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01

adamjackjason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设置会计科目包括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曲多多多

已采纳

包括: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1、资产类别:根据资产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账户。2、负债账户:按负债偿还期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账户和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3、共同类科目:普通类科目的特点是需要从其期末结余的方向来界定其性质。4、所有者权益类别:根据股权的形成和性质,可分为反映资本的账户和反映留存收益的账户。5、成本类账户:包括"生产成本"、"人工成本"、"制造成本"等科目。6、损益类别账户:分为收入账户和成本支出科目。收入科目包括"主要营业收入"、"其他营业收入"、"投资回报"、"企业外收入"等科目。

设置会计科目包括

182 评论(13)

Lolita1015

会计科目设置是指企业、事业等单位,在国家统-规定的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建立本会计主体的会计科目体系。具体内容包括:确定其所使用的会计科目的数量、级次、名称,以及每一个会计科目所包括的具体内容、记录和核算的方法与要求,以及各科目之间的联系。所以,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单纯足从会计对象的内容出发,而更多的是从其方法出发;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第一步。会计科目作为反映会计要素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和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其设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用,并满足下列原则:1.全面性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科学分类,因此,设置会计科目必须从会计对象出发,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各个方面。全面性有两个含义:①设置的会计科目要全面,使会计对象的任何一个方面和过程都能通过会计科目得到正确反映;②每个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要全面,不能有遗漏,但也不能重复。会计科目的设置要保持会计指标体系的完整和统一,要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做进一步分类,达到全面而且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以及有关方面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需要。2.通用性会计科目的设置应适应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指标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之一,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尽可能与统计指标相衔接、相配合,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并满足有关各方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科目应按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统一编号,以便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3.可操作性及相对稳定性各单位设置的会计科目,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的规定要具体、简明通俗,便于实施,并注意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相对稳定,使不同时期的核算指标具有可比性。企业在不影响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汁报表指标的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和明细科目。4.会计科目名称力求简明扼要,内容确切每一科目,原则上反映一项内容,各科目之间不能互相混淆。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在不违背会计科目使用原则的基础上,确定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科目名称。

322 评论(15)

berber1215

1、资产类科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2、负债类科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3、共同类科目:共同类科目的特点是需要从其期末余额所在方向界定其性质。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按权益的形成和性质可分为反映资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5、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劳务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6、损益类科目:分为收入性科目和费用支出性科目。收入性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费用支出性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费用”等科目。按照会计科目的经济内容进行分类,遵循了会计要素的基本特征,它将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分门别类的进行归集,清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08 评论(15)

尝试新鲜

一、按其归属会计要素分类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

1、资产类科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

2、负债类科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

3、共同类科目:共同类科目的特点是需要从其期末余额所在方向界定其性质。

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按权益的形成和性质可分为反映资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

5、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劳务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

6、损益类科目:分为收入性科目和费用支出性科目。收入性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

费用支出性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费用”等科目。

二、按详细程度与统驭关系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所做的总括分类,它提供总括性的核算指标,如“固定资产”、“原材料”、“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所作的更为详细的分类,它能提供更为详细、具体的核算指标,如“应收账款”总分类科目下按照具体单位名称分设的明细科目,具体反映应向该单位收取的货款金额。

(三)按其经济用途分类

经济用途指的是会计科目能够提供什么经济指标。会计科目按照经济用途可以分为盘存类科目、结算类科目、跨期摊配类科目、资本类科目、调整类科目、集合分配类科目、成本计算类科目、损益计算类科目和财务成果类科目等。

扩展资料:

会计科目设置原则

全面性原则

会计科目作为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科目的设置应能保证对各会计要素做全面地反映,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中国现行的统一会计制度中均对企业设置的会计科目作出规定,以保证不同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企业应当参照会计制度中的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会计科目,但其设置的会计科目不得违反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不影响统一会计核算要求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报表的前提下,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必须满足对内对外各方面的需要,而设置会计科目必须服务于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与财务报告的编制相协调,相关联。

