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1

enjoyduola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观音阁会计培训班价格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草儿嬢嬢

已采纳

西华山,在大余县城西北9公里处,钨矿资源甚为丰富,有“世界钨都”之称。大余钨的发现与开采已达100多年。早在1882年,以传教为名的大余(庾)福音堂德国牧师邬礼亨发现西华山乌金,买通西华山庆云寺和尚妙园,盗运钨砂出口。中华民族的地下宝藏,岂容帝国主义的掠夺,大余人民奋起抗争。1901年,大庾爆发以陈大毛为首的反洋教群众运动,火烧梅岭教堂。但斗争残遭镇压,陈大毛被害。富有爱国精神的大余人民不畏强暴,前赴后继。1908年(光绪34年)在大余人民的强烈要求下,清朝江西巡抚俞明震与德国牧师邬礼亨及德国驻华机构多次交涉,在我方凛然正气,广大群众无比义愤强大攻势下,一举收回西华山山权。解放前,钨矿开采、始终停留在工人抡大锤及点火爆破的原始落后状况,破烂小民窑遍布全区各矿区。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发展以钨矿为主体的有色冶金工业。婉延的五岭山脉中,西华山矿列入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属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社会主义建设春风,使得百年老矿青春焕发,面貌大变。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举世闻名的钨都上空,依然笼罩着出口钨矿,进口钨丝的半殖民地阴云。优质钨砂车装船运、漂洋过海、源源流向西方工业国家,换回的是升值了几十倍仍至几百倍钨制品的屈辱,刺痛了华夏子孙,更刺痛了钨都人的心。1969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扭转中国钨砂出口,钨丝进口的局面。改革开放的大潮,使钨都人民实现了总理的遗愿,大余人民完成了从矿石冶炼到钨丝生产的全系列多品种的技术改造,大余生产的黑钨精矿获得国家银奖,白钨精矿获得国家金奖,年产5亿米的钨丝源源流向国际市场,经过深加工的仲钨酸铵和蓝钨(蓝色氧化钨)连连叩开了许多国家的大门。 早在宋朝(公元960--1279年),西华山的观音岩、大水坑、正桥头、牛婆坑一带就有人开始采炼锡矿,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3年)才停止。当时,虽然黑石到处可见,但不知道是钨矿石。清光绪末叶(约1906年)盛夏,大余县城天主教福音堂德籍牧师邬利亨,为寻幽揽胜,沿着盘旋曲折的崎岖小道乘轿上了西华山。在徒步观赏了构筑精巧的庆云寺,饱览了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后,发现所到之处,皆是乌黑发亮的石头,邬利亨甚感奇怪,拣了一块一掂,感觉很重,便意识到这是一种贵重矿石.于是又拣了几块带回教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邬利亨携石回国,经鉴定,发现此矿石含有稀有金属一钨。接着,德帝国主义为发展军火工业.指令邬利亨赶回大余.火速没法多搞钨矿石,运回德国。邬利亨回到大余后,便以修建花园为名,暗使教徒上山拣取,并以低价收购。然后雇请挑夫,挑至广东省南雄县,装船经广州、香港,运回德国。不久,邬利亨为独占钨矿资源,私行开采,背着当地政府,用500银元,从西华山庆云寺住僧妙园和尚手中买下山权。这样,邬利亨就开始明目张胆地掠夺矿石了。光绪三十四年冬,有一在南京西江优级学堂(前中央大学)读书的大余籍学生,也将西华山矿石带到该学堂化验室鉴定,始知为含有稀有金属钨的矿石。此时巧逢南安、赣州、吉安、宁都道道台俞明震来大余巡视,得知西华山产出钨矿和山权被卖之事.便命县府收回。经与邬利亨多次交涉.才以1000银元赎回了山权。从此,揭开了“钨都”的光辉历史。 民采时期西华山刚发现钨矿时,山上到处可见裸露地表的钨矿石,福音堂的天主教徒每人每天可拣几十斤,有的多达100余斤。山权赎回后,概由当地百姓自采。民国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军火工业急需钨制作军械,美、英、德等帝国主义纷纷指派其代理人来到大余县,抢购钨砂。顿时砂价猛涨,因而吸引了大余县及邻近县成千上万的农民上山拣矿、挖矿。当时上山的农民,多不在山上长期居住,只带少许粮食和简单炊具及工具,风餐露宿,挖拣钨砂。农民上山下山,自来自往,毫无约束。民国7年,山上有火余、南康、上犹、崇义、信丰等县民工2万余人,山上工棚鳞次栉比,店铺到处可见,钨砂产量也大大增长,是开山以来的极盛时期。