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30

史瑞克0111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资本论中会计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实现家

已采纳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的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古义是集会议事。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所谓会计,就是把企业有用的各种经济业务统一成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一系列程序来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信息。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具体而言,会计是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资本论中会计

249 评论(11)

小鸡炖蘑菇mimi

会计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就是会计是用来做什么的。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反映与控制)。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为经济管理搜集、处理、存储和输送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监督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有效性进行考核与评价。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基本职能关系就现代会计的反映与控制两大职能的关联关系而言,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作用的基础,没有反应职能提供的信息,就不可能进行会计监督,因为如果没有会计反映提供可靠、完整的会计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也就无法进行;而监督职能又是反映职能的保证,没有监督职能进行控制,提供有力的保证,就不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就不能发挥会计管理的能动作用,会计反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

224 评论(8)

whatever345

一件商品有两种价值,一种是使用价值,一种是消费价值;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买的虽然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花费多少金额却是由商品的消费价值确定的。比如空气,人离了空气,几分钟就会死亡,使用价值极大,但是没有人会花钱买空气,因为空气到处都是,没有消费价值。

在人人都用货币购买商品的时代,我们只能确定一件商品的消费价值是多少,想要知道消费价值怎么来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分析消费价值的来源,必须回到没有货币的时代。

你是打猎的,邻居是砍柴的,邻居想用自己砍的一担木柴换你猎到的野猪肉,那么问题来了,一担木柴该换多少猪肉呢?

这个时候用使用价值去衡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个是吃的,一个是烧的,完全没有可比性;

交换活动中交换的双方是平等的,想要使双方都不吃亏,那么他们付出的代价必须是相等的;

两种产品付出的代价是各自付出的劳动,如果交换的产品包含的劳动不相等,那多付出劳动的一方就亏了,他不会同意交换!

所以可以发现,一件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与劳动价值相等;

随着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交换活动越来越频繁,物物交换会变的非常麻烦,这时候一种特殊的商品——贵金属,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充当固定的一般等价物来使用,人们称之为货币。

当货币出现后,产品变成商品,交换变成了消费,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消费价值,那么消费价值是否仍等于劳动价值呢?

仔细观察每一个商品的生产过程,就会发现商品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会使用原料、工具、劳动力;原料、工具在生产中价值不会增长,它们的价值最终转移到商品中;

我们可以追溯到最初的生产环节,这个环节只需要付出劳动就可以生产出商品,其价值等于付出劳动的价值,我们把这个生产环节看作第一生产环节。

现在我们往后追溯:第一生产环节生产的商品,投入第二生产环节,它们在第二生产环节充当了原料和工具;

第二环节投入新的劳动,最终生产出第二环节的商品;

所以第二环节商品价值=原料价值+工具价值+本环节劳动价值

=第一环节商品价值+第二环节劳动价值

=第一环节劳动价值+第二环节劳动价值

可以发现,第二环节商品价值等于第一、第二两个环节的劳动价值之和。

我们继续往后追溯,这个等式仍然是成立的;

最终商品的价值=所有生产环节劳动价值,消费价值仍然等于劳动价值。

货币出现之后,拥有货币的人很快就发现了货币的增值属性,货币同时也成为了财富的代表。

这种“增值”的货币就是资本,货币的每种增值方式代表着不同的资本形式,比如生产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等等。

剩余价值和利润是同一个意思,不同的是利润表示的是收入减去成本,而剩余价值表示的是劳动价值减去劳动力工资;

利润=收入-生产成本-工资成本;

剩余价值=商品价值(收入)-生产资料价值(生产成本)-劳动力工资

=劳动价值-劳动力工资;

资本家的利润其实就是来自于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总价值减去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后的余额,利润全部来自于剥削劳动者;

生产资料虽然参与了生产的全部过程,但是他们价值不变,最终商品出售之后,成本又被收回来了;

举个例子,生产资料花了100万,工资发放了100万,最终商品卖了300万;收回的300万中100万生产资料成本收回来了,剩下的200万全部是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价值,但是劳动者工资只有100万,资本家拿走了剩下的100万;

劳动者创造了200万价值,自己只得到了100万,剩下100万就是剩余价值,全部归属资本,剩余价值与工资的比值叫做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劳动力工资;表示劳动者被剥削的程度。

这就是资本家利润的秘密,也是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生产资料虽然在生产中至关重要,但是投进去多少,最后收回来就是多少,不会发生半点增值;但劳动力就不一样了,假设剩余价值率100%,投进去100万,最后收回来200万,翻了一倍。

生产资料在生产中价值不变,所以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在生产中价值发生变化,称为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跟不变资本没有关系,只与可变资本有关系。

资本家想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在生产中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剩余价值率!

从上面的等式可以看出,资本家如果想要获取更高的剩余价值率,要么提高剩余价值,要么降低工资,或者两者同时进行。

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的提高可以通过总劳动价值的提高来实现;要么提高劳动强度,要么增加劳动时间;

降低工资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降薪、罚款、扣奖金等等;

但是工资必须满足劳动者生存需要,在现代社会里还要满足养育子女的需要;

在资本的压迫下,劳动者工作时间不断延长,工资却一降再降;最终劳动者没日没夜的工作,也只够刚刚好养活一家人!