清晰性原则

会计科目作为对会计要素分类核算的项目,要求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同时,企业对每个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也必须做到界限明确,既要避免不同会计科目所反映的内容重叠的现象,也要防止全部会计科目未能涵盖企业某些经济内容的现象。

简要实用原则

在合法性的基础上,企业应当根据组织形式、所处行业、经营内容、业务种类等自身特点,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设置应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突出重点,对不重要的信息进行合并或删减。要尽量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理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科目

233 评论(14)

肖肖肖肖肖雪*

会计科目按不同的标准分不同的类别:1、按归属的会计要素(经济内容)分类有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2、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有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3、按其经济用途分类有盘存类科目、结算类科目、跨期摊配类科目、资本类科目、调整类科目、集合分配类科目、成本计算类科目、损益计算类科目和财务成果类科目等。会计科目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能明确会计科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理解会计科目的性质和作用,进而更加科学规范的设置会计科目,以便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137 评论(14)

zhizhuo1986052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管理要求也有不同。为了全面、系统、分类地核算与监督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各项损益的增减变动,就有必要按照各项会计对象分别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加以科学归类,是进行分类核算与监督的一种方法。[1]为了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就有必要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和经济管理要求进行科学的分类,并事先确定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规定其核算内容。这种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称为会计科目。

153 评论(8)

Me馍馍27

会计科目包括六类,每类具体内容如下:一、资产类1库存现金2银行存款4存放同业银行专用新增5其他货币资金4短期投资(分拆)5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更名)6结算备付金(证券专用新增)7存出保证金(金融共用新增)8交易性金融资产(新增)9买入返售金融资产10应收票据11应收账款12预付账款13应收股利14应收利息15应收代位追偿款(保险专用新增)16应收分保账款(保险专用新增)17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18其他应收款19坏账准备13应收补贴款20贴现资产(银行专用新增)21拆出资金(新增)22贷款(银行和保险共用新增)23贷款损失准备(银行和保险共用新增)24代理兑付证券(银行和证券共用新增)25代理业务资产(新增)26材料采购(更名)27在途物资(新增)28原材料29材料成本差异30库存商品31发出商品(新增)32商品进销差价33委托加工物资34周转材料(新增)包装物低值易耗品35消耗性生物资产36贵金属37抵债资产(金融共用新增)38损余物资(保险专用新增)39融资租赁资产(租赁专用新增)40存货跌价准备41持有至到期投资(新增)42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新增)4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新增)44长期股权投资29长期债权投资(更名)45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46投资性房地产(新增)47长期应收款(新增)48未实现融资收益(新增)49存出资本保证金(新增)50固定资产51累计折旧52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3在建工程54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55固定资产清理56未担保余值(租赁专用新增)57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业专用新增)58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农业专用新增)59公益性生物资产(农业专用新增)62无形资产63累计摊销(新增)64无形资产减值准备65商誉(新增)41未确认融资费用(变更类别)66长期待摊费用67递延所得税资产(新增)69待处理财产损溢二、负债类70短期借款77交易性金融负债(新增)78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金(融共用新增)79应付票据80应付账款81预收账款82应付职工薪酬50应付福利费(合并)83应交税费(合并)53其他应交款(合并)84应付利息(新增)85应付股利86其他应付款92代理业务负债(新增)93递延收益(新增)94长期借款95应付债券98保户储金(保险专用新增)99独立账户负债(保险专用新增)100长期应付款101未确认融资费用(变更类别)102专项应付款103预计负债104递延所得税负债(更名)三、共同类106货币兑换(金融共用新增)107衍生工具(新增)108套期工具(新增)109被套期项目(新增)四、所有者权益类110实收资本111资本公积112盈余公积114本年利润115利润分配116库存股(新增)五、成本类117生产成本118制造费用119劳务成本120研发支出(新增)121工程施工(建造承包商专用新增)122工程结算(建造承包商专用新增)123机械作业(建造承包商专用新增)六、损益类124主营业务收入129其他业务收入131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新增)132投资收益136营业外收入137主营业务成本138其他业务支出139营业税金及附加149销售费用(更名)150管理费用151财务费用152勘探费用(新增)153资产减值损失(新增)154营业外支出155所得税费用(更名)156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6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