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6

小琳仔仔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存货减值会计处理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约翰尼德斌

已采纳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资产减值准备

存货减值会计处理

243 评论(12)

好想你chen

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可以这样做: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坏账准备。要注意的是"资产减值损失"是损益类科目,"坏账准备"是"应收账款"的抵减科目,属于资产类,不要弄混了。到月底结转的时候:借:本年利润,贷:资产减值损失。拓展资料: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账面余额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判断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企业会计制度》对八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披露等内容做了规定。但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没有给出明确统一的依据,使得在具体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其具体问题如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未作统一规定: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然而,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使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使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相比之下,国际资产减值准则对计提时间则作了明确说明,规定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估计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此规定,避免了操作的随意性,使不同企业具有可比性。需要说明的是:市价是指在证券市场上挂牌的交易价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以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和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从现行的会计制度和颁布的准则内容来看,现有规定对有关资产减值计量模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因而可操作性差。现有准则中使用的计量基础包括有: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销售净价、市价等多个标准,在实际会计工作中难以掌握与运用。

114 评论(8)

MM头Selina

存货减值是指存货的初始计量虽然已成本入账,但存货进入企业后可能发生毁损、陈旧货价格下跌等情况。资产负债表日,存货一个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11-1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175 评论(15)

蝶澈0825

存货的初始计量虽然已成本入账,但存货进入企业后可能发生毁损、陈旧货价格下跌等情况。资产负债表日,存货一个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资产负债表日,存货一个按照成本与可变净值孰低计量。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如果原来导致减值的因素已经消失,减值的金额应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予以恢复。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税金提示: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企业售出存货时,应将该存货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同时结转。结转时冲减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等,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例题:甲公司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存货发出计价,2015年初库存商品M的账面余额为80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为50万元,本月购入M商品的入账成本为230万元,本月销售M商品结转成本600万元,期末结余存货的预计售价为420万元,预计销售费用为8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则本月存货应计提跌价准备为多少万元?【解析】企业出售存货时,需将该存货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同时结转,所以本月销售M商品结转成本的分录为:借:主营业务成本562.5存货跌价准备37.5[50*(600/800)]贷:库存商品600此时存货跌价准备的余额是50-37.5=12.5(万元)。期末M商品的可变现净值=420-80=340(万元),期末M商品的账面余额=800+230-600=430(万元),即年末存货跌价准备的余额是430-340=90(万元),所以应该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90-12.5=77.5(万元)。

117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