此时,民工用冲水口的方法来选洗粗砂,提高钨砂的纯度。钨砂交易时,由收砂者以肉眼观察,认为所收钨砂符合标准,便予收购。每100市斤钨砂价格为毫洋15元(以下皆为毫洋)。民国8年·湖南省水口山一批民工来到西华山。他们使用钢钎凿岩.黑硝爆破,不仅沿脉露天采挖,而且还掘小窿子,这就将西华山的采矿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采矿技术的提高,钨砂产量日益增加,加上民国10年锡砂重新上市,致使钨砂价格顿时跌到每100市斤10元。民国11年,各地矿商在美、英、德帝国主义扶植下,纷纷来到大余县城开设收砂公司,其中有“华记”、“瑞记”、“德裕元”、“华南”、“永生”、“越华”、“广钜安”、“桓记”等十几家,可谓公司林立。钨锡砂收购开始按度数论价。山上有小贩收购,钨砂价格每100市斤最高为14元8毫,最低为13元;锡砂每担(105市斤)价格为40元至54元。小贩收砂后,再雇挑夫挑至大余县城转卖给各收砂公司,挑力费每担(125市斤)5毫。大余县城钨砂价格每100市斤为15元5毫。锡砂价格每100市斤55元,故民工们多将钨锡砂挑到大余县城出卖。民国12年,广西军某部进驻大余后,抓丁派捐,大肆抢劫,山上民工纷纷回家躲避。西华山曾一度出现“冷山”。大余县城各收砂公司因收不到钨砂而关门停业。民国13年,广西军离开大余后,山上才恢复正常。随着开采的深化和难度的增大,民国16年,山上开始出现由民工几人或数十人自由组合的生产团伙--“棚”。棚有棚主,形式有四种:一是家庭式,家长为棚主,家庭其他成员有的入窿采挖矿石,有的破碎矿石,有的选矿。二是合股式,民工自由组合,大家平摊伙食费,卖砂所得归大家平分。三是棚主式,一种是一人为棚主,雇工若干人。雇工仅得工资(雇工每日工资2毫至4毫不等)或分净砂。工资额视其工作技能优劣而定,伙食由棚主供给,采矿盈亏全归棚主;另一种是由一人为棚主,雇请若干人,只供伙食不给工资,盈余时,棚主得一半卖砂钱,雇工得一半卖砂钱,亏欠时,棚主损失全棚伙食费,雇工损失劳动力。四是缴棚式,民工之伙食、用具、炸药等费用,均由小贩、商人或士绅贷给,卖砂所得先偿还贷款,余则贷主从中得十分之二,然后民工每人平分。总之,全山除家庭式外,其余流动性极大,民工可以任意选棚入股,无干涉限制。小贩上山收购钨砂每100市斤加秤15市斤,价格比大余县城每100市斤少一元。由于盲目、混乱采挖造成伤亡重、纠纷多,打架斗殴时常发生,民工自然分成派系,当时主要有以颜正为首的江西派和以蒋国裕为首的湖南派。民国17年,江西省政府建设厅为筹集建设基金,开始征收钨砂税,在大余县城由粤商广钜安等7家收砂公司联合组成“利济”公司.承办钨砂的代营运销,并且统一上缴钨砂税。民国18年,大余县城的十几家收砂公司,又联合组成“大余钨砂同业公会”统一包办收购钨砂。由于砂价压得过低,中国共产党西华山支部组织和领导了西华山和荡坪、洪水寨等地工人,举行了反对“包办”的大罢工,迫使政府解散了“大余钨砂同业公会”,取消了私人代营运销。同年,西华山大部分山地被划为“官地”。民工在“官地”上开采,不受任何干涉,政府也不备案,也无资考。民工在“官地”开的窿硐,归已所有,也可以出租,他人不得侵占。但还有少部分山地仍为私人所有的叫私产地,如:石坪里、大水坑、正桥头、果山东脑,不管是“官地”还是私产地区域,基本上不收山租,只有私产地石坪里,收取低微的山租,每个工棚每日收1毫至5毫不等。民国20年,打眼放炮采矿的生产成本提高,加之税捐繁多,钨砂价格上涨到每100市斤25元以上。民国22年,进驻大余的粤军余汉谋部,由军政部派人员上西华山,对民工,工棚进行登记,并加以管理。从而结束了西华山20多年完全自由开采历史,出现官方管理,私人开采的“官督民办”的经营方式。官办时期民国23年(1934年),西华山的钨砂开始由大余县各家收砂公司收交江西省钨矿局,再由该局委托江西裕民银行代营运销。由于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军备竞争激烈,使钨砂价格由每100市斤30~40元上涨到80,后稳定在60元。同年3月13日,由国民政府实业部批准,并呈报行政院备案,在西华山划定国营矿区,计面积1100公倾90公亩,按照矿业法施行细则第55条之规定,依法办理国营钨矿业登记。民国25年,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命粤军第一集团总部军垦处组织调查团,赴西华山调查钨砂的开采和专买情况。7月,粤军撤离大余后,在大余县城设立了江西钨业管理处第十事务所。事务所由主任、事务员书记员各一人组成。专门负责办理西华山、漂塘、洪水寨等矿山的钨砂收购运销事宜。从此,大余县城各家收砂公司全部关闭,10多年来钨砂自由收购的历史随之结束。同年,成立了西华山矿场,徐铅荣任场长。矿场配有工务员3人,总务员2人,会计员1人。工务员负责安排矿场的工程开拓和民窿生产技术指导;总务员负责安排矿场的生活福利和物资供应,并为民窿矿工代购应钢钎、铁锤、乌硝、引线和油、盐、米等生产工具、爆破材料料和生活物资;会计员负责矿场的财务帐目和民窿矿工的生产贷款。