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90

飛天彩绘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管理会计培训讲义cpa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yh心随我动

已采纳

注册会计师与注册管理会计师的区别注册管理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它们都是一种执业资格认证。注册管理会计师即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注册会计师即中国注册会计师(CPA)。注册管理会计师是侧重于在企业内管理、决策方面,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如果你的职业发展路线是企业财务主管,财务总监、总会计师、CFO、CEO、副总经理等,学习CMA对你财务思维,管理,决策有很大的帮助。注册会计师则是侧重于财务会计方面,一般适用于事务所里工作人员,从考试难度来说,CPA的考试难度非常大,耗费精力,每年考试通过率都很低。一. 从难易程度分析注册会计考试的难度非同寻常,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历年来的平均参考人数通过率仅为百分之十以内(单科)。管理会计一年有5个考试窗口参加考试,可以在一年6个月内参加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参加考试。根据从事管理会计培训的机构立信CMA培训中心最新数据统计,上财CMA学员的通过率都在95%以上。 二. 认证之后的工作方向分析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是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旗下资格认证,全球130多个国家承认,国际国内认可,就业升职的敲门砖,事业发展的引擎!CMA在我国信息、建筑、金融等行业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认可,它作为国际财会领域三大黄金证书之一,也被列入央企国际化人才培训计划。目前500强企业例如:中石化、中国电信、IBM、海尔集团在招聘财务高管时也优先考虑持有CMA认证者,众多猎头也相应争抢CMA毕业学员。注册会计认可度有限,仅限所在国家确认,一般进会计师事务所,考试通过之后还需要两年的工作经验。三. 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的注册会计师(CPA),历年来由于CPA考试难度系数大、考试通过率低、持证人数少等特点一直萦绕着高职位、高薪酬的光环。中国大部分从事财务工作人士的思维被CPA根深蒂固,被持有CPA证书就等同于拥有高薪高职位等所诱惑。然而,在最近一份调查统计显示:CPA报考呈现下降趋势,且报考群体偏向年轻化无经验群体,另持CPA证书人员的薪水也呈现下滑趋势。即使费尽千辛万苦考过CPA的企业财务从业者们大多数也并未进行CPA执业,而是闲置挂靠。同样是会计领域,管理会计却被企业、财务人员越来越重视,在美国90%以上的财务从事管理会计岗位,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随着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大批财务人员也在朝着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努力,考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的企业和个人的数量每年翻几番。

管理会计培训讲义cpa

151 评论(8)

Leo不是处女座

学习管理会计前要先明白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不分的。管理会计的基础就会成本会计,只有在理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管理会计。

319 评论(13)

温馨玫瑰

作为 在BT 学院 2018 年一次过6门的学员之一,我应该很适合来回答这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些备考经历与经验,是荣幸,其实也是自己备考期间一直期盼能做到的事。 我也在回答过程中尽量说明下BT的优点和缺点,毕竟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我的成绩单: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

Q:是否零基础?

A:NONONO,不是,有事务所 2 年工作经历,不算零基础。

Q:是否有宝宝要照顾?

A:没有(十分敬佩妈妈级考友们)。

Q:在职 Or 全职?

A:在职(后文将专门讲述在职时间安排问题)。

同时备考 6 门,战线过长。备考期间,一度是这样的状态↓

可是,考完两个月后看到成绩,感觉是这样的↓

这个转变,我归功于自己,也归功于 BT!

01 初识BT源于知乎

对,对 BT 学院褒贬不一、正面负面评价泛滥的知乎。 2018 年 3 月初,我浏览完毕知乎上所有关于 BT 的内容,给了自己2 天时间,思考完毕,决定报班!

为什么? 因为:

(1)我清楚地知道,9 个月时间在职备考6门,我是不可能用其他网校那样动辄上千的课时,我需要的,是精心梳理过的重点、是高效率的课程;

(2)BT 作为培训业一个 “新生儿”,与行业“老僵尸”们相比,它确实做到了更好的“陪伴”,而对于跨度近 1 年的复习,心态和心理的支持,特别重要。(PS:媒体对于新事物总是很活跃,面对泛滥的信息,能客观、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才是考 CPA 的第一个能力。) 事实证明,考完之后,我很庆幸当初的决定。

当然,客观而言,成绩的决定因素中,自己的因素自然是大过培训机构的因素,对一般人来说,前后占比可能是 80%与 20%,比如自身基础和毅力都不错的;而对部分人来说,却能达到50%与 50%,比如底层学习方法就有问题,需要培训机构纠正的。

02 BT学院和我

报班以后,我的复习进度完全按照 BT 学院彬哥的课表来排,大概是这样↓:

课件方面,BT 会提供讲义、给学员们邮寄教材、近 5 年真题集以及配合三遍法的改错本,长这样↓:

备考过程中,彬哥会建亲自管理的群,在一模后还会进行分班。我所在的 A 班,学员们都特别努力。每天打卡,画面一般是这样的↓:

是这样的↓:

是否有感受到森森的压力? 那就对了,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逼着你,让你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的同侪压力!

