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2

碗碗小公主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龙口慧临会计培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永琳欧雅

已采纳

六祖慧能圆寂前留下4句偈语:”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当时弟子们并不明白偈语所指,结果后来神奇地一一应验。公元722,即开元10年,新罗(当时朝鲜半岛的小国之一)僧人金大悲想盗取六祖慧能肉身佛的头回去供奉,重金雇佣一个叫张净满的人出手盗取。

张净满家境十分贫穷,有父母需要孝养,不得已答应金大悲的要求,这就是“头上养亲,口里须餐”偈语的意思。不料偷盗未成,被抓捕归案,审理此案的县令叫杨佩,州刺史叫柳无忝,正好符合后两句偈语的说法。偈语中的满、杨、柳分别代表偷盗者和审案者,六祖慧能再现菩萨神奇。

六祖惠能大师

六祖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俗姓卢,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中国禅宗杰出大师。24岁闻《金刚经》开悟而辞母北上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为第六代祖。

惠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

龙口慧临会计培训

105 评论(15)

hailanlan75

六祖慧能临死四句话是:

1、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学佛要明白,持戒是为了什么?很多人学佛,都是在舍本求末,学佛要先明白,修禅持戒的目的,修禅修的是行直,持戒持的是心平,持戒与修禅是让我们达到心平,行直的工具,很多人学佛,恰恰把工具成了目的,为了持戒而持戒,为了修禅而修禅。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心平行直,就算不持戒,不修禅又何妨?前提是真的做到了,心平行直,才可以不持戒,不修禅。这句话是在开示大家,不要执着于工具本身。

2、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学佛要明白,家中父母的恩,才是学佛者,最应该报答的,很多学佛的人,学了佛以后,心中只有佛,每天拜佛供佛,却很少花些心思,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很少关爱身边的人。

佛法不是出世的学问,佛法就在世间,一个人不要学了佛以后,忘了自己还是个人,这也是舍近求远的表现。

身为一个人,要先处理好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如果连身边人,以及父母,你都没有照顾好,就算你一心向佛,每天拜佛,也毫无益处,假如你从不拜佛,心中却时时怀有善念,懂得上孝父母,下慈子女,尊师敬长,友善亲友,你即便是不拜佛却胜过拜佛。

3、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学佛要懂得向心内求,少向身外求,身外处处都是相,哪有什么佛?佛不在天上,佛更不在西边,佛就在你心里,见了自性,也就见了佛。

很多人学佛,都是在求佛,求佛毫无益处,学佛要多观内心,多修自己,因为身外无法可求,更无法可得。

4、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如果真的能领悟六祖慧能之意,并按此言修行自己,那么不用等到将来,如何如何,此刻就能离苦得乐。

学佛要懂得珍惜当下,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将来,更不能抱怨环境,学佛要懂得常思己过,只有修正自己,才是正路,当下不努力,一味地求佛,将来换个环境,你也一样改不了过去的习性,即便到了西方也一样迷茫,无法见性。

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

六祖慧能自幼因家贫而失学,所以并不识字,但他事母至孝,每天上山砍柴养活老母亲。

一日,在街上听到和尚念经,他不禁驻足凝听。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时, 感动之情漫于言表。

于是,那个和尚告诉他这是《金刚经)所载,又指引他在黄梅山有一位弘忍禅师, 正在讲授该卷经,教人见性成佛的道理。

从此,他立志出家,只是放不下老母。后来有一位善心人帮助他照顾母亲,他才安下心去弘忍那里求道。

他每日在厨房里舂米,并暗中修行, 终于,他领悟到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不离心。

弘忍知道了慧能求道之志,半夜 将他叫到自己的房间, 告诉他:“不知心,学佛无益,看清此心便为佛。”

不久后,弘忍对弟子们说:“我想把禅法传给人,谁都行。只要你们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语表达出来,而且能适中禅之真髓,我就给予认可。”

当时,弘忍的弟子有八百人之多,但是届时大家都畏缩起来,不敢去做偈。

后来有一位高徒神秀终于写了一首偈,贴在弘忍经常走过的走廊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此偈一贴出,人人称赞,连弘忍也很欣赏,但是慧能却说:“神秀的偈虽然点到真实,但称不上十分好。”

大家对于他的评语都不理睬,因为神秀既通内外之学,德望又高,常代弘忍讲道,而慧能被认为只不过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捣米小鬼而已。

于是慧能做了一首偈,请人代为书写后就贴在神秀的偈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众人看了大吃一惊,因为这首偈把禅的真谛明明白白地表示了出来。弘忍的衣钵终于传给了慧能。

25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