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0

boneash2004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黔东南会计师培训学校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erryaigigi

已采纳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地址在贵州省凯里市经济开发区凯开大道1009号,该校是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

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素有“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美誉,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世界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的贵州黔东南,孕育了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坐落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苗岭明珠”——凯里市。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8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林业学校、黔东南民族农业学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财贸学校合并组建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校以来,学院砥砺奋进,薪火相传,教泽绵延,走过了辉煌发展的历程。2006年通过全国高职专科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护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被列为贵州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016年学校获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高职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单位、全省高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先进单位、贵州省特色文化学校建设单位、贵州省学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贵州省安全文明校园、贵州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校园、贵州省文明单位等;先后成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文化部认定的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之一、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学校大学科技园是目前全省七家省级大学科技园之一,以苗侗银饰刺绣蜡染为主题的“黔粹传人工作室”和以农业为主题的“黔东南培生星创天地”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省内高校有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我校有2个。

办学思路:秉承“厚德至善,精技致新”的校训,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发展”办学理念,践行“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品德决定人生”办学价值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师傅带徒”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多元一体集团化办学机制,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加强内涵建设,加快转型发展,着力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更好更多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

专业建设:紧紧围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医药卫生、民族文化(医药文化、创意文化、建筑文化、餐饮文化)、生态农业”办学重点,重点建设医药卫生、民族文化、生态农业三个专业集群。设有护理系、临床医学系、医药技术系、口腔医学系、财经系、生物与环境工程系、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系、港中旅旅游学院、大地建筑学院、汉天下物联网学院、公共教学基础部、马列主义教研部、技能实训中心、继续教育处、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所、图书馆、驾驶学校等教学教辅单位。开办有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会计、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园艺技术等高职专业57个,经过优化目前有38个招生专业;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示范建设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

教学实训:校园占地面积1503亩,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32万册,电子图书11.3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00万元。建有“贵州省第六十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黔东南州会计电算培训中心、黔东南职业考试培训中心等、黔东南导游服务中心。建有校园民族文化技术实践基地(系贵州省首批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基地);拥有州人民医院、州中医院两所三甲医院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有附属口腔医院、动物医院、驾驶培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示范性驾驶技术训练场、鸭塘示范养殖场、生态园林绿化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现有护理、临床药学、口腔医学、口腔工艺技术、药学、基础医学、会计、旅游、建筑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等198个专业实训实验室。与154家企业、医院签订实习就业协议,建有167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一次性接纳学生顶岗实习4000人以上。

师资队伍:有在编教职工727人,其中专任教师490人,正高26人,副高176人,博士、硕士124人,“双师”教师223人;州级拔尖人才3人,州管专家4人,86名教师入选省、州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外籍教师2人,校外兼职教师600多人。

人才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400余人。近年来,学生在国家技能大赛中获奖29项(含国家级行业赛22项),省技能大赛获奖224项(含省级行业赛26项),其中一等奖36项(含省级行业赛5项);学校成立以来,为社会输送高职毕业生27546人,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均在90%以上。学院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广泛认可。

科技研发: 坚持“激励科技创新、突出科技运用、服务区域发展”科技工作总思路,以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为重点。建有科研处、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技术文化研究中心、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和学报编辑部等科研机构。近年来,获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4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项,取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1项,获得专利6项,申报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13部,教材19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398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2篇。

黔东南会计师培训学校

307 评论(14)

小英子0113

CPA是一个长期备考的过程,因此在学习时选择一家好的培训机构,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就非常关键。

317 评论(8)

赵大宝宝

贵州凯里市在有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学习会计的专业。学校地址:凯里市红洲路51号学校电话: 8226536学校介绍: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的新形势下,由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作出将州财校、州农校、州林校和州卫校四校合并组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决策。2001年8月,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由四校合并组建职业学院。2002年5月28日,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决策,符合我州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顺应了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获准成立后,根据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和院班子的安排部署,对原四所中专学校的资产、人才资源等进行了清查,以便做到资产重组、优化配置,让其充分发挥效益。根据清查摸底,较准确地掌握了原各校的基本情况,一致认为,只要学院能抢抓机遇,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职业学院的发展前景应该是令人乐观的。 学院校园占地460余亩,并有360多亩种养殖教学实验基地,现有的校舍建筑面积104681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实习用房25694平方米,各项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完全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学院在原州财校已建成了相当规模的全州会计电算化培训基地,在原州卫校也设有“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鉴定站”,“黔东南州美容美发培训中心”及“第七十七国家职业技能考试鉴定站”,在原州林校高有“第四十三国家职业鉴定站”,已初步形成了集教学、培训、考核、发证于一体的办学格局。 在长期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学院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建设起了一支乐业敬业、勇于开拓的教职工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528人(未含离退休的186人),在271名专任教师中,有本科177人(其中获学士学位141人)、专科83人、中专1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4人、中级106人、初级131人;教师队伍所涉及学科包括农、林、财、卫生及计算机等所有专业40个,公共基础学科专业9个,共计49个专业。这是一支学科分布、职称和年龄结构较合的师资队伍。学院还将根据办学的需要,选送骨干专业的中青年教师到名牌院校进修学习,为学院专业建设储备师资。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我国教育结构正发生重大转变,于是整个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认为职教不仅有必要存在,而且还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发展职业教育,让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合理开发设置专业,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路子,打造职业学院品牌,我州职业教育才有可望走出困境,才能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职业学院成立后,仍然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中专教学,一手抓高职建设,不能顾此失彼。否则,高职办不好,中专也有可能丢掉。根据学院现有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中专和高职教育开设如下专业:中专部设和高职部设; 随着国家劳动准入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开展岗前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因为它是缩短上岗人员的熟练操作过程和提高劳动技能水平及劳动效率的重要一环。为了掌握行业培训情况,为职院开展培训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我们对部分行业进行了初步调查,掌握了一些基本情况。 发展职业教育,走产、教、研结合的路子。职业学院成立后,将以自身的人才、科技、信息综合优势为依托,在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科研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专业带动产业,积极参与本地区经济建设,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作贡献。 诚然,在职业技术学院今后的办学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我们不会畏难而退,而是知难而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相信,在政府加大职教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下,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开创我州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32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