在同一个社会,剩余价值率会趋于一致,这是由于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和自由流动形成的;

劳动者都往工作轻松工资高的企业跑,会导致这类工作竞争加剧,剩余价值率提高,直到劳动者身体承受不了无法再提高为止(加班猝死),最终整个社会全民996,剩余价值率趋同(内卷)。

生产活动需要投入的总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是劳动力工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资本的原始形态;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即使剩余价值不能归属于劳动者,那么也应该按照生产投入的总资本进行平均分配,分配的比例就是平均利润率,但现实生活中,可变资本不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资本;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平均利润率不是财务上的利润率,此处的平均利润率表示的是资本的平均收益率;此处的总资本表示的是生产需要投入的总资本,并不等于财务上的固定资产,因为现代会计准则没有将劳动力视为资产,而是作为生产成本核算,资产负债表贷方只有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没有劳动力资本这一项。)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先劳动后发放工资,而且有一定的滞后期,所以资本家根本不需要提前准备员工的工资,直接用收入支付就行;这样就减少了资本家需要投入的权益资本;同时也不需要单独核算劳动力资本。

不变资本不创造价值,资本家可以通过借款的方式,从外部引入资本来抵消不变资本,也就是借钱买设备、场地等,只要利息率比资本收益率低,对于资本家而言就是有利的,借入的资本称为债权资本(租赁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债务资本);

资本形态又可以进一步划分:

资本家投入生产经营的资本就是权益资本,通过借款筹集来的资本是债权资本,劳动力带来的资本称为劳动力资本;

那么;

总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权益资本+债权资本+劳动力资本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权益资本+债权资本+劳动力资本)

资本家资本收益率=(剩余价值-利息)/权益资本;

=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利息率)*(债权/权益)+平均利润率*(劳动力/权益)

债权/权益表示财务杠杆,劳动力/权益表示劳动力杠杆;

从上式可以看出,资本收益率取决于财务杠杆作用与劳动力杠杆作用,杠杆越高,资本回报也就越高。

财务杠杆和劳动力杠杆可以节省资本家投入自有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回报率;

假如生产需要100万的生产资料,使用寿命一年,员工10人,月工资1万,生产期一个月,那么生产需要的总资本=100+10*12=220万;

资本家投入资本50万,借款50万,买来生产资料,雇佣员工后,生产就可以开始了;

也就是说资本家用50万的资本,撬动了50万的债权资本、120万的劳动力资本,原来生产投入需要220万,现在通过杠杆作用,只需要50万就可以了;(空手套白狼!)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只需要支付一部分债权资本的利息即可,不需要支付劳动力资本的利息;至于劳动者工资,根本不应该称为报酬,那本来就是属于劳动者的,是劳动者不断“借给”资本家的,到了工资发放期再还给劳动者而已!

随着债权资本之间的竞争和自由流动,债权资本会从利息率低的企业流向利息率高的企业;但是利率会始终低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资本家不会选择借款;

劳动力资本收益率是由工资发放滞后生产期产生的,随着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和自由流动,同样的劳动报酬和劳动强度时,劳动者会从工资发放时间较晚的企业向发放时间早的企业转移,于是会形成统一的工资发放时间(比如每个月10号发上个月工资!滞后一个月!),劳动力资本收益率趋向一致;

随着劳动力资本收益率和利息率统一之后,权益资本之间的竞争和自由流动,使得资本收益率也会趋向一致,权益资本会从资本收益率低的行业向资本收益率高的行业转移,最终形成统一的资本收益率。

三种资本收益率统一时,平均利润率也就形成了;在现实生活中,平均利润率只是一种趋势,因为每种资本收益率趋向一致的过程,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

但只要劳动力资本收益率不消失,只要工资不提前发放,那么资本收益率会始终高于利息率,也高于平均利润率,因为劳动力资本应分配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侵占,归属于权益资本了!(股权投资收益高于债权投资的原因!)

《资本论》的重点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

在生产中,资本凭借其强势地位,控制了生产资料,从而使劳动者依附资本家进行生产;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到的生产效率,将劳动者集中在固定的场所进行劳作;

同时为了尽可能的让劳动者每时每刻都在劳动中(防止员工偷懒),资本家创造出了监督管理制度。资本家们巴不得员工像一台台没有思考能力的机器,只要执行命令就行。

理性来看,这种生产关系虽然对劳动者不那么友好,但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却是有利的,因为这种生产模式生产效率极高;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无时无刻都在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但是这种生产模式又对整个社会危害极大,这种危害不体现在现在,而是体现在未来,是在透支社会的生命力;需要明确的是危害并不是生产关系造成的,而是分配关系造成的。

劳动创造出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商品的价值上,我们用货币来衡量这种价值,但是商品价值却不是按照劳动量来进行分配的;

整个社会劳动价值首先被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必要劳动价值,这部分分配给了劳动者,按照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的比例进行分配;

第二部分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在资本中进行分配,但是剩余价值并不是按照生产投入的资本平均分配,劳动者投入劳动力资本,但是劳动者并不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这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侵占了;

劳动价值的分配同时也是商品价值的分配,从劳动价值分配的最终结果来看,广大的劳动者分配到较少的劳动价值,占比较小的资本家分配到较多的劳动价值;也就是说资本家们需要消耗的商品要比劳动者多得多,如果他们消耗不掉,劳动者又没有消费能力,那么必然会出现产能过剩;

真的是产能过剩吗?

