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8

yyyycl9920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目前会计培训市场情况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elixcyrus

已采纳

一、行业现状1.薪资待遇:三级别差异化从薪资待遇上来看,目前从职位高低划分,差异化十分显著。根据前程无忧的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财务经理平均年薪为77300元,财务主管年薪为41293元,财务普通人员年薪为27005元。北京地区则分别为114000元、68900元、44240元。从各级财务人员年薪增幅上来看,全国财务经理年薪增幅为9.0%,普通财务人员年薪增幅为7.3%。北京地区差异更为明显,财务经理年薪增幅为16.0%,财务主管年薪增幅为13.6%,而财务普通职员年薪增幅只在5.0%。这说明财务高管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上将成为企业争相抢夺的主力军。根据调查显示,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学历以硕士以下为主。专科及以下的收入情况是,平均年薪3万元,最高年薪19万元;本科平均年薪3万元,最高年薪26万元;硕士及以上平均年薪8万元,最高年薪54万元,不同学历之间差异较大。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的收入与年龄也有一定关联。会计从业人员40岁前后的收入变化呈现出相反走势:40岁之前是不断增加,40岁之后是持续降低。任何年龄层的最低收入都不高,仅为1万元上下。2.人才培养:无方向无差异考证盲目热、职业规划不清晰周先生大学本科攻读的是会计专业,两年的从业经验可以让他拥有很多职场经历和经验。他十分苦恼,因为到现在为止,他仍然处于基本财务的工作状态。而和他有着相同经历的人比比皆是。随着会计资格考试的不断升温,会计考证热年年火爆,成千上万的考生卷入这场考证热潮,并把考本财会证书作为跻身'金领'的捷径。但在这热闹景象的背后,却是会计行业人员严重饱和,普通的会计岗位已经没有空席容纳更多的新人。据了解,目前企业的财会人员职位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财务,第二个层次是财会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活动,第三个层次是财会人员参与企业的对外投资,以及资本运作等其他方面的高层次财务管理工作。而国内企业大部分财会人员停留在基本财务层次。从中国近些年的人才培养上来看,很多大中专院校、人才培养机构在专业设置上只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方向性,差异化也不明显。从国内企业人才使用上来看,因为企业本身的发展并不十分充分,在人员的要求上也不需要资本运作等非常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所以并没有一个企业的平台给人员提供提升能力的机会。而从人才本身来看,很多人盲目考证,对于财会行业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职业规划也十分不清晰。以上三点就造成了高级财会人员缺口大的局面。'3.自身提高:过于单一不思变有人说,会计是越老越吃香的行业,这说明这个行业对于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品德要求十分高。而企业需求的'老',并不是指年龄结构,而是指企业积累和专业层面。根据记者了解,尽管人才市场对财会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财会人员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用人单位对财会人员的满意度大大低于财会人员自身的满意度。此外,在沟通、创新、战略思考等软性技能方面,企业满意度均低于财会人员对自身的满意度。会计人员对于自身的培训充电十分重要。会计岗位是知识性岗位,需要终身的学习。在考证上,要因需制宜,不要盲目考证,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更看重从业者的能力。也不能只学会计,应变和创新能力也相当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扩充知识量,并且提高参与企业经营的能力。中高级人才或者有望成为中高级人才的会计从业者,应该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行业背景,以及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然而,并不是每个会计从业人员都能够成为中高级人才。对于那些做不到中高级人才的会计从业者来说,尤其是低层次财务人员来讲,在财务领域里应该就某一方面做深做透。因为财务行业可以细分到很多领域,包括内审、融资、出纳、财务顾问等,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做深就可以。

目前会计培训市场情况

103 评论(12)

柚柚滴溜溜

会计培训网校的前景还是不错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网上听课,节省时间,还可以重复听课,做好还是很有前景的。

285 评论(9)

阿菈VinU菟

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管理模式。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改革的进程,会计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性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破除旧有会计标准对人们长期的影响,又要建立新的会计标准,而且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真正理解会计标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会计准则和制度在实践中往往是逐步建立。分步实施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会计标准的改革始终瞄准资本市场信息需求这一主要矛盾,以夯实上市公司资产、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目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布或修订会计制度或准则,并随着条件的成熟逐步扩大至国有企业。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渐进式过程,与其经济。法律环境相适应,避免了过多会计政策变更的调整引发市场震荡,也避免了所有企业齐步走可能影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发展。如果1993年“两则”、“两制”时,要求所有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估计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即一夜之间将原由国家财务制度统一规定的企业折旧政策改由企业自行确定,可能会造成会计核算的混乱和税收征管的困难。从实际情况看,2001年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时,某些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由公司自行确定仍然存在着适应的过程,在实务中也出现诸多随意调整折旧政策的情形;如果在1998年要求所有企业实施已发布的八项具体会计准则,或者在2001年要求所有企业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制度》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可能会引起在当时环境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例如,国有企业资产损失金额如何确定、如何确定资产损失批准核销程序政策等。从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可见,会计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是渐进的过程,而会计标准的实施也采取渐进的方式,即新发布的会计标准首先在上市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并根据情况逐步扩大到所有企业,这种渐进式的实施策略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同时考虑到社会各界的接受程度。

23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