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比特來來
“会计”一词人人皆知,它是监督和管理财务工作的代称,而今,也用“会计”称谓做此类工作的人。 “会计”的历史颇久,古已有之。据记载,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 再追溯根源考查一下,相传“会计”一词是大禹留下来的。今日浙江省的绍兴、嵊县、诸暨、东阳等地之间有座山,古代曾叫做“苗山”。大禹晚年时,苗山改名“会稽山”了,至今仍沿用此名。“会稽”即“会计稽核”之意,故此词是大禹发明,并且流传下来的。 古书中多处使用“会计”一词:《孟子》有“会计当而已矣”记载;《战国策》有冯谖为“孟尝君市议”故事,孟尝君想派员去薛邑替他取债款,他问他的门下,“谁习计会?”古代的“计会”就是如今的“会计”,冯谖立即站出来,自荐为孟尝君做会计。汉代把周朝的会计官职又作发展,设立了管理这些会计事务的官职了,也许这就是最早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财政司呢!
littleCargod
我国会计一职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一词。
会计工作是根据《会计法》、《预算法》、《统计法》、各种税收法规为法律依据来核对记账凭证、财务账簿、财务报表,从事经济核算和监督的过程,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1)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
(2)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3)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合法真实的自我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会计
张小天11
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又译:帕西奥里),现代会计之父。他所著的《数学大全》,有一部分篇章是介绍复式簿记的,正是这一部分篇章,成为了最早出版的论述15世纪复式簿记发展的总结性文献,集中反映了到15世纪末期为止威尼斯的先进簿记方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西式簿记的传播和发展。
扬帆飘舟
全世界的会计,是中国人开始的,是大禹开始的。大禹是会计的祖师爷。 《史记》之《夏本纪》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大禹为公益事业最早建立了国家税赋制度,有了税赋制度便开始了会计、审计工作,即“会稽”工作。4000年前大禹在“江南”召开的诸侯大会,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会计、审计工作大会。大禹在会后病故了,就地葬在了山上,诸侯们经过集体研究,将此山正式命名为“会稽山”,以表彰大禹开创“会稽”工作而对国家的贡献,彰示会计、审计工作在国家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会稽山”乃是华夏数千年文明史上一个重要标志,是华夏历史长河中一座会计的丰碑,是世界会计文化的源头。 你或许还不知道,全世界的会计,是中国人开始的。“会计”一词在我国起源极早,并与一件历史性大事有关。相传夏朝时,各地方官员在大禹的率领下,经过9年对黄河、长江等大小水患的治理,治水工作取得开天辟地的业绩,把一个泡在水里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农业国。为了计功封爵开好一个全国性的表彰会,大禹晚年在浙江绍兴的茅山大会诸侯,汇总稽核他们的功德业绩。闭会后,一生辛劳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王仙逝,并葬于茅山。这件历史性大事就被称为“会稽”,茅山也因此改名为会稽山。《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这里的“会稽”已有记录核实之意,但尚未作为财务核算专用。将“会计”作为财务核算专用名词,从文字可考史上看是来源于《孟子.万章》篇中的一句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另据史料判定,从周代开始,我国就设置了专门官吏为皇朝掌管财物赋税,进行“月计岁会”,有所谓“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kuai:总计)”的说法。稍后,我国历史上不仅有从事财务核算职业的专业人员,而且为了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还专门设立了官方管理机构和管理职位。在《战国策》“冯谖孟尝君市义”这个著名故事里记载:孟尝君问门下诸君:“谁习计会?”应声而出者是冯谖。可见冯谖在投奔孟尝君门下以前是会计专业毕业生或者是从事过会计专业工作的。汉朝时期,我国设立了管理会计事务的官职。《汉书》中记载:汉初有个理财专家名叫桑弘羊。此人曾担任过“为大习农中丞管会计事”的官职。由此看来,我国古代会计这个专业不仅产生得早,而且十分为社会管理所重视。 中国夏朝的会稽山,按现在西方的历法计算,是在公元前2198年,距现在已4200多年了。如此说来,从王者的角度讲,会计的祖师爷就是夏朝皇帝大禹了。作为大禹的后裔,当我们登上浙江绍兴的会稽山的时候,当我们缅怀大禹的不朽业绩的时候,能不想到重振中国会计事业的王者之风,把中国的会计事业发扬光大吗