民国26年初,西华山工程处成立,程宗扬任主任。工程处设工务员1人,事务员2人,监工3人,雇工3人。主要管理矿场自行开拓的工程(即自办工程)的招工和向外购机器设备等工作。矿山钨砂生产仍以民窿为主体,民窿采挖也有很大发展,除沿脉平窿外,还有横窿、斜窿和直井三种。政府也开始征收钨砂税,有省、县的地方税和国家的矿产税两种。民国27年,西华山矿场自办工程采用机械和手工掘进,开拓了东西大巷(现二坑口四八三中段正巷)。东大巷掘进203米,西大巷掘进204米。矿场还对全山民窿进行实行分区管理,区下设若干组,组下又分若干棚。棚设棚头(头),组设组长,区设监工员。所有民窿矿工,须经登记,按棚发证。从此,山上有了“公窿”和“民窿”,“里工”和“民工”之分。自办工程开拓的窿硐叫“公窿”,公窿里的矿工教“里工”,里工中有采矿工(凿岩工)、选洗工、运矿工、支柱工、铁工、杂工。民国28年,东西大巷掘进主巷163米,分巷162米,贯眼11米。民国29年,不仅掘进主巷53.1米,分巷138.4米,贯眼24.55米,而且对4条0.5米宽,1条0.1米宽的矿脉进行了开采。民国30年,使用新式炸药,提高了爆破率,加快了井巷掘进速度,增加了钨砂产量,掘进主巷217.53米,分巷42.6米,贯眼98.85米,开拓了1号探矿窿,并生产钨精矿288吨。民国31年,撤销第十事务所,西华山民窿的钨砂收购和运销事宜,转由矿场负责办理。这年,开拓主巷280.40米,分巷567.32米,贯眼236.75米,开拓了第2号、第3号、第4号探矿窿。民国32年,又开拓主巷322.37米,分巷183.15米,贯眼80米,开拓了第5号、第6号探矿窿。民国33年上半年,主巷掘进86.61米,分巷51.82米,贯眼3.29米。下半年,日军侵入赣南,同时太平洋战争爆发,钨砂难于销售,砂价猛跌,西华山矿场奉命停止开采和收购钨砂,大部分员工分别遣散回家。民国35年,日军投降后,矿场才恢复生产,至年底主巷掘进5.4米,分巷93.75米,贯眼8.8米。产品品种增加了钼精矿。民国36年,主巷掘进57.55米,分巷272.95米,贯眼396.9米,产钨精矿175吨,开拓了第7号探矿窿,并成立了第一特种矿产管理处员工励进会西华山工程处分会(应社),下设总务组、培训组、体育组、娱乐组。民国37年,在西华山标高474米处建立了一座净砂场。矿场还开办了采选技工培训班,共培训技工1531名。这年,矿场对全场员工进行了技术职称的评定和技工定级。技术职称分为工程师、副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工务员、助理工务员;主管理师、管理师、副管理师、助理管理师等3种职称。技工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民国38年7月,解放大军挺进赣南,钨业管理处.西华山工程处和西华山矿场的要员闻风欲逃,500名里工被遣散回家,“自办工程”随之停办。恢复时期1949年8月16日,大余县城解放,以程奇,张安国为首的中国人民解放33师的军代表接管了西华山工程处。8月22日又派军代表李景钦接管了西场,接管后仍由徐凳荣任场长,李景钦任副场长。矿场有管理人员8人,工务员4人,助理工程师1人,废除了监工,同时着手筹划恢复生产,制定了以民窿生产为主,加快进行“自办工程”复工生产准备工作的方针。在全山民窿中,取消了民窿把头制,开办了矿工集体福利,把大量的福利物资和生产器材调运进矿,稳定了在山的民工队伍,逐步恢复和发展了民窿生产。民工由原来380余人,到年底增至1300多人,窿硐由36个增至100个。全山民窿组成了35个工人小组,成立了职工筹备委员会。矿场还派出了工程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为民窿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和安全检查,对民窿中品位高、效益好的窿硐优先进行扶助,对180个停废窿硐还拨款给予生活用品及生产资料的补助。在矿场“自办工程”中,招回里工318人,组成若干生产小组,每组选出工友代表参加管理矿山。矿场还建立了工人浴室、工友膳堂等集体福利设。这一年,开拓巷道进尺34.35米,探矿工程640.93米,自选毛砂12.89吨,收购加工净砂1000吨。在收购毛砂时以分计算,每吨定为700分,每公担(合2市担计200市斤)毛砂定价为50市坦食米,在支付时60%折价配米,15%折价配布.25%折价配乌硝、钢钎等,同时,在严厉打击商贩霸头的前提下,允许商贩上山合理收购钨砂。1950年,西华山矿场除配置1名场长外,还配有2名副场长,并设立了工务股、会计股、业务股和总务股。场长负责工程技术,第一副场长负责行政工作,第二副场长负责工运、人事事务。工务股负责自办工程的探、采等事宜及窿生产的技术指导、生产量的统计、生产合同的签订和安全管理.贷款补助等工作。会计股负责审核费用收支情况、制作传票证、编制月报表和兼管供销社会计事务。业务股负责物资采购和材料、生产产品管理。总务股负责文书处理、人事、财务管理、物资供应及医疗卫生。