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爱小吃
会计主体:1.定义会计主体: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对待;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对待。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会计主体海尔公司海尔公司海尔公司车间、事业部海尔公司销售分公司海尔集团(母子公司的总称)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在同一个法律主体中,也可能存在多个会计主体。【例题·单选题】关于会计主体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B.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个单位C.可以是单一的子公司,也可以是由几个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D.当企业与业主有经济往来时,应将企业与业主作为同一个会计主体处理。『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对待。该题中D选项要将企业与业主区别对待。
小梦不吃土
“海尔”品牌的公司主体实际是海尔集团公司,工商登记为股份制企业,根据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2002年6月1日出具的说明, 认定海尔集团公司企业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首先海尔集团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一般是镇办或者村办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区别于国企在于股东是村集体所有而不是国有。这是最初的海尔集团股权所有制形式,当然仅靠集体所有制企业所能得到的 社会 资源和管理水平不一定能让我们看到今日的海尔,海尔的集体所有制大股东渐渐演变成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从 历史 上看,海尔在青岛一直隶属于二轻联社,“从娘胎里头就是这样”。在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张瑞敏亲自看过50年代股东入股的原始凭据,有人出钱,有人以生产资料作价,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本来就是几个人凑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直到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青岛海尔上市以后,青岛国资部门曾给海尔集团出过一个证明,即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内没有国有资产。 张瑞敏说: “海尔不存在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原来是国有企业,现在又变成集体企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这些人等于对中国企业的性质根本就不了解。过去集体企业千方百计想成为国有企业,但成不了,国家不让你成。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在哪里呢?政府对集体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涉,与此同时也不提供资金援助,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自行筹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下来再发展、再投资。
当然,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许多“国企待遇”,譬如以划拨形式兼并国企,获得技改贴息政策等。海尔“沾上”国有企业的边为其发展带来能够享受到的好处,其实也毋庸否认。例如,青岛市本着引导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经营者集聚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末把红星洗衣机、得贝冰柜、青空空调划给海尔,这些都为张瑞敏搭起更大的舞台,也将海尔推上新的台阶。
在青岛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实施监管的27家市直企业名单中,海尔集团公司会赫然在列。问题显然出在国资委一方,青岛市国资委有关人士曾表示:”青岛国资委刚刚成立,将资产总额在2亿元以上、净资产达到5000万元的国有(集体)企业都列入首批监管名单”,其实这个括弧是后加上去的,而且青岛市国资委在舆论上出现对它监管越位的质疑后,又重新确认了海尔只是个集体企业。
政府根本就不是海尔的投资方,集体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政府不能任意无偿调拨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劳动力、产品和资金。
因此,海尔集团( 在此强调是整个海尔集团,不是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 是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制企业。
海尔集团的经济性质是旧体制下的二轻集体,城市二轻系统的工商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虽然也属于国家所有制的两种实现形式,但国家没有投资,而是通过政治运动把它们变成“二全民”。在所有制结构上,产权清晰的手工业合作社被改造成“财产归大堆”的“二国营”,私营经济被限制,实际上是被取消,结果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背离了我国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海尔的前身青岛电机厂是50年代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最初是几个人凑钱干起来的,后来国家有赎买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润给他们退了股,这个企业就变成了集体所有制。从根本上来讲,用企业的利润退股其实是不对的,那应该是股东的分红,但合作社上面有一个二轻集体企业联社也就是手工业联社,联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费倒过来给股东,就算作退股,等于是一种回购。
从 历史 上看,海尔在青岛一直隶属于二轻联社,“从娘胎里头就是这样”。在1993年青岛海尔的上市报告中,对它的初始资本说得非常清楚。张瑞敏亲自看过50年代股东入股的原始凭据,有人出钱,有人以生产资料作价,几百元、几十元的都有,本来就是几个人凑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国家赎买之后,企业属于集体公有,主导产品是一种家庭用的电葫芦(吹风机),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直到张瑞敏进入,转产冰箱,二轻联社用自身积累的利润在此时投入200余万,上市的时候又把这一投资作为法人股权。
张瑞敏上冰箱的时候,1700多万投资,全部是从银行贷的款。其实二轻联社给的200万还不是上项目的钱,是用于搞技术开发一类的事,也不是一次到账,而是一点一点拨给的。200万够干什么呢?就是买了一些试验仪器,做了几个样机,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成果。当时谁也不当回事,但上市之后,二轻联社发现自己的股份越来越值钱,不仅每年从海尔这里都得到分红,而且,现在要是出手的话,就发大财了。2004年12月,海尔在20周年纪念会上启动新标识,二轻联社主任还作为上市公司股东代表上台一起参与。
