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7

明月丶夜灬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刘冬梅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vivian0415

已采纳

[1]赵岩,黄丽萍,2012,基于契约剩余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理初探,《学习与探索》,第1期。[2]赵岩、李丰任,2011,基于要素权力的企业家生成机制及其创新,《理论探讨》,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3]赵岩、王钧,2011,关于负债融资与投资规模相关性研究——基于2004~2009年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第4期。[4]赵岩、胡征源,2010,应计利润对其持续性的影响,《求索》,第9期。[5]赵岩、刘冬梅,2010,公允价值对金融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第18期。[6]赵岩、李书,2010,银行资本结构与盈余持续性关系实证研究,《求索》,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7]赵岩、高新云,2009,盈余结构与股票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吉林财政研究(2009年增刊)》,10月。[8]李政、赵岩,2009,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与盈余持续性关系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第5期。[9]赵岩,2008,盈余管理及相关研究发展综述,《长春市纪念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2月。[10]韩慧博、金超、赵岩,2008,超可持续增长、资本结构被动选择与公司业绩,《生产力研究》,第11期。[11]吕长江、韩慧博、赵岩,2005,中韩金融合作的战略研究,《东北亚论坛》,第2期。[12]吕长江、赵岩,2004,上市公司特别处理的生存分析,《中国会计评论》,11月。[13]吕长江、王克敏、韩慧博、赵岩,2004,《财务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1月。[14]吕长江、赵岩,2004,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类研究,《会计研究》,第11期。[15]赵岩,2004,现金流量的尴尬,《中国会计评论》,第1期。[16]吕长江、赵岩,2003,中国证券市场中Bata系数的存在性及其相关特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第1期。[17]赵岩、魏迎军,2002,WTO和中国现行的证券行业会计处理,《社会科学战线(12月增刊)》。

会计刘冬梅

354 评论(14)

traveler0723

本书主要根据我国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国际惯例及有关成本管理制度的要求,并吸收我国会计工作和会计教学的实践经验以及同类教材的优点编写而成。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力图体现如下特色:第一,内容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二,克服国内成本会计教材“就成本论成本”的局限,强调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融合,侧重于成本信息在企业经营控制与管理决策中的运用。第三,反映成本会计工作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第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第五,传统与现代的继承与发展。本书既阐述成本会计的传统主题,又追踪成本会计的现代主题,体现了成本会计学科“对内深化,对外扩展”的发展趋势。此外,本书围绕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大量例题,在每章内容之后配有复习思考题,并在《成本会计》最后附有配套的练习题,使教材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便于学习者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与其他各种同类教材相比,本教材突出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适应职业岗位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加强对受教育者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本书内容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选择某些章节组织教学。本书由刘冬梅任主编,毛晓军、王永刚等任副主编。各部分内容执笔人如下:项目一由张丙豪撰写;项目二和项目三由毛晓军撰写;项目四和项目五由刘冬梅撰写;项目六和项目七由王永刚撰写;项目八由王东玲撰写;龙玉国、赵红英、唐梦、雷平、黄秀霞、符艳、江建敏、曾坚生参与了组稿;全书由刘冬梅负责组稿和总纂。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在职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及自学参考书。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88 评论(12)

chaorenxiaoling

职称评审将产生大变化

职称评审将产生大变化,涉及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政策,迎来多年未有的大调整。截至目前,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医护人员等在内的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全部出台。职称评审将产生大变化。

近日,“新华视点”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历经5年,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这一涉及全国约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改革措施将产生哪些影响?

27个职称系列改革指导意见出炉,增设11个系列正高

9月以来,许多地方启动了今年的职称评定工作。尽管还没收到正式通知,江西景德镇的陶瓷绘画师李小贵非常期待:“2015年我评上副高,本来以为一辈子就这样了,没想到这个职称‘天花板’会突破。”

李小贵从事陶瓷绘画18年,在当地小有名气。按照过去的规定,就算他终其一生雕琢技艺,也只能止步副高。

今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发布《关于深化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这一行业的人员首次设置正高职称。“这是对我们专业水平的更高认可,激励大家进一步提高造诣。”李小贵说。

尽管职业评价体系已经多元化、市场化,但在诸多行业企业,职称仍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并与工资待遇、科研资源、上升通道等密切相关。

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医护人员等在内的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全部出台。

“不只是工艺美术人才,这次改革增设工程、经济、会计等11个系列的正高,惠及近3000万专业技术人员。改革健全了制度体系,完善了评价标准,创新了评价机制,着重解决评价标准不合理、一刀切等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说。

涉及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政策,迎来多年未有的大调整:

——工程、农业等一批职称系列的评审专业得以细分;

——新兴职业不断纳入职称评价范围,新增动漫游戏、运动防护师、快递工程等13个评审专业;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行考试、评审、考评结合、面试答辩、实践操作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对研究人员探索实行代表作制度;

——对互联网领域的奇才、“怪才”建立评审绿色通道……

“这是现行职称制度实施30多年来首次进行的全面系统改革。种种突破性的安排,旨在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度。”刘冬梅表示,核心目标是从申报上打破身份、档案等制约,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从评审上减少条条框框,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真正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