这年,矿场对所有民窿进行了生产区域的划分,全山共划分为3个区,各区由矿场派1名民窿管理员负责管理。每区又按地势分数个地段(第一、三区各3个地段,第二区2个地段),各地段设地段委员会,地段委员会设有组织、劳保、生产、文教、青工、安全委员。3个区管理的地域是:第一矿区管辖下坳、石坪里、园龄上、观音岩、牛婆坑、大水坑、芭蕉潭、丝茅坪,欧公洞、马尾水、上石壁河、烂埂子、牛岗地、牛孜石等;第二区管辖中坳、烂埂子上、竹子窝、游屋埂、马鞍山、头崠;第三区管辖上坳、大窝里、杞柴窝、大老虎头、小老虎头、罗坑、扉斗排、大窝坑等。山上总共有民工2916人,炮口(即工作面)165个,水口39个,打小苗子(即小矿脉)的230户,拣零砂的159户。民工与矿场签订生产合同680份,其中炮口166份,水口25份,打小苗子330份,拣零砂159份。当年民窿共产出钨砂1240.85吨。“自办工程”有里工600余人,开拓工程70米,采矿工程600立方米,生产钨精矿17.55吨。1951年,矿场撤销总务股,设立行政股和民窿股。行政股负责文书处理、人事、统计、职工工资、劳动保护、考勤、教育、任免、调遣和矿场管理费的支出及固定资产的保管。民窿股负责民窿的生产、安全等管理工作。矿场还对全山民窿进行了全面的整顿。经勘察,对不安全的废窿予以查封,停止采挖。同时对120多个安全好的窿硐先后进行了549次生产贷款,与580户民工签订了生产合同。这年全山工友生产窿硐157个,民工3053人,其中技工1371人,杂工856人,拣零砂工399人,女工246人,童工171人。固定在山上生产的民工2111人,半工半农的民工942人。全年共手工民工生产的毛砂1696吨,选洗后的精矿1299吨。同年“自办工程”整顿了劳动组织,每个公窿分若干个生产大班,其下分若干个生产小组,以及钳工工组、运钎组、修钎组等。此外,还配有一个拉风工和工房生产管理工。洗选场设桶洗组、槽洗组、破碎组、手选组、挑动组、压砂机管理组等。1952年,矿场对民窿开始实行租赁。这年,矿场共向民工收购毛砂1819吨,锡砂7.7吨,钼砂2.8吨,给183户窿硐生产贷款322次。“自办工程”开拓巷道337.2米,铺道300.85米。扩建准备收回民窿大余解放后,党和政府立即建立了民窿管理机构,并着手进行民窿调查,民工登记,签订生产合同,发展民窿生产,为扩建矿山奠定了基础。1953年又重点进行了民窿内部合伙合同和劳资合同的制订和执行。1953-1954年按区分段对民窿生产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全山有窿硐704个,其中废窿硐562个,占总窿硐数的79.8%;生产窿硐126个,占总窿硐数的17.9%;半生产窿硐16个,占总窿硐数的2.3%。1954年,西华山矿场正式成立了民窿接收委员会,由郭福平任主任,宋文、袁九章任副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政治工作组和总务组。1954年3月18日开始进行民窿收回工作。首先在矿山第三区和第一区一段进行试点,4月16日开始,19日结束,收回民工1365人;第二批8月4日,收回民工436人;第三批9月18日,收回民工776人。三批共收回民工2577人。从此,西华山全部民窿收回国家所有。施工建设1956年.西钨设有生产技术监督科、专家工作科、基建财务科、施工技术科、竖井掘进队、砌璇队等基本建设机构,由主管基建的副矿长全面统一领导。整个建设工程除井巷工程(包括井巷掘进砌6旋.支架与坑内铁道敷设),系西华山钨矿自营外,其余土建与安装概由江西有色冶金建筑第二工程公司.机电安装公司和第九冶金化学建筑总公司等单位承包负责施工。1956年7月,根据技术设计书开始井巷工程施工,至1958年10月份完成了全部坑内运输系统工程。工程项目有215主平窿,431主平窿,1#辅助竖井,2#辅助竖井及全长1636米长的7个溜矿井,除此以外,还掘凿了各生产中段石门.通风井、调车场.坑内水泵房、区域变电所、消防器材库、工具库、凿岩机修理室、坑内炸药库及大量的探矿、采准坑道。1956年3月,进行土建工程施工。开始施工的是矿山自行设计的工人村。1957年12月后才陆续进行工业建设施工。1958年1月动土兴建选矿厂主厂房。1958年9月,除尾沙坝工程以外,全部土建工程基本竣工。随着土建工程的进行,1957年12月开始安装设备,1959年9月底完成了全部安装任务。竣工验收1960年2月23日,成立了西华山钨矿采选企业基本建设工程验收委员会,由江西省冶金工业管理局局长李华封任主任委员,江西省冶金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康文清等4人任副主任委员,中共江西省大余县委剐书记张喜贵等22人任委员。委员们经过4天的现场检查,两天的讨论研究.拟写了验收报告书。2月29日下午2时在西钨会议室举行了竣工验收签字仪式.由中共西华山钨矿党委副书记曲百川致词,西钨工程师章寿吾宣读验收签定书,江西省冶金工业管理局基建处副处长沈炳炎作了重要讲话。至此,工程基本建成,并开始投产。

