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熙云
会计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为了审查公司会计人员的工作;外部审计人员是公司为了年检等需要雇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账务进行审查,目的是为了向社会或他方证明公司的会计报表是真实可信的。我认为以上两者审计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公司的发展,所以审计可以促进的会计的发展和规范。
为何不信2013
概念: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一种经济信息系统、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的经济管理活动。
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计。
两者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具体如下:
联系:审计需要以会计资料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财务会计资料,审计工作很难进行。会计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在审计产生之初,审计人员主要从审查会计资料入手,对会计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审查。
区别:
1、两者性质不同。会计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或管理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审计则处于具体的经营管理之外,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具有外在性和独立性。
2、两者对象不同。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过程,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
3、职能不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此外还包括评价和公证。
扩展资料
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
审计具有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键所在。审计与经济管理活动、非经济监督活动以及其他专业性经济监督活动相比较,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权威性、独立性、公正性。
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
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以控制和指导,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会计监督除货币监督,还有实物监督。会计监督的内容,是从本单位经济效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进行的全面监督。
参与经营决策职能: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预测与决策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信息,这些资料都必须依靠会计来提供。因此,为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的参与决策的职能,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
参考资料:会计百度百科
审计百度百科
贪吃的大吃货
教材或理论上的我就不说了,百度一下会有很多答案,只说一下我的理解。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说一下会计的职能——核算、控制与监督,也就是说会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控制应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我认为审计就是会计控制的——事后控制。
吃客声声
问:审计公司是做什么的
答:审计公司顾名思义,审计就是主要的工作内容。
审计最终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涉及钱款、权利的工作岗位都有可能滋生腐败,审计说白了就是监督财务方面的真实性以及合规性。一般性的审计公司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企业做的审计一般性都需要请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审计是指由专设机关依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
急速通关计划 ACCA全球私播课 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冲刺班 其他课程
叶子青了
1、会计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按性质和金额来判断,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一、重要性原则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要正确运用重要性原则最重要的就是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重要性的判断问题。一般来说,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判断某个项目的重要性,应当考虑该项目的性质和金额是否重大,并进而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二是判断金额大小的重要性,应当通过单项金额占直接相关项目金额的比重加以确定。在进行重要性判断时,应从报表的整体做全盘的分析考虑。因此对于重要性的运用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重要性概念总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时,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而定。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企业或不同时间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就不同,重要不重要是相对的,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3、重要性的应用依赖职业判断。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或不同的经济业务来说,重要与否是相对的,这就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实际状况,从交易或事项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判断其重要性。二、重要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具体运用重要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具体就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一)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1、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不同账户设置。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是单一的,一般按其在企业中所占的地位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在会计核算中,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正是基于此,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2、“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在会计账户的使用上,对于企业预付的货款应该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那么,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于预付货款需要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相反,则不需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是将预付货款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进行反映,以简化账户的设置。同样,预收货款的处理可采取预付货款类似的方法。3、“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是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二者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主要是因为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就没有分项核算。(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1、个别计价法的选择。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个别计价法是一种针对数量不多的贵重存货的单独计价方法,以力求成本计算的合理和准确。2、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摊销。对于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等方法摊销。在这几种方法中,如在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不多、金额不大时采用一次摊销法,否则采用其他方法。3、长期债券投资中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企业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长期债券投资时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如果相关费用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三)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其中对于会计报表各项目的补充说明,以及对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而又必需说明的重要财务信息的披露,依据重要性原则,因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应当进行披露。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是指会计报表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转情况反映的逼真程度。由于现代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会计必须运用合理的假设、判断和估计才能进行有效的核算,因此,会计报表编报也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在特定环境下,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它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重要性原则的精神,只有深入地领会这种精神,才能既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合理需求,又降低信息的提供成本,以最终实现“较小的成本、较大的效益”的目的。2、审计中的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的重要性从以下几方理解:1、判断考虑的角度是报表使用人。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2、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构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等。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比率成反方向,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范围越广,其重要性水平越低。3、审计重要性是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人所作决策的影响而言。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判断,则该业务的错报漏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4、运用的领域是会计报表审计。审计重要性只运用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对政府审计(即财经法纪审计)和内部审计都不适用。政府审计是为了评估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程度,对它而言,根本就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只要是错报和漏报都是重要的,不论其金额的大小和其性质,因为只要它是错报或漏报,都违法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了测试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它而言,也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5、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由注册会计师根据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确定。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审查工作质量的一个可容忍的范围,超过这个范围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超过这个范围表明审计工作质量的下降。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