当然,每个班还有班主任和助教,有班长和组长,解答学员平时的疑问,也提供心理辅导。 整个备考过程中,我在群里没有提过一次问题,没有发过一次言,甚至没有打过一次卡(不习惯而已)。

即使参与度如此之低,我还是能感到,以“陪伴奋斗年华”为使命的BT学院,在“陪伴”方面,确实是做得很棒的!

03 备考心得:明确目的+好习惯

关于考试目的

这个特别重要,放在第一顺位说。 就我所了解到的考友们,备考目的五花八门,有的为了 Qpay、有的为了升职/换工作、 还有的是赌气要气前男/女友……

Anyway,无论何总目的,投资自己总是对的。

这里我为何要强调目的的重要性? 因为这是一场马拉松。 在这场为期长达半年以上的长跑中,起跑靠兴奋、跑中靠坚持,你按时间进度表跑过一个又一个截点,总会遇上体力和精力的一个又一个临界点,那种感觉到无法坚持、脑袋再也塞不进任何内容的临界点。

而这种时刻,能支撑你继续的,往往是起跑时的那颗初心。 所以我建议大家,先用一张纸,列出你所有的报考目的(肯定不止一个),然后按你认为的重要性,筛掉一半,再筛掉一半,直到只留下最后一个,然后,死咬住这个目的,再出发。

智商 VS 好习惯

CPA 靠什么,智商?毅力? NONONO,我认为,仅仅需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并坚持而已。借彬哥的话说:

其实,任何一个领域的技能训练,都可以用 practice makes perfect(孰能生巧)来定义。

所谓刻意练习,也是在多次反复重复练习中得到才能的提升而已。 我从来不认为 CPA 一次过 6 门靠智商,相反,我比较厌恶考得好但对外均宣称自己没复习的“虚伪学霸”们。

于我而言,CPA,就是时间和汗水堆出来的。所有备考过 CPA 的考友们,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条路有多苦,那些我们熬过的深夜,那些我们感到无比疲惫时抬头望向的天空,那盏挂在我们堆满各种资料和写得密密麻麻的材料的书桌上方的灯,都是我们一路辛苦的见证! 所以但凡再有人拿天赋,拿智商说事,请你关闭耳朵,给他一个高贵的白眼,哼!

关于在职备考

羡慕全职备考的考友,是和我一样在职考生一直以来的心声。 在职意味着留给你的“整块时间”只剩下晚上和周末,刨去很多日常的杂事琐事,相信大家的感觉都是↓

但是,据彬哥介绍,18 年 BT 学院过6门的学员中,大部分均为在职。

作为在职考生中的一员,我并未专门做过“时间课程表”,我的方式是头一天晚上大概计划好第二天要准备看的科目和内容即可,留出必要的空间。 其实我并不建议大家做下图这种非常细化的时间表:

我的方法是,可以记,但事后记。 一来可以让你通过回忆,知道自己的时间大概花到了哪里,一来也可以通过即时反馈, 调整下一步学习计划。

我回忆了自己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大致如下,供大家参考:

工作日 早 6:30 起床——7:00

整理+早餐 7:00——8:00

学习 8:00——8:30 上班,路上听微课

上午专心工作

11:40——12:00 午饭

12:00——13:30 公司会议室学习

下午安心上班

19:00——21:00 公司会议室晚自习

21:00——21:45 回家,路上听微课

23:00——00:00 听录播课程

周末休息日 8:00——11:00 听录播课程

13:00——16:00 学习/音乐/发呆

19:00——21:00 能学就学,不能就算

关于周末,其实是有遗憾的,因为没能充分利用。但备考的过程也让我知道,我并不是那种1天可以看书10小时以上的人。或许发现自己的极限和边界在哪,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当然,比较有定力的考友,如果能利用好这块优势,是相当让我羡慕的。 BT 的课程在7月底就陆续结束了,后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真题模拟考试和消化,8月和9月,基本都按自己的节奏进行复习,9月中下旬中秋节过后,开始6门的冲刺,主要是做题和消化。

04 各科复习方法

审计

审计学科,特点是:大多数人可能没接触过,首先对行业陌生;其次专业术语多,因为教材是外文直译过来的,长句较多有时甚至需要手动断句;最后,知识点多,容易混淆。往往是 看了半天,结果是: 我的建议是:拉框架! (也是彬哥在第一课强调的)从首次接收委托、制定审计计划、到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再到完成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一条线整个穿下来,配上教材后面几章的四大循环和特殊事项,做到框架先了然心中,再去填肉(记忆细节)。