鼓励以实绩论英雄,解决评价与使用相脱节问题

“这次改革不再唯学历、唯资历,论文、学历不做‘硬杠杠’,以实绩论英雄。”刘冬梅说,对医护人员主要突出临床实践能力,对教师主要看教学质量,鼓励大家在一线建功立业。

56岁的于刚是山东省立医院眩晕诊疗中心主任,因医术精湛,被称为山东治晕“第一人”,常年一号难求。但也正是因为精力主要放在临床上,论文和科研成果较少,他获评副高14年还没评上正高。

两年前,山东试水卫生职称“双自主”改革,于刚被定为临床优势型人才,通过侧重临床实绩、降低论文评价,在2020年3月获得主任医师的证书。

“职称毕竟是对专业水平的认可,申请加入专业学会或者申报科研项目都对职称有较高要求。另外,评上正高也有利于带团队、开展工作。”于刚坦言。

2020年,包括山东省立医院在内的55家改革试点单位,共有5037名专业技术人才取得高级职称。

此次改革令职称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比如,对高校教师不再以SCI、SSCI等论文指标作为参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对医护人员加强医德医风和从业行为评价,淡化论文要求;对翻译、演员、计算机等行业不再做学历要求等等。

近日,山西省发布2021年全省中小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通知,要求校长、园长和各级教研室教研员如果不从事学科教育教学,不得申报正高级教师,同时取消了申报正高级教师的奖励和荣誉要求。

太原市某小学教师张静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有了好的评价标准,老师们更能安心站讲台,全心谋教学。

南京林业大学蒋华松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仅以教学业绩评上了教授;只有高中学历但创作成果斐然的江苏作家周洁,从中级直接获评正高;航天六院长动集团军品事业部车二班班长黄汉华等1万多名操作工、电工、钳工等,打破学历和身份限制评上正高……

“随着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先行破冰、红利释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显著提高了人才评价科学化水平,解决了人才评价与人才使用相脱节,评上的用不上、用上的评不上等问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孙锐表示。

破除条条框框后,如何确保公平公正?

5年来,职称政策制度体系初步确立,标准、程序等方面基本有规可依、有据可循。但记者采访发现,强调论文篇数、论资排辈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困扰人才的“烦心事”“老难题”尚未完全破解。

“国家的改革指导意见提出要科学对待论文、论著等研究成果。但看最近单位发的评审通知,对论文的要求还是没变。”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陈女士告诉记者。

这家单位负责人事工作的徐先生则认为:“职称标准破易立难。尽管论文与业务关系不大,但评职称总要有一些衡量标准。如果论文、奖项、年头这些都不看,那拿什么来筛选?”

在采访中,部分“211”高校的青年教师也表达了困惑:“核心期刊论文数至少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指标,现在不拿它作为要求,那就没有硬性标准了。评审决定权都在专家委员会,谁来决定请哪些专家?如何排除人情干扰?操作空间会不会更大?”

少数受访者反映,职称能不能评得上、多久能评上,还是受人情世故、资历年限以及和领导的关系等因素影响。

“破‘四唯’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但‘不唯’不是‘不要’,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国家层面已经制定了新的标准条件,建立了综合监管体系,现在要做的是推动各项改革落地落细。”刘冬梅说。

“各单位需要着眼实际,进一步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根据行业和专业差异,选择论文和奖励权重,研究制定评价能力、贡献和业绩的细化指标。”孙锐说。

201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加强职称评审全流程监管、完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制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孙锐建议,下一步需细化相关办法,推进制度落地,去除企事业单位行政化、官僚化干扰,同时推动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职称评价。

刘冬梅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建立专家诚信记录,健全同行评价机制,尽可能地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日前

湖北向广大企业

下放职称评审权!

符合条件的企业

不仅可以承接

本单位职称自主评审

还可以承接

本行业职称社会化评审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强人才发展激励促进科技创新,湖北省人社厅经过前期调研,按照服务发展、科学评价、以用为本的原则,向广大企业下放职称评审权,并会同省科技厅、省经信厅、省国资委联合发文,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接职称评审权。

文件明确,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省属企业承接中级、初级职称评审权的条件由省级人社部门制定,各市、州、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企业承接中级、初级职称评审权的条件由市州级人社部门制定。

承接高级职称评审权的企业,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经营状况良好,近3年在职称评审或其他方面没有发生违规违纪等行为。其中,承接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的企业,参保职工应在2000人以上,已取得高级职称40人以上,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或从事研发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承接高级职称社会化评审权的企业,要能够代表本行业发展的全省最高水平,具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符合条件的正高级职称评审专家。高新技术企业申请承接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可适当放宽参保职工、已取得高级职称人员数量要求。

文件指出,承接按企业申请、各级人社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考察评估和分级核准备案的程序进行。经核准备案的企业,可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开展评审工作。承接自主评审权的企业,可打破每年集中评审一次的做法,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开展常规评审,评审结果由企业自主确认、自主使用,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后,按程序录入国家和省职称评审信息查询平台。

此外,对于已承接自主评审权企业的辅系列专业技术人才和不能承接职称评审权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按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人事代理机构、工商联、行业协会(学会)或设在相关区域的非公企业人才职称申报受理服务点,推荐参加相应专业评委会的社会化评审。

81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