尹才宝贝
夫差的父亲是阖闾。会稽 gui(四声)jī会稽,古地名,故吴越地。会稽因绍兴会稽山得名。癸未,八岁,即公元前2198年,大禹大会诸侯于此。绍兴的会稽山,原来叫做茅山,因为大禹当初召集了全国的诸侯来,“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禹会后病死而葬于此,为纪念大禹的功绩,诸侯“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春秋时为越国都城。公元前494年,吴大败越于会稽。《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山阴县下班固注:「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异姓王韩信为楚王,属楚;六年封同姓王刘贾为荆王,属荆;十二年刘濞为吴王,属吴;景帝前三年(前154)吴国除,复会稽郡,属郡。吴黄龙元年(229),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会稽自古人杰地灵,英雄汇集。秦时,秦始皇巡游会稽,项羽见秦始皇的仪仗行伍种威风模样,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不久项梁、项羽起兵,集吴中子弟八千,从此纵横天下,就是在会稽。江东小霸王孙策初崛起时,渡江东征,连连破敌,锋芒无人能抵。击破刘繇后,进攻会稽郡。会稽太守王朗固守于固陵,孙策渡江作战,屡攻不下。这时孙策的叔父孙静献计,以迂为直,侵袭固陵南面数十里的查渎,绕道攻王朗后方。孙静说:“王朗凭城坚守,短期间内攻不下来,不如攻打查渎。查渎是交通要道,应当占领。这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静并且自愿打头阵。孙策同意,同时下令:“近来连日大雨,江水污浊,饮用容易腹痛,你们即刻准备数百缸清水待用。”出兵奇袭,准备瓮罐装水干嘛呢?原来孙策另有谋算,他即将展开欺敌战术。《三国志》上说:“至昏暮,罗以然(燃)火诳朗。”入夜后,孙策派人把油注入缸里,灌油点火,燃烧起,王朗远望,以为孙军举火把活动,没料得孙策人去营空,绕道查渎,袭击高迁屯,待王朗察觉出兵,反被痛击,最后战败投降。-----------------------------------------------------------------------绍兴,古称会稽,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梁祝传说中的梁山伯的故里。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土之乡”之美誊。会稽山地处浙江绍兴南部,会稽山山脉东西约100多公里,主峰高700 米。她跨越于浙江宁绍平原,连接钱塘江、杨汛桥、夏履桥、湖塘、舟山、苗山、香炉峰,连绵诸暨、上虞、新昌,直至鄞县山脉。会稽山曾经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庆功封爵的圣地,历史上会稽山被列为中国九大名山和五大镇山之首,会稽山在五大镇山中被称为南镇。稳重、博大、宽厚的会稽山成为我们绍兴人休养生息、施展才华的宝地,是於越民族发源地,是於越民族文明的摇篮。绍兴的历史其实是会稽山的历史,以前绍兴是以会稽为名,可见会稽山在绍兴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人们把鉴湖称之为绍兴的“母亲河”,那么,会稽山就是绍兴的“父亲山”。大家知道,没有会稽山这座名山,就没有鉴湖这个名湖,会稽山是源,鉴湖是流,她是“源”与“流”的关系,是“静”与“动”的体现,是“刚”与“柔”最完美的结合。取水思源,鉴湖水源来自流经会稽山区,奔腾而下的三十六条溪流汇成碧波万顷的鉴湖,正因为这些溪流流经会稽山优良的地质结构和良好的植被,使流入鉴湖之水具有重金属元素少,含有适量矿物质和有关微量元素钼、硒等,是酿造绍兴酒得天独厚的原料。因此,从酿酒的角度讲:鉴湖有孕育之功,它是绍兴黄酒之“母”;同样,会稽山是水的源头,理应是绍兴酒之“父”。会稽山是於越文明的发源地,是绍兴黄酒之“父”,会稽山也是中国黄酒起源之地,众多史料文献记载,足可以论证:会稽山是中国黄酒的发祥地。公元前22世纪,舜即行足于会稽山间,造福于民,那时原始农业已显雏型。“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之酒起源之说,应该从这一时期开始。以“饭”为原料,酿的酒应该指的是黄酒。公元前21世纪,禹王治水成功,在会稽山行功论赏,以酒庆功。会稽山因此在世前就闻名一时。公元前490年前,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于会稽山下,经十年生聚,复国雪耻。当时,越王句践在举兵出师时,会稽山的父老乡亲捧出家酿美酒献给越王,越王将酒投入河中,与出征的将士一起迎流共饮,士气大振,一举灭吴,成为千古佳话。由此可见,酒在当时已十分盛行。无数史实佐证:会稽山——中国黄酒发祥地!绍兴与黄酒有众多的解不开的情结,一直来,人们把绍兴誉为“酒乡”,其根源是绍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酒,都与酒相关连,到了“非酒无以庆贺,非酒无以解忧”的程度。