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2

我想文文静静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应收款减值怎么算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黑色海盗猪

已采纳

应收款项减值损失 属于"坏账准备"科目核算的内容.坏账准备是指对应收账款预提的,对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用来抵销,是应收账款的备抵账户.商业信用的高度发展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的增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坏账的发生.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是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

会计应收款减值怎么算

350 评论(12)

密室娱乐小伙伴

企业对应收款项进行减值测试.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分为单项金额重大和非重大的应收款项.分别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应收款项的减值损失也称坏账损失。 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应当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这种情况下,主要是要合理预计各项应收款项的未来现金流量。采用一定折现率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一步与该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比较.来确定是否发生减值损失。 对于单项金额非重大的应收款项以及单独测试后未发生减值的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应当采用组合方式进行减值测试,分析判断是否发生减值。通常情况下.可以将这些应收款项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组合.再按这些应收款项组合在资产负债表日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应当根据以前年度与之相同或相类似的、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应收款项组合的实际损失率为基础.结合现时情况确定本期各项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

328 评论(12)

criminalabuse

第一年应计提的坏账准备=120万*5%=60000元借:资产减值损失 60000 贷:坏账准备 60000第二年乙公司欠款15000元被确认为坏账借:坏账准备 15000 贷:应收账款 15000第二年年末计提坏账前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60000-15000=45000元(贷方)第二年应计提的坏账准备=140万*5%=70000元。要是第二年坏账准备贷方余额达到70000元,则需要补提25000元借:资产减值损失 25000 贷:坏账准备 25000第三年丙公司的欠款中有4000无法收回,借:坏账准备 4000 贷:应收账款 4000第三年年末计提坏账前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70000-4000=66000元第三年应计提的坏账准备=130万*5%=65000元。要是第三年坏账准备贷方余额达到65000元,则需要冲减坏账准备1000元借:坏账准备 1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000第四年甲单位冲销的账款收回10000元借:应收账款 10000 贷:坏账准备 10000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应收账款 10000第四年年末计提坏账前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65000+10000=75000元第四年应计提的坏账准备=150万*5%=75000元,第四年不需要计提坏账准备。

93 评论(14)

北京美克

应收账款减值损失的核算方法有两种方法,即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备抵法确定应收款项的减值.直接转销法,日常核算中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不予考虑,只有在实际发生坏账时,才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冲销应收款项,即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备抵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入当期费用,同时建立坏账准备,待坏账实际发生时,冲销已提的坏账准备和相应的应收款项.

318 评论(14)

啃鲍鱼的螺丝

例:某公司20X6年末应收账款一笔,余额为1000万,按1%计提减值损失。20X7年,若(1)应收账款全部收回。(2)只收回990万。(3)20X7年,全部计提坏账。但20X8已确认的坏账有全部收回,收回1000万。会计分录如下20x6年:借:资产减值损失 10 贷: 坏账准备 10 20x7年:(1)借:坏账准备 1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0 借:银行存款 1000 贷:应收账款 1000(2)借:坏账准备 10 贷:应收账款 10 借:银行存款 990 贷:应收账款 990在(3)的问题中,你只是说全部计提坏账,并没有确认坏账,我觉得就做一个分录就行。 借:资产减值损失 990 贷:坏账准备 990如果你的意思是计提了,并且确认坏账了,那就再做一个分录。 借:坏账准备 1000 贷:应收账款 100020x8年已确认坏账全部收回 借:应收账款 1000 贷:坏账准备 1000 借:银行存款 1000 贷:应收账款 1000

121 评论(8)

flower99sunny

它指的是,对存量的应收账款,根据一定的标准,冲减一部分作为坏账或公允价值损失。

23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