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1

余味无穷aa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中国会计准则趋同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蓝色琴弦

已采纳

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到今天,近二十年的国际趋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93-2000年,为形式趋同阶段。

第二个阶段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了新的调整,并进入了实际趋同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的是第三个阶段:等效性研究阶段。即本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由于这些国家实行的也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故此境外上市的企业按照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需要再调整,只对个别项目作出适当说明或者编制调节表即可,毋须进行全面转换。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

(1)提高企业吸引外资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无疑会提高各国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可以简化企业全球化的财务信息,使各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可比较的基础上顺利的进行各项分析和比较,比如判断投资是否可行、融资是否恰当、财务数据是否支持财务决策等。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企业的筹资成本和决策成本,从而使投资决策更加合理和有效,在“走出去"的同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能够使我们更好的“引进来”,伴随着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我国进出口的贸易壁垒会有所降低,贸易成本也会有所下降,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将更具有竞争力。

(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升级。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其中一项重要的改进便是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开发热情和投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获得资金都有很大的帮助。

(3)有助于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效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编报成本,有助于企业筹资、融资、挖掘市场潜力等,也有助于海外企业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中国也进入了全球化市场,中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可理解性等方面的提高,给各国企业带来了进入中国市场的信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准则

中国会计准则趋同

115 评论(9)

馒头的馒头

您好,第一个阶段为1993-2000年,为形式趋同阶段。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转向市场化,开放不仅是对内也是对外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必然的趋势。第二阶段实质性趋同工作就此顺利完成,但是趋同只是第一步,目标是国际等效,趋同是等效的前提。2005年至今为止,我国正在进行的是第三个阶段:等效性研究阶段。所谓等效是指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的准则或者是国际准则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认可的关系,并且在具体的应用上应该具备同等的效力。

164 评论(9)

最真的poor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成功改组,在全世界范围内制定通用的统一会计准则成为了现实。随着IASB宣告制定具有“全球会计准则”意义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各国会计准则纷纷向IFRS趋同。

2、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也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对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有利,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十分有利。

3、西方许多国家直接采用IFRS编制上市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也有不少国制定了与IFRS等同的本国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与IASB在2002年9月签订“诺沃克协议”,旨在推动FASB准则与IASB准则的趋同。

4、趋同是一个动态过程、渐进的过程。趋同不等于完全等同,应该允许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阶段等现实情况,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完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

会计准则(AccountingStandard),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它是指就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

227 评论(11)

最爱银杏飘

任何一个国家对会计准则的变更,都会对国内以及国际上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在建立会计国际趋同准则时,必须要审慎行事,一方面要认识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本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带动国内企业与世界结构,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源;另一方面,也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进一步加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及时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并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作用,为国家争取而更多的利益.

359 评论(8)

后来后来510

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1、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具体体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会计具体准则的趋同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加注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但是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所以,在实行国际准则趋同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我国的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在修订之后的会计准则中在债务的充足、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实行公允价值。除此之外,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方面,也逐渐实现了国际趋同。比如,《国际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中的相关规定与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都强调实质性的控制。其次,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上与国际财务报告的准则基本趋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可以包含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其中基本准则对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应用准则时对具体准则的补充。最后,在我国现在的会计准则中,依然是以原有的会计准则为主,逐渐实现国际化;我国会计体系的一大特点是现行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最后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渐进式趋同。2、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我国实施会计准则趋同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国际等效。所谓会计准则等效,是指国内的企业在实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地区上市,不需要对会计准则的报表进行二度修改,而只是根据个别项目的需要适当的调节。比如,依照欧盟委员会规定,按照第三国家会计准则编制出的财务报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报表相比时,投资者都会做出相同的投资决定,这种情况就可以视为国际等效。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国际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实施国际会计准则等效对国内企业的管理理念、内部控制以及会计信息体系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实现完全的国际趋同,实现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会计准则等效,还需要我国进行长时间的努力。二、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应该注意问题在当下国际经济的特殊会计环境下,在制定会计国际趋同准则时不能一味的照搬国际会计准则,而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确保准则的制定符合国家的基本利益。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以确保国内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适应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通过相关法法律法规制约监督管理会计体系以及运行机制,让会计准则可以在我国顺利实施。此外,还应该及时关注国际会计化的发展,增强国内会计监管的多样化,不断提高我国财务制度的规划化建设。其次,在我国企业推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推行办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不同企业的发展规模、所有制结构以及内部的经营结构都存在很大差异性,如果不顾及企业的特殊性,而一味的在所有企业内部推行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都可能会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最后,尤其应该注意加强与各种区域性联盟的会计合作,欧盟地区在区域会计协作方面是会计国际化的一个典范。这对亚洲各国合作建立完善的亚洲会计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建立亚洲国家会计合作之后,不仅可以打破传统上由欧美国家主导国际会计体系的问题,而且可以不断提高亚洲国家的整体会计水平,在国际上维护自身的利益,最后让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加客观公正。结语:任何一个国家对会计准则的变更,都会对国内以及国际上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在建立会计国际趋同准则时,必须要审慎行事,一方面要认识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有利于本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带动国内企业与世界结构,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源;另一方面,也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进一步加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及时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并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作用,为国家争取而更多的利益。

33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