观音阁会计培训班价格

165 评论(12)

樱桃啃丸子:)

研究《红楼梦》的叫红学,现在网络上也有各种新奇的学说,比如研究《亮剑》的“亮学”,研究《潜伏》的“潜学”,还有研究《甄嬛传》的“甄学”……

好吧,笔者就算是一个研究《西游记》的“西学”砖家,当然这个《西游记》不是吴承恩那个,而是杨洁导演的86版《西游记》。

之前笔者已经对86版《西游记》进行过分集总结、外景地总结和拍摄花絮总结,本文将对《西游记》选角中发生的秘闻和轶事进行一次简单全面的总结。

一、师徒五人组

唐僧先后有三人饰演,拍摄顺序是汪粤、徐少华和迟重瑞,总计汪粤拍了三集,徐少华拍了九集,迟重瑞十集。加起来一共是二十二集,前面三集里只有猴子没有唐僧。

三个唐僧进组前名气最大的是迟重瑞,他当时拍了《夜幕下的哈尔滨》和《笔中情》,其次是徐少华,当时他和魏慧丽合作拍了《精变》,汪粤是大学应届毕业生,还没有成名作品,不过汪粤是三个唐僧里唯一一个体验过生活的,因此他的佛家动作和手势最标准。

著名朗诵家董行佶的学生李诚儒曾经毛遂自荐出演唐僧,但被杨洁导演立刻否决了,后来他留在剧组里担任场记和剧务。

孙悟空角色首选是董志华,也就是《功夫》里阿鬼,其次是六龄童的爱徒刘建杨,一开始六小龄童并没有进入杨洁挑选范围,在他父亲六龄童的力荐和培训下,六小龄童进组并且不辱使命。

猪八戒的人选一开始定位是胖人,结果汪粤推荐来一位评剧演员,是他的邻居,身材倒是挺胖,也有演技,对剃光头、露肚皮也都可以接受,只是等杨洁见到一看居然是一个女人,虽然她很勇敢也很真诚,但这是杨洁无法接受的只能婉拒。