比如家中小孩出生后满一个月,为表喜庆要办“满月酒”;孩子长到一周岁,得办“得周酒”;待到男婚女嫁时,有“订婚酒”、“结婚酒”;人生逢十有“寿酒”;其它还有出门远行的“饯行酒”、归来“接风酒”。除了婚嫁生行酒俗外,还有民风酒俗。如过年的“祝福酒”、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酒”;农事酒俗有“插秧酒”、“庆丰酒”等。商业酒俗有“开业酒”、“利市酒”;生活酒俗语有“新居酒”、“宴宾酒”等等,在大型的民间活动中,典型的要数“祭禹”了,祭禹活动中的重头戏是向禹王献上绍兴酒。八名大汉抬着硕大的花雕酒坛,缓缓而行,百年陈酿表达了绍兴人们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的一种歌颂,一种怀念,一种敬重,一种呼唤和一片豪情。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吴黄龙元年(229),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9),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4),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6),复置山阴县。大历二年(767),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1),又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0),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丙午年(1366),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沿明制。
宝宝不胖c
大禹,与现代词汇“会计”有这样的关系......微国学2017-08-14订阅夏本纪(25)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bāo)氏、费氏、杞氏、缯(zēng)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kuài)稽。会稽者,会计也。01【注释】1、《夏小正》:《大戴礼记》篇名。2、计功:考核功绩。计,考察,考核。3、会稽的“稽”字也有考察、考核的意思。会:“会稽”最早的古音读guì,后来随时间的推移,这个古音消亡了,现在已没这个音,所以现在读应该读kuài。02【大意】太史公说:禹是姒姓,他的后代被分封在各地,用国号为姓,所以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据说孔子曾校正夏朝的历法,学者们有许多传习《夏小正》的。从虞舜、夏禹时代开始,进贡纳赋的规定已完备。有人说禹在长江南会聚诸侯,因为是在考核诸侯功绩时死的,就葬在那里了,所以,把埋葬禹的苗山改名为会稽山。会稽就是会计(会合考核)的意思
qingqing829
会稽,今浙江绍兴。会稽郡因会稽山得名。相传夏禹时即有会稽山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
秦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在原吴、越地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辖区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
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到了山阴(今浙江绍兴),管辖浙闽这些地方。西晋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改郡为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会稽郡为越州,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扩展资料
会稽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家族。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始皇的侍医夏无且;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与张俭、范滂齐名的夏馥,泰山都尉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为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代表人物。
会稽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会稽许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之后。会稽谢氏始祖为谢夷吾。谢衡,在西晋太康年间任国子监祭酒,迁于越地始宁( 今浙江上虞市),为始宁东山世系会稽派一世祖。
以此为望的姓氏有:黄姓、许姓、康姓、虞姓、庄姓、覃姓、贺姓、夏姓、顾姓、孔姓、谢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稽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