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eybackkom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基本指引在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中起统领作用,是制定应用指引和建设案例库的基础。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包括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库,用以指导单位管理会计实践。
第三条 管理会计的目标是通过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参与单位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并为之提供有用信息,推动单位实现战略规划。
第四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战略导向原则。管理会计的应用应以战略规划为导向,以持续创造价值为核心,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
(二)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
(三)适应性原则。管理会计的应用应与单位应用环境和自身特征相适应。单位自身特征包括单位性质、规模、发展阶段、管理模式、治理水平等。
(四)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会计的应用应权衡实施成本和预期效益,合理、有效地推进管理会计应用。
第五条 管理会计应用主体视管理决策主体确定,可以是单位整体,也可以是单位内部的责任中心。
第六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包括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等四要素。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七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充分了解和分析其应用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基础,包括内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与管理会计建设和实施相关的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资源保障、信息系统等因素。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市场、法律、行业等因素。
第八条 单位应准确分析和把握价值创造模式,推动财务与业务等的有机融合。
第九条 单位应根据组织架构特点,建立健全能够满足管理会计活动所需的由财务、业务等相关人员组成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设置管理会计机构,组织开展管理会计工作。
第十条 单位应根据管理模式确定责任主体,明确各层级以及各层级内的部门、岗位之间的管理会计责任权限,制定管理会计实施方案,以落实管理会计责任。
第十一条 单位应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做好资源保障工作,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效果,确保管理会计工作顺利开展。
单位应注重管理会计理念、知识培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第十二条 单位应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系统规划,通过信息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等途径,及时、高效地提供和管理相关信息,推进管理会计实施。
第三章 管理会计活动
第十三条 管理会计活动是单位利用管理会计信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方面服务于单位管理需要的相关活动。
第十四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做好相关信息支持,参与战略规划拟定,从支持其定位、目标设定、实施方案选择等方面,为单位合理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支撑。
第十五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融合财务和业务等活动,及时充分提供和利用相关信息,支持单位各层级根据战略规划做出决策。
第十六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设定定量定性标准,强化分析、沟通、协调、反馈等控制机制,支持和引导单位持续高质高效地实施单位战略规划。
第十七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合理设计评价体系,基于管理会计信息等,评价单位战略规划实施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同时,对管理会计活动进行评估和完善,以持续改进管理会计应用。
第四章 工具方法
第十八条 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具体手段。
第十九条 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所采用的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的统称。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具有开放性,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完善。
第二十条 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
(一)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等;
(二)预算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全面预算管理、滚动预算管理、作业预算管理、零基预算管理、弹性预算管理等;
(三)成本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目标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变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
(四)营运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边际分析、标杆管理等;
(五)投融资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贴现现金流法、项目管理、资本成本分析等;
(六)绩效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关键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
(七)风险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单位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矩阵模型等。
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管理特点和实践需要选择适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并加强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系统化、集成化应用。
第五章 信息与报告
第二十二条 管理会计信息包括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所使用和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huyingheng
(一)高度重视会计管理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水平,教学科研的深化改革,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会计管理工作,认识到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大对会计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配备专业素质的会计管理人员,配备齐全会计管理的设备,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工作,解决会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列问题。同时还要增强会计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提高会计工作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会计管理工作要落实到个人,明确分工、权责分明,如遇到会计管理上的失误问题,要确保能够找到相关的负责人。并且对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要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中,确保会计管理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二)摒弃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实现会计管理信息化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会计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会计管理要紧跟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在会计管理上要实现信息化,从而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在管理上利用计算机组建一个管理会计的数据库,实现会计管理的系统化,高效化。同时把会计管理分类存储,方便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统计、查找和补录,节省了更多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力。还有利用网络技术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与其他高校会计工作的交流和沟通,便于学习其他高校在会计管理工作的优秀方式方法,从而结合自身的特点,创新自身会计管理的有效方式。会计信息化还能构成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提高会计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的浪费,还能够极大的满足社会的需求。(三)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高校领导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会计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让会计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使会计管理工作能够更加完善。会计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制度工作,使会计管理工作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提高工作人员的对会计内容的保密性,进一步实现会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会计管理工作上要强化对会计工作的管理,逐步实现会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会计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还要实现奖罚分明的标准,如会计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在会计管理工作上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处,提高会计管理的水平,保障会计管理的质量;对于优秀的管理人员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加强对会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要想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离不开高校管理人员的操作,面对部分会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现象,高校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会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招聘会计人员时要进行严格把关,主要招聘一些高素质的、会计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打好会计管理人员的业务基础。同时高效还要加强组织会计管理人员定期培训,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特别是对于会计管理信息化来讲,管理人员就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技能。还要对会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评比,对优秀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语:通过以上对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可见会计管理工作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和管理,必须引起高校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会计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工作,同时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协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针对于会计管理工作提出的对策可见,会计管理信息化是确保会计管理规范性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摒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的弊端,还能使会计管理数据更加准确,存储更为便捷,使得会计管理工作服务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切实做好会计管理工作。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