随着指挥者的匮乏现象,无论是企业还是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扫一扫下方二维码,轻松关注曼德企服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