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7

喵喵咩咩喔喔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初级会计必学100题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远离的兔子

已采纳

2021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时间已定,距离考试只有半年时间了,怎么开始备考?先学哪一科?学习计划表怎么制定?都是大家现阶段较为关注的问题。那么,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一、初级会计两科考试特点分析实务:偏理解,需要记忆的地方不多,知识的关联性比较强。经济法:重巧记,在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除了税法的部分,其余章节可独立学习。二、初级会计两科难度分析总体来说,虽然都是选择题,但是实务的考查形式更为多样,对于知识点的考查更为深刻,而经济法的命题趋于越考越广。因此,实务的难度要略大于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科目的时间安排比例在2:1相对合适,大家时间够的话可以先学初级会计实务,再看经济法;时间不够的话就双管齐下,两科同时备考更稳妥!从未接触过会计的考生,建议先看教材,同时查看精华考点,然后配合试题做练习,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购买课程进行学习。对于初级老考生,如果实务基础扎实,可以先从《经济法基础》开始准备,通过理解和口诀的形式,帮助大家轻松学习。问初级会计学习计划表怎么制定?关于制定计划表,许多学员都无从下手,不知道是分开制定计划还是两科放在一起比较好!如果是两个科目分开做计划,虽然在做计划的时候,比较繁琐一些,但是好处就是,计划越具体,越容易实施,毕竟两个科目的备考难度和学习方式是不相同的。通常来讲,《初级会计实务》是偏难一些的,所以,需要的备考时间要比《经济法基础》多,另外《初级会计实务》是偏理科性质的,需要多做题,《经济法基础》是偏文科性质的,需要背诵的内容比较多,二者学习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分开做计划,更为合适一些。当然,考生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初级会计考试科目章节以及考察重点关于备考几个阶段:入门篇:需要自学和视频教学相结合,每个章节逐个击破。此阶段需要认真读书,逐步梳理知识脉络和重点,在这个环节应掌握最基础的内容,并了解每个章节的核心重点。进阶篇:通过做模拟题印证复习效果,每天做题后都需要总结,将复习重点和不懂的问题做成笔记,与考友或老师交流经验。通过整理错题和知识盲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复习。

初级会计必学100题

302 评论(12)

linalingxj

初级会计考试科目有两科,分别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双科均55道小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作答,满分100分,双科均达到60分以上(即各科得分≥60分),则当年考试合格。

1. 单项选择题

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4选1),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考生在考试时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有的选项是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或是“不正确”的选项,往往有的考生比较粗心,在还没认真地看清楚题目,就自认为将其“正确答案”选出来了。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误,在考试时一定要认真审题,了解题目的真实意思。在考试时可以选择运用排除法,对于拿捏不准的选项可以选择将其已知的错误答案选择出来,然后选择其正确的选项。

2. 多项选择题

四个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4选多),本题型至少选择2个答案,全部选对得满分,少选得相应分值,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多选题对我们的综合能力考查比较强,考生可以采用归类分析法,通过归类分析的方法选择出正确的答案。由于多选题少选可得相应分值,多选、错选不会得分,所以考生对于其把握不准的选项最好是不要选,有十拿九稳的把握才选择。

3. 判断题

每小题答案正确得分,错答、不答均不得分,也不扣分。判断题通常不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而是以陈述句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判断一条事实的准确性,或判断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事实、事件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正确性。考生在做判断题的时候一定要胆大心细,即使不知道该题目是否正确,你也有50%的机会答对。仔细阅读题目要求,不要害怕选择错误,犹豫不决往往最容易出错。

4. 不定项选择题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每小题全部选对得满分,少选得相应分值,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不定项选择可跨章节进行考核,考查考生对其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考查的综合性更强,难度比多选题难度更大。考生在做这类题的时候可以运用逻辑思维、推断法进行推断,也可以将答案里的高频词汇圈出来进行重点分析,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不定项选择题也是少选可得相应的分值,对于自己把握不准的选项,考生一定遵循谨慎性原则,宁可少选,也不要盲目多选。

考试技巧只是对考试起着辅助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求考生能够认真备考,清楚考试的重点,这样在答题的时候可以灵活运用所涉及到的知识,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161 评论(13)

刺xin的刺刺儿

按照往年的考试进度一般初级是5月份进行,今年由于客观原因,各项考试的时间均有延迟,但明年的考试时间是否为延迟尚未有消息,所以建议按照5月考试的计划进行备考。在备考时,了解考试的题型是最基本的,初级考试需要考两科分别是经济法和会计实务。实务和经济法的总分都是100分,两科只是在多选和不定项稍微有一些差别,并且初级考试考的全是选择题,所以一些知识点没有要求考生默写出来,只要自己对于这些有印象,能够做对就好。20年的考试与往年有点不同的是,初级会计考试题型、题量发生了变化变化:1、题量减少。两门学科的题量均减少6题,总题量为55题/每科。2、分值增加。单选题每题从1.5分/每题,增加为2分/每题。3、计分标准发生变化。多选题少选也可得相应分值;判断题错选不再扣分。暂时不知道21年的考试是否会按照今年的规则进行考试,可以关注下考试办的消息~其次,要提前熟悉机考系统的操作方法,平时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提高自己的软实力。也要熟读教材,对教材的大致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做到整体上的了解。一般教材变化不会很大,可以看一些机构总结的辅导书,教材变化和考试重点都会注明,能给备考节省不少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的地方要标记出来,在后续的备考中着重学习。另外要做好时间规划,合理利用有效时间。备考计划要尽量详细具体,可以具体到一天看多少页教材,做多少道题,听多少个课程视频,这个一定要提前规划好,后面备考才会更加顺。自学+看辅导视频,这种学习方法比较常用,可以一试~

259 评论(14)

百拜嘟嘟

现在2019年的考试才刚刚过去,很多准备2020年考试的考生都觉得时间还很充裕,就会掉以轻心,等到考试临头的时候又要抱怨时间不够用,所以学会规划好自己的时间是很重要的。学习不是跟风,每天要固定时间学习,不要想起来学才学,不想学就放纵自己。大家要端正心态,重视起来,按照备考进度按部就班的学习,坚持到考试通过。针对2019年的情况,老师给大家建议的2020年学习进度如下:

224 评论(12)

yannychan108

《初级会计实务》

1.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2)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2.材料成本差异

(1)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2)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3.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商品的核算

(1)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2)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4.固定资产折旧历年试题

(1)年限平均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不考虑残值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折旧率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

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考虑预计净残值)。

(4)年数总和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率

5.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6.某一时段履约义务收入和成本的计算

(1)本期确认的收入=交易价格总额×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2)本期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成本

7.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8.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3)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9.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2)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或(总成本-完工产品成本)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4)定额比例法:

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月末在产品定额)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定额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定额

10.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分配率×该部门耗用的劳务量

(2)交互分配法:

对内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劳务总量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24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