饰演水贼刘洪、老汉和独角鬼王的人艺演员韩善续曾自告奋勇演猪八戒,可惜他在人艺戏多,不能保证长期跟组拍戏,只能过来客串演几个小角色。

六龄童也曾推荐自己的侄子七小龄童来饰演猪八戒,但杨洁导演没看中。

杨洁找到中国京剧院的名角孙桂元,可惜人家有出国任务借不过来。李诚儒推荐了昆剧院的马德华,他在戏曲舞台上演过猪八戒,来了之后杨洁导演认为靠谱列入候选,但马德华一再表示自己一定能演好,吃苦受累都没问题,于是杨洁导演就拍板定下了他。

闫怀礼一开始到剧组面试的是乌鸡国国王,因表情太木讷被杨洁导演婉拒了,后来闫怀礼的同事也是《西游记》剧组的表演顾问董行佶推荐他来演沙僧,扮上妆一看确实不错,于是就定下了他。

小白龙王伯昭是杨洁从电影《笔中情》里发现的,邀请他来试镜,但王伯昭的想法是如果演主角唐僧他还愿意,演个配角就算了,他就提了一个天价片酬想吓退《西游记》剧组,没想到新来的制片主任还同意了,于是王伯昭就演了小白龙。

本来小白龙的首选是徐少华,但徐少华演了唐僧。想一想如果他和王伯昭对调一下似乎也挺合适,都是俊男一枚。

有意思的是,电影《笔中情》男一号是王伯昭,男二号就是迟重瑞,可杨洁当时根本没注意到迟重瑞。

二、神仙、妖精和凡人

玉皇大帝和镇元大仙是同一个配音,都是饰演镇元大仙的吴桂苓,吴桂苓的爱人吕中由于档期问题没能出演角色,只给黑狐精配了音。

饰演唐太宗的张云明,同时也是唐僧的配音,他自己的声音却是赵小明配的。

饰演如来佛祖的是朱龙广,他是工程兵文工团演员,推荐他的是北影厂造型师王希钟。

饰演弥勒佛的演员很不好找,杨洁在上影厂参加活动时,仲星火向她推荐了同事铁牛。

托塔天王饰演者是王玉立,他同时还给如来佛祖配音,由于里坡拍电影去了,后半程的猪八戒也是王玉立配音。

饰演观音菩萨的左大玢是《西游记》第一个定下来的演员,李诚儒曾经以她年龄太大为由反对,但不好使。

左大玢是湖南湘剧团的台柱子演员,演出任务很重,但她在《西游记》的戏份又极碎,经常辛苦跑过来拍两三天再回去,时间长了她也会发发牢骚。后来观音菩萨的远景和腾云的虚像都由剧组场记马丽珠替左大玢演,这样就省了左大玢不少时间。

饰演木吒(惠岸行者)的杨斌,在后半部里演他的兄弟哪吒。

太白金星饰演者王忠信在拍《西游记》之前就成名了,只不过他是演一个著名的叛徒“温其久”。

太上老君主要由人艺老戏骨郑榕出演,他不在的时候由闫怀礼客串。

徐少华演过东海龙王,闫怀礼演过西海龙王,迟重瑞演过井龙王。

饰演二郎神的林志谦、饰演乌鸡国一集青狮精的夏伯华、董洪林都是《西游记》剧组的武打指导,二郎神的配音也是王玉立!

演观音化身白胡子老头的郭家庆,同时也出演了黄风怪,他的配音也是王玉立。

马兰被选中出演殷温娇是因为她出演了电影《龙女》。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寄蝶,饰演武大郎乃是一绝,在剧中他出演了御马监监丞、老虎精和地保等多个角色。

演王母娘娘的万馥香曾是歌剧《江姐》的首唱者,也就是第一代江姐,杨洁找到她时她已经很久没有表演的机会了。

饰演高太公的孔芮是八一厂的资深演员,退休后享受副军级待遇,是剧组里级别最高的演员,他还出演了蟠桃园土地。

饰演高老太的高玉倩在当年是大明星,饰演《红灯记》里的李奶奶。

孙悟空的配音李扬曾客串白花蛇精,但没演好后来重拍换人了,他在剧中客串了菩提祖师听课的弟子。

配音大师邱岳峰的儿子邱必昌由李扬推荐,出演了白骨精身边的黑狐精。

魏慧丽被选中出演高翠兰是因为她和徐少华合作了电影《精变》。

杨洁认识许晴的父亲,有人推荐了许晴和姐姐许晔,由于许晔个子高两人没法搭档演道童,就一个演了道童一个演了仙女。

饰演怜怜的何晴是六小龄童的同事,不过她是在火车上被杨洁发现的,当时她刚拍完人生第一部电影《少林俗家弟子》,然后又出演了电视剧《西游记》。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为《西游记》剧组提供了好几位冻龄演员,大部分道童都是她们演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时年三十岁的明月道童王羊。