财管

财管,主要包括1至12章的财务管理、13至21章的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 提到财管,考友们大多反应是: 哈哈,其实,财管真的不用大面积背公式! 抛开近几年客观题逐渐趋向于基础概念的考核不说,即使是主观计算大题,能用上的公式也屈指可数。只要理解好“折现”、“现金流”、“资本成本”这几个核心概念,无论是计算股票债券价值、还是公司价值、项目预算、资本结构,都是套路满满。 当然,对财管来说,大量做题是特别需要的。 很多考友在财管考试时做不完,就是因为熟练度还需要提升,这个可以通过做题来巩固。

经济法

对于经济法,个人没花太多时间,总体感觉是考得越来越细,合同法开始考细则、公司法和证券法常结合到一起、破产法和票据法时不时露个面,而最后3章的国有资产制度、反垄断和涉外经济缺依然是客观题的常客,不容忽视。 对于法律条文,不用背,记住意思,然后模仿着用“法言法语”去表述即可。

会计

会计科目,耗时最多。看着目录的章节表,内心往往是: 对于会计,我的建议是:按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科目,跟着教材一章一章过,遇到不懂的先放下,通过后面几轮的复习来补漏洞,切忌钻牛角尖,扣细节,因为那会让本来耗时就很多的 会计战线拉得更长。

另外新增考点要额外留意,比如今年的政府会计10分大题,原本按照2分的选择题来准备 然后选择战略性放弃此章的我,确实surprise了一下。 So,以后“老重点”们,比如非同一 /同一控制合并、差错更正、权益结算股份支付等等,要看! 但时间分配上,需要再次与“非重点”章节平衡。

战略

对于战略,我的态度一直是: 战略虽然有技巧,但也真的不只是传说中的复制粘贴就行。 学习方法上,背框架是第一步, 但只背框架是不够的,拿到大段文字材料后,若分析不出适用框架里的哪一个点,背也是白背。 所以建议还是通过真题来训练材料的分析能力,另外,答题速度要注意提上来。

税法

税法的考点非常琐碎,这也确实是一个入门简单,越学越难的科目,但按今年趋势看,考点趋向于基础。 大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是恒重点;小税种如印花税、车辆购置税、资源税,考点基本恒定,平时多看一下即可。

最后总结一下,6 个科目,备考方式不同,但技巧基本相通:经常总结、经常复盘、用好错题本、定期回顾,利用好琐碎的时间,配之以平稳心态,方得始终。 在此送上一句喜欢的话,与各位考友共勉: 凡事,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324 评论(10)

瑾年凉薄

考CPA需要看中注协规定的官方教材,教材室考试的根本,考试命题也是围绕教材来的,所以考生们不要忽略了教材的重要性。另外考生还可自行购买辅导书备考学习。

98 评论(8)

18302209800L

先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不分的。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基础、前提。只有在理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实质,是从归集与分配的角度将费用对象化即成本,继而在成本的基础上决策。既然管理会计的前提是成本会计,那么管理会计就应当从成本会计出发开始讨论问题,因此就出现了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与作业成本、本量利分析等,这是与成本会计相关联的章节。把成本进行分解、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为企业控成本,从而增利润。而由成本分析的基础,进而达到盈利的目的,这便成为管理的内容,管理就是一群人围绕着一个目的而组成的组织。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作为管理工作的第一步计划,其进一步便是决策,因此基于成本分析而为实现企业盈利目的的决策变成为成本分析后的内容。管理会计,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为基于会计工具上的管理工作,而会计工作,可以分成做账(财务会计)、审查(审计)和分析(财务管理)等,因此经营决策、投融资决策等都是会计工作的内容,因此基于成本分析,便出现了各种决策,例如短期经营决策、长期经营决策、短期投融资决策、长期投融资决策等等,伴随着当代管理实践的发展,还出现了诸如人力资源会计、责任会计等分支。简言之:成本会计(基础)→成本分析(决策的基础)→决策(经营决策、投融资决策等)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区别对照成本会计:研究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目的在于确定每个产品合理的成本,继而为定价、控制成本等做出基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是其基础,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控成本来提升利润等;财务管理:以真实的财务会计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利用其成果(即财务报告)来为企业的经营、投融资等提供依据。关于公式,可以这么理解:一个财务公式中出现的指标,必然尤其存在的意义,例如作为加法的指标,其目的在于增量;减法的指标,其目的在于抵减(因为得到某项指标而支付的对价等);乘法的指标,一般是产生正向作用,而除法则不一定。可以先通过思考指标设置的意义来预判该项指标中应当存在的小指标,继而理解这些指标。

