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大宝贝儿
绿色会计在中国现行会计制度中,尚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会计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前者仅指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用,后者指企业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所以应注意在原企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设与会计有关的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以及反映企业对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损害及赔偿的会计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安全生产所提取的社会效益。在具体的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可以参照财务会计的相关方法原则。环境信息报告是环境会计的主要表现形式,而现有财务报表主要提供的是经济效益指标,而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均未披露。鉴于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已越来越超出了传统概念,人们要求得到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信息,企业披露环境成本和负债信息对于清晰反映或进一步解释报表项目十分重要。因此,企业有必要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通过编制环境报告予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及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传统会计相比,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要素的变化绿色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因此在会计要素的划分上和传统会计保持一致,即应划分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但在具体内容上应有所不同。例如在资产要素中,绿色会计应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损耗准备”和“环境资产净值”;在负债要素中应设置“环境负债”,包括应付环境资源损耗费、应付环境资源保护费和应付环境污染治理费;在所有者权益要素中设置“环境资本”;在收入要素中设置“环境收入”,核算企业因采取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而由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回收处理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交来的环境损害赔偿或罚款收入;在费用要素中设置“环境费用”,在利润要素中增加“环境利润”等等,用以核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经济业务,这也是承认环境具有价值的必然结果。2.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变化(1)会计假设的变化。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绿色会计的核算内容同传统会计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适当调整其会计假设分属必然,但不必另起炉灶,因此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多元计量。多元计量假设是指在绿色会计核算中,以货币计量为主,但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不能以货币计量,因此应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计量等作为辅助方式,在某些时候,还可以用图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说明。(2)会计原则的变化。鉴于绿色会计核算内容及其假定的变化,其会计核算原则也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绿色会计政策性原则是指在绿色会计的核算中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正确处理企业利润和环境资源保护、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社会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要求企业必须站在社会的角度、站在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必须舍弃当前单纯以企业的经营利润为标准的观念,代之以企业所创造的绿色利润。同时,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有利于国家的管理和宏观调控。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中,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应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环境资源信息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同时鼓励企业尽可能多的向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提供环境资源信息。3.绿色会计的计量和披露绿色会计的计量是指将涉及环境资源的经济事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但环境资源的价值在计量中存在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可以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和模糊数学法等,直接市场法又具体包括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防护费用法、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等。绿色会计披露的会计信息是为了向有关各方提供准确有效的绿色信息,以满足决策者分析、决策的需要。它从总体上可分成两部分:一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具体披露企业本期发生应记入本期损益的环境支出和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二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执行的环境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企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长期目标等。
蹦蹬的小兔子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会计法》通过 1993 年修正不 1999 年修订,既不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保持一致,又不1999 年《宪法》修订案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新精神,即国家既保护公有制经济,也同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改革精神完全保持一致。 此后,《会计法》中的产权价值观指导了行业会计制度不会计准则的制定,始终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把自1932 年中央苏区瑞金以来的统一会计制度推迚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一会计制度阶段。 30 年来,《会计法》丌仅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丏以其为主导,不相关与业法规关联一致,以会计准则为基础,形成了会计的与业法律制度体系,在社会主义宏观、中观不微观层次发挥了基础控制作用。 30 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理论不实践表明,会计在各经济层次中的反映不控制作用是丌可戒缺的,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保障。《会计法》全面规范了会计工作的行为,也明确了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中的基础地位不作用。《会计法》中所明确的会计职能,从强化成本控制出发,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具有基础管理作用马克思讣为,产品制造成本是必要的活劳动不物化劳动消耗的集合,这是成本构成的客观实在。成本集合把丌必要的生产性耗费一律排除在成本计量记录乊外,这是成本控制必须坚持的总原则,就此而言,环境成本必须是纯净成本。诸如传统炼钢企业,超量消耗焦煤,造成空气不水污染,由此导致违背消耗原则的成本扩张,开促使丌可再生资源不能源藏量迅速下降。 会计通过严控成本,有效扼制能源戒资源消耗不降低人工成本,便可维护炼钢企业的生态环境,使成本在可控中丌断降低,开以此提升炼钢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企业效益不社会效益 的协调一致。
悠然1968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要求。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的结果应当与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对于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应当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不受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左右,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四)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