白骨精的演员首先选的是刘晓庆,因为不能满足她一人演三角的要求,换成了杨春霞,之前杨春霞通过《杜鹃山》名满全国,她和王忠信是同事。白龙马化身的女孩是剧组班底演员徐霆雷推荐的,是他以前在武校的师妹,当时正在街道办事处当会计。

找乌鸡国王后特别费劲,一开始定的是李维康,临出发前被单位扣住,杨洁跑遍南京城找到一位话剧团的郑楚琪,但杨洁不太满意效果,到补拍时才换上老演员向梅,她的代表作是《红色娘子军》。

车迟国王后饰演者赵丽蓉,找她是因为她在《花为媒》里演阮妈特别有车迟国王后那个劲儿,结果一开始赵老师按照母仪天下的范儿演了。

羊力大仙蔡渝歌,之前曾和杨洁合作过《崂山道士》。

昴日星官饰演者徐冠春,玉面狐狸郑益萍都是六小龄童的同事。

铁扇公主王凤霞,是一位在京剧电影《火焰山》里演铁扇公主被杨洁看中的,两版铁扇公主演法差别很大,但她演的都挺好。

祭赛国金光寺是在山西拍的,于是找了山西当地的演员,演过杨继业的李志毅出演了金光寺方丈。

弥勒佛铁牛和黄眉妖王曹铎以及宝贝袈裟程之都是上影厂老同事。

七位蜘蛛精里的老四、老六、老七分别是杨肃、吕海玉和刘琳饰演的,其实她们在《斗法降三怪》里就已经出现了,分别饰演电母、风婆婆和雨神。

黎山老母化身是老演员李恩琪出演的,她和杨洁是在解放前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认识的。

李玲玉之前是唱越剧的,在红旗越剧团和杨洁见过面但不熟,杨洁是后来在《大众电影》上发现了她的照片觉得合适才找她的,当时李玲玉已经考进了东方歌舞团,主攻东南亚歌舞,所以她可以在剧中自唱自跳《天竺少女》。

三、班底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

《西游记》一共有二百来个有称谓的角色,外加若干龙套和不知名配角,这其中至少有四分之一也就是五十来个角色是《西游记》剧组的班底演员和工作人员出演的,这个比例可谓相当高了。

其中出演角色最多的应该是班底演员项汉和李建成,分别达到了十来个以上,其中项汉的代表作有高才、黑熊怪、黄狮精、阿难陀等角色。

李建成的代表作有乌鸡国太监、精细鬼、九灵元圣和摩柯迦叶等角色。

叶以萌饰演过玉华州二太子,客串过普贤、文殊菩萨以及凌空子,还是多目怪的替身。

徐霆雷主要担任孙悟空和玉兔精等人的替身。

剧组主任李鸿昌代表作有撑船人、多目怪和黑狐精。

剧组副导演任凤坡则演过灵吉菩萨、黄袍怪等角色,并客串过孙悟空。

主角马德华和闫怀礼同样出演过很多其他角色和龙套,比如马德华演过山神和大将,闫怀礼演过千里眼、御马监监丞、太上老君和牛魔王等角色。六小龄童甚至客串过老太太。

《西游记》剧组的场记更是人才辈出,场记李诚儒后来主要担任剧务,沈慧芬则出演了爱爱,马丽珠则出演了观音菩萨、天竺公主等人的替身,于虹出演了女儿国使节和天竺国王后。

我国著名造型师王希钟则在最后一集里出演了金顶大仙。

剧组服装师董岱客串了被孙悟空吓倒的路人,剧组化妆师崔洁客串了被白骨精吸血的村姑背影。就连杨洁也曾客串过小妖。

可以说,《西游记》剧组主要工作人员里没在剧中演过角色的好像就两个人,副导演荀皓和摄像师王崇秋。

到拍《三国演义》时,荀皓、任凤坡和马丽珠这三位《西游记》组合又搭档上了。

以上就是笔者总结的《西游记》剧组选角秘闻集锦,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必定有疏漏还请海涵,读者有新鲜的逸闻可以分享,大家同做“西学”人。

106 评论(14)