青岛海尔上市以后,青岛国资部门曾给海尔集团出过一个证明,即经过验资,海尔的资产内没有国有资产。张瑞敏说:“海尔不存在像有些媒体所说的,原来是国有企业,现在又变成集体企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这些人等于对中国企业的性质根本就不了解。过去集体企业千方百计想成为国有企业,但成不了,国家不让你成。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别在哪里呢?政府对集体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涉,与此同时也不提供资金援助,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自行筹备。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国家,集体企业的利润可以留下来再发展、再投资。
1984年海尔开始创业的时候,员工非常羡慕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很多优惠政策海尔得不到,很多员工说,我们不得“天时”;工厂是在平了一片坟地的基础上建起来的,离火葬场很近,当时员工上班没活干,有的员工看着火葬场的大烟筒说:我们这个厂是火葬场的八车间,言外之意,这个厂早晚要完蛋,年年亏损,不得“地利”;1984年上半年,厂里还有800多名员工,到了下半年,剩下不到700人,有100多人写了请调信调走,人心涣散,不得“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样样皆空,很多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
海尔在80年代的时候,企业里只有3个电大毕业生,那时大学毕业生都想到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工作,集体所有制企业一个也招不进来。实际上,连张瑞敏都是被迫赴任的,因为连换三任厂长企业不见丝毫起色,张作为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责无旁贷。而他拉时为家电公司普通干部的杨绵绵一起创业,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上班时间买菜、织毛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这就是海尔的原始起点,中国一流的跨国公司原来脱胎于一个风雨飘摇的集体所有制的小企业。
海尔后来发展大了,人们自然地把它当作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搞国企改革的成就展要海尔参加,海尔说自己不符合标准,有关部门会说你不用太在意这个,不是因为你是国有企业才让你参加,你做大了不参加,会显得不好看。有时地方统计国有企业数据也会把海尔统计进去,因为缺少这一块的话就显得太小。这种状况可能导致海尔这家集体企业染上了非常浓厚的政府色彩。事虽如此,张瑞敏说:“海尔的性质清楚到不能再清楚了。来龙去脉都很清楚。所以我们就没有对有关争论作什么回答。也许有的人就是别有用心。他们很清楚这段 历史 ,故意地这么来说。然后你再去一争辩,就变成一种炒作了。所以随便他们去说吧。”
当然,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享受到了许多“国企待遇”,譬如以划拨形式兼并国企,获得技改贴息政策等。海尔“沾上”国有企业的边为其发展带来能够享受到的好处,其实也毋庸否认。例如,青岛市本着引导优良资产、优势资源向优秀经营者集聚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末把红星洗衣机、得贝冰柜、青空空调划给海尔,这些都为张瑞敏搭起更大的舞台,也将海尔推上新的台阶。但是,政府把很多国有资产并给海尔,难道只是海尔搭政府的便车,没有政府搭海尔的便车之嫌吗?而且,如同经济学家夏业良所说,“要死的孩子别人救活了,已经是人家的了,就别舍不得”,不能因此模糊海尔的身份。
海尔起家时街道厂。现是大集体企业。
Emily丫头
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谭丽霞在全球工商业和会计界精英面前,分享了海尔商业模式转型创新的经验,以及在互联网时代运用管理会计推动企业转型的新实践。1、全球共享海尔时刻在被誉为“会计界奥林匹克”的WCOA论坛上,极少出现女士的身影。主持人也不会因为对方是女士而降低提问的犀利程度,一上来就直问谭丽霞:海尔的风险是什么?谭丽霞认真地回答道:“我们最担心的是我们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会颠覆我们的核心业务,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自我颠覆。”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这样描述当今企业所面临的处境:你不“自杀”,就会被“他杀”,被时代所杀。这种向死而生的信念,一方面源自海尔30年来始终如履薄冰的创业心态和危机意识,另一方面则是出自对于全球产业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的深刻洞察和现实考量。在全球相关机构的评定中,海尔已经连续5年被评为全球白电*9,在全球市场上的中国白电品牌中,海尔占比接近九成。不同于大多数中国家电企业依靠“贴牌”的做法,海尔是在“创牌”。然而,就像其他世界级企业一样,海尔必须解答好两道考题:企业如何持续迸发活力,激发创新?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终端用户话语权的增强以及市场需求的碎片化,企业怎样聚焦有效资源创造用户的价值?从2005年开始,海尔启动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模式转型,以砸碎旧组织,对制造业进行互联网化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在WCOA上,谭丽霞表示,尽管很难,但海尔一定要学习如何做好B2C,找到更具潜在价值的方法来重构供应链。过去几年,海尔在公司转型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从组织颠覆开始,海尔将科层制结构转变成平台化网络组织,使企业从一个单元变成2000个自组织团队。“我们赋予每个小微团队三大权力:自主决策权、自主用人权和自主分配权。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从传统的固定薪酬体系变成对赌价值分享体系。业务流程也从传统的串联转变成并联。”谭丽霞说。敏锐的观察者梳理后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盛产“管理思想”的海尔每每进行新的“破立”实验,外界总会杂音、担忧并起,然而几年之后回头来看,踏准时代节拍的却往往是海尔。海尔一直在颠覆思维,颠覆组织结构,颠覆商业模式。从“人单合一”,到“转型服务”,再到“三化”战略主题,海尔通过实践证明了其管理会计体系真的能够把组织战略转化到每一个员工的个人价值上,从而发挥其*5的价值。对于海尔的组织转型、管理创新与财务体系变革的意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总裁阿什·诺亚不吝溢美之词:“这在全球范围都非常新颖和超前,具有时代[*{c}*]和示范意义。”他认为,海尔财务成功转型为商业价值创造的高效合作者,在战略、组织、流程、机制和平台的创新设计和有效运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其他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式示范。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首席执行官查尔斯·迪利甚至建议,将海尔的创新理念作为论坛对所有CFO倡议的转型方向和目标。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