并不是,只是商品积压而已!想买的人买不起,买的起的人又不想买!

商品积压反过头来,又会阻碍生产,这会导致一部分劳动者失业,退出分配,恶性循环,经济危机爆发!

《资本论》对资本主导的生产规律的总结无疑是精准的,但是所有分析都是建立在一个非常理想的假设提前上的,那就是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商品的价值等于其包含的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的存在毋庸置疑,且劳动价值是一个可观察,可量化的价值量,我们可以用劳动时间来核算一件商品的劳动价值;

商品包含的劳动价值是固定的,但是商品的价格却不是固定的,而且往往价格不等于劳动价值,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手上,可以卖出不同的价格;

马克思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资本论》中对此给出的解释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价值是一种社会价值,并不完全等于实际生产中消耗的劳动时间,而是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实际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任何一个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句话的意思是劳动价值是一个平均值,是某一时刻同一个社会生产同种商品消耗的劳动总量,除以商品总产量,得出来的一个平均值;

平均的劳动价值仍然是一个确定的价值量,商品的价格围绕着劳动价值上下波动,但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

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这种解释是比较牵强的;这种理论能解释商品价格差异的现象,但是解释不了价格差异的形成的原因。

这个理论是一个圈套,是一个让马克思自己都陷进去的圈套,因为这个理论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逻辑缺陷,那就是用结论倒推原因。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因,价值才是果;劳动价值存在差异,导致商品价格存在差异,这样的因果关系才能成立;但是这种因果关系没办法解释商品价格的波动,比如新设备的使用,导致旧设备贬值,甚至变成废铁;此时我们可以发现设备的价格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但是设备包含的劳动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劳动发生在过去。

马克思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但是马克思没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于是给出了平均劳动价值的概念;

但是平均劳动价值是用商品总价格除以商品总量得出来的,这是在用结果倒推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不管商品卖的有多贵,我们都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然而现实是平均价值是一个极难计算的量,想验证平均劳动价值的存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现在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资本家使用一种新机器,价格与旧机器一样,但是生产效率翻倍,原来需要20个人,现在只需要10个人,于是资本家裁员10人,产量跟原来相同,并且资本家以商品原价出售,那么商品总量没有变化,商品总价也没有变化,理论上来讲,平均劳动价值也不变,但实际上平均劳动价值下降了,因为裁掉了10个劳动力;平均价值和实际价值出现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不是简单平均就能消除的;

我们再假设,某个行业的资本家特别擅长营销,把商品普遍卖出了天价,但实际生产过程耗费的劳动并不多,这种行业存不存在呢?

当然是存在的,不仅很多,而且非常普遍,最典型的例子,钻石行业;

当钻石矿非常稀少的时候,你可以说钻石的价值高是因为生产难度大,消耗的劳动多(主要在于寻找钻石矿);

然后南非的钻石矿被发现了,巨大的矿藏量本可以是钻石价格暴跌,但神奇的是钻石仍然卖出天价,这个时候你可以说钻石矿被生产商垄断的,其他资本家想要生产,需要付出的代价极大,所以价格高;

再然后人造钻石出现了,人造钻石与天然钻石没有本质区别,甚至比天然钻石更优质,但是人造钻石就是卖不出价格,天然钻石仍然卖出天价;

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发现,钻石的价格完全脱离了劳动价值,甚至远远超过其包含的劳动价值;

这种生产成本不高,但是又被卖出天价的商品在市场上比比皆是,大牌商品、奢侈品、科技类产品等等;有的人把多出来的这部分价值成为附加值,也有的人称之为智商税;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价格是的的确确真实存在的,它与生产过程无关,与劳动价值无关,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显然这是劳动价值理论无法解释的。

因此我们需要新的价值理论!

本文结束!喜欢的可以点个关注!

222 评论(14)

Leap丶飞。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职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在我国对于会计本质的认识,一直处于不断的争论与探讨之中,并且因此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关于会计本质的观点有:会计方法与技术论、会计工具论、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受托责任论、会计综合论、会计契约论等。一、会计信息系统论1、会计信息系统论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会计本质的主要观点之一,其代表人物为余绪缨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431373162、葛家澍。2、余绪缨认为:“什么是会计呢?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3、葛家澍等为会计下的定义是:“会计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4、会计信息系统论从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出发,将企业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所产生的数据的输入、加工、整理和输出看作一个信息系统,把会计部门当成一个企业经营决策的服务性机构。

81 评论(15)

修中圈儿

哦?马克思?

28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