256 评论(14)

duxingdejimi

2019年过了四科CPA,报考得机构是BT学院,我感觉还行啊!下面我说说我在BT学院备考经历。一、为什么选BT学院最开始备考时候,也尝试过自学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完全看不懂书籍了,效率特别低!我又想快速过关,不想战线拖得太长了!没办法,就想着报考一个培训机构教导自己学习方法,跟着进度走。我有几个要求,首先不能太贵,经济能力有限,第二个希望有人来监督我学习,不然按照毕业后自己的学习状态,很容易荒废学习时间。最后就是讲课能让我这个纯小白听懂了!按照这几个条件,然后就开始挑选培训机构了,这时候看到新闻网看到一个机构1年34个1年过6科的机构,然后就去看了看,去这个公司官网听了几节彬哥的公开课,我发现最难的长投合并报表课程竟然能听懂!!!之前听其他机构的半知半解的,现在能听懂了!!!后面看了一下课程安排,发现和我的要求居然全符合!直播+每日打卡监督+老师答疑+快速取证,考虑到自己打算两年内拿下CPA,想着第一年过4科,就报了四个BT小班,小班价格一科在600多买的,在2018年双12时候购课的二、在BT学院的备考历程先谈谈自己的备考理解,对于零基础的我来说,最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入门了,BT学院正式学员比较好的是,买课就送带读课和18年的录播课程,这个能让自己不断地磨耳朵,适应老师上课的语速。并且买课后就赠送了全套18年的备考资料,这时候看看讲义,听听课,能让自己形成对CPA的大致印象,提早入门,熟知CPA。开课后是完全跟着彬哥课程的节奏走的,具体的学习体验和安排计划如下: 3月开始听彬哥开课,第一轮复习就是跟着彬哥的进度,听彬哥讲课,看讲义,做章节题。因为自己基础太差了,彬哥上课刚开始对我来说,一节课传授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候自己会适应不了,课后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消化。刚开始是一段很痛苦的经历,那时候纯靠彬哥在群内的鸡汤和每天提醒自己备考CPA是为了什么而坚持下来的!对这里要说的是,BT学院课程都有监督服务的,买课后就进入班主任群了,每天班主任会在群内发布任务,跟我们说要听什么课,要做哪些习题,讲义要复习到哪,晨读没有。彬哥也天天说要学习啊,反正就是有种感觉,回到了高中时候,非常紧迫的冲刺学习感!刚开始还被特殊照顾了几次,就是几天没打卡,然后被班主任打电话,微信轰炸给搞回去了!怕了怕了,这种待遇和高三班主任有得一拼!对于零基础的我来说,刚开始还是挺难的,但是班级群内学习氛围真的异常好,天天其他考霸都在分享说完成了任务,还提前预习了,复习时间达9小时。这种氛围下,不学习太难了!那时候就想试试看吧,最开始每天完成任务至少要花费6小时以上。不过这种高压力的学习氛围下,自己的学习习惯也慢慢养成了,从刚开始一坐下看书就如坐针灸,到后来不学习就有种愧疚感,慢慢的适应了学习的氛围,每天在群内打开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都有种很强的自豪感!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一个月后,我完整的适应了这节奏,虽然每天复习的很累,但是复习下来,对备考越来越有自信,这种自信不单单是体现在过关CPA上面,在生活中自己也慢慢有了这种感觉,以前对有难度的工作内容总会敬而远之,但是备考CPA给了我自信,我能从容的去接受这些挑战了!到了7月下旬最后一节课结束了, 9月开始复习课程,直播+录播的形式,每天看彬妈碎碎念,按照彬妈的要求,做真题册,一路听彬哥的,什么真题法,三遍法,一路坚持下去,不断地画框架,不断地做题,记录错题本,看着屏幕上测试红色区域越来越少,我渐渐对考试有了一定的信心。 三、结尾最后走上考场的时候,我实话,我是特别紧张的。很害怕考场失利,过去一年的坚持都变成泡沫。但是这两天彬哥一直在群里在公众号,在微博,在私信等一切我们能看到的地方,无数次提醒我们要干嘛,要坚持下去,不断的提醒我们,做到问心无愧就好,相信自己,仿佛回到了高考时候一个个老师在考场前为自己加油的时刻,带着感动,带着决心,踏上了考场,很平静的写完了自己会的题目。最后听着彬哥的陪伴考后回家旅途的直播问答回家了! 人生还很长,还是要好好继续修炼自己。 今年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还很漫长。希望这一年收获的思维、心态、处事态度,在未来的人生可以受益终身。感谢彬哥,感谢BT,让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继续前行!

291 评论(15)

人大菲菲

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中总协)颁发的,今年第一次考试,7月1日。目前国内极少数适合中基层财务人员的证书。管理会计师初级上海办公室有介绍的,百度搜索下吧。

16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