可爱滴娃

演员不到位,沙僧演过里面的妖怪,猪八戒演过剧中的路人,唐僧角色换了好几个人选,刚拍摄时的 白马瘦小,唐僧 不能骑上去的,只能牵着走

246 评论(13)

喵小萌103

梁思成( 1901——1972),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1946年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APictorial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英文版)等。 梁思成,作为学者,是敢于为捍卫中国建筑空间文化尊严而冲锋陷阵的勇士。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就与朱启钤先生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们一起,引用近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对当时现存的古建筑进行勘测调研及归纳分析,为中国建筑的现代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北平解放前夕,他与夫人林徽因女士怀着对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共同为即将攻打北京城的解放军标绘了重要文物建筑保护图。在建国初期,他不断撰文论述人民中国首都北京的建设策略与城建发展规划。他曾出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一片赤诚、废寝忘食地为新中国的北京城建设贡献着智慧。从北京的城市规划到北京新建筑的方案设计,从国徽的图案设计到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处处点染着梁思成先生的心血。 然而,梁先生在历史文化底蕴之上追求真正的现代建筑创新的学术观点却始终被误解。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们将对封建半封建、殖民地半殖民地制度的痛恨具体地发泄到了城市的古老建筑形态上,控诉前门牌楼是如何“夺去”劳动人民的宝贵生命、众人齐心协力拆毁“封建城墙”并希冀着借以敞开人民北京的胸怀去迎接美好新生活的未来。在这种民众情绪下的北京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将涤荡“封建制度”的城市空间形态作为追求进步与建设理想生活的行为标识。梁先生关于《北京———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的建议最终被当时的人们误读为对封建城市建筑形态的顽固。他成为舆论的焦点,成为人们批判的靶子,成为“落后文化”的活道具。 处在那样的激情氛围中的梁思成先生同样被社会的风风火火感染着。他曾虔诚地反省过,不断地、谨慎地、认真地研究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途径以及中国建筑的历史与未来。他真诚地期望他与他的同事及他的学生们能够尽快找到中国现代建筑传承历史的发展道路。在一切都还未及实现时,沉溺于新建设激情中的人们已经站在北京城墙的废墟上高唱“建设者之歌”了。这距梁思成先生提出建设北京古城墙环城公园的设想没有相差多少时日。梁思成站在被人们善良的愿望夷为平地的北京城墙残迹前,默默地流下了学者的眼泪。我们遗失的是祖先用几千年为我们沉淀提纯的灿烂文明的空间传承,我们竟用自己的手将这巨大的财富成斤成两地毁灭了。北京古老城市肌理开始在新建设的匆忙中被逐渐地肢解。作为学者,梁先生在之后的北京城市社会变迁中逐渐沉默,他的泪在当时的社会热情中孤独地飘逝了。这是北京城市建设史上永远的痛。 现在,在新北京的建设中,梁思成先生的那种“为后代保存传统建筑文化生命力而不能”的悲哀,正逐渐引起后人的不安,尽管尊重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现在的我们是一种令人痛心的迟到的觉醒。但,人们毕竟开始认真思考城市建筑文化的承上启下与继往开来,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发展是民族生存的硬道理。如何发展却是我们城市建设至关重要的“软件”,任何一点程序上的失误,都有可能将我们一息尚存的文明古城的城市“硬件”摧毁于须臾。 在这百年的怀念中,如果我们的建设者们能多些踏实的感悟,多些心思、耐得清平,好好研究建筑的继承与发展,对民族、对城市、对建筑、对大家都好。我们能够真正给予那些为树立民族建筑文化纪念碑而默默奋斗的人士更多的关怀,让中国建筑发展的基础研究不再是清贫与失落的代名词,我们的建设者们一定会创造出属于中国文化传承的、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中国现代城市与建筑。 今天,历史发展的现实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梁先生当年建议的意义。人们在回顾着先生的点滴。可是,在历史、在怀念,甚至是在断想中将梁思成先生当成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其实都不如对中国城市与建筑多做些踏实的工作更能慰藉先生那本不该落下的泪水。 修订版的《新华词典》,终于有了关于梁思成先生的条目。虽然寥寥数语不能涵盖梁先生的成就与正直,但我们毕竟已经开始普及一种认识,一种对学术的正直性的认识。梁先生是在正直的寂寞中逝去的,却又在莫名的喧嚣中被各式各样的理由“怀念”着。纷乱和喧嚣是历史长河水面的浮萍,惟有真诚和正直才是支撑知识时代欣欣向荣的坚实支点。但愿我们的孩子们能够从纷乱和喧嚣中知道,曾经有一位建筑学家用他不懈的追求留下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24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