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高升移门
未来发展趋势1.我国会计将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会计改革在强调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十分重视与国际惯例接轨。到目前为止,我国会计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改革思路。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虽然在主要方面我国会计体系与国际惯例一致,也符合WTO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的全面对外开放,为进一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资金,加快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促使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要求会计这一国际商业语言应进一步提高其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增强其透明度,以利于会计信息用户在进行筹资、投资、经营决策时能更好的理解和运用,避免决策失误。这就要求各国会计在处理具体会计事项时,应遵循某种规定,都按通行的做法来办理。无疑,我国会计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既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其他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出台,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我国会计必将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2.会计新的领域将逐步拓宽来到新的世纪,我国加入WTO后,会计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现代信息科学的兴起,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新兴产业不断涌出,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及世界经济朝一体化方向迈进等,会计正在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条件的需要,我国会计也必将逐步拓宽新的领域,更好地适应正在变化的时代需要。在知识经济社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源是任何企业、组织都不可缺少的最宝贵资源,当今时代,企业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因此,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所需信息的人力资源会计必将应运而生
小珠珠123999
(一)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这与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不同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应用的概念、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会计问题做出处理规范。会计制度是以某一特定部门、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两个最主要的区别:1.规范的对象不同,准则的对象是经济业务或项目,会计制度的对象是企业;2.规范的重点不同。制度侧重于记录与报告,准则侧重于确认与计量,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准则是重点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制度是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 世界各国会计规范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英美等英语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形式;另一种是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的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形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规范形式逐渐向英美会计规范形式转化,德国、法国等国家近年来相继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实行会计准则的国家来说,虽然由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会计准则,但公司在实际执行中仍要根据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科目体系,据以进行会计核算,所不同的是这种会计科目体系是公司根据会计准则自行制定的。我国目前将会计制度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条件还相差甚远,目前以至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国家统一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但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二)我国会计准则数量较少,涵盖面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于1973年,自成立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已比较完备,至今已制定国际会计准则(IAS)41项,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已制定了约150项准则公告。我国制定会计准则起步较迟,并且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发布的30多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一直未能成为正式发布的准则。我国至今只发布了16项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数量要少的多,一些新问题尚未涉及,准则的涵盖面小,可操作性较差。 (三)在运用公允价值上的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倾向于公允价值计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购并越来越普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原则。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不仅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在投资性房地产、农业、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易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也被广泛应用。而在我国,由于存在会计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操纵企业资产与利润的普遍问题,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对公允价值的计价原则采取了排斥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需要,对控制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对公允价值一概否定的做法,与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趋势却不合拍,同时也加大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四)运用执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上存在很大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在实施上更多地依赖于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而不是法律条文的对照和解释。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的市场,从法律传统看,几乎没有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传统。现实中,会计准则中某些需要职业判断的会计事项,往往成为某些企业滥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由于会计执业人员水平的局限、对会计信息作用的轻视以及利益的驱动,我国会计工作中会计政策运用的随意性、不准确性甚至滥用现象较为普遍,使我国的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失实的会计信息自然谈不上国际可比性。因此,在中国引入并成功地使用职业判断是一项与制定会计准则同样重要的事情。 (五)会计准则的功能上存在差异 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只是让投资者、债权人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表现,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我国的会计准则由政府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具有制度型会计准则的特点。很显然,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都是关于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范畴,它们解决的均是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问题。也就是说,它们的实质和作用是相同的。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