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1

多多吃多多评价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中国会计文化的由来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oveless0122

已采纳

会计的起源会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记载,早在西周时代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方法。在西汉还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以后各朝代都设有官吏管理钱粮、赋税和财物的收支。宋代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这是中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脉”,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中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核算,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之后,又产生了“四脚账”(也称“天地合账”),这种方法是:对每一笔账项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四脚账”显示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传统中式簿民的特色.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使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使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变革. 会计的分类按行业分为:工业企业会计 、商品流通会计 、 金融证券会计 、保险企业会计 、 施工企业会计 、房地产业会计 、邮电通讯会计 、农业企业会计、旅游餐饮会计 、 医疗卫生会计 、 交通运输会计 、 文化教育会计 、物业管理会计、 行政事业会计 、 上市公司会计 、物流企业会计 、连锁经营会计 、 出版印刷会计 、 私营企业会计 、 小企业会计(制造业) 会计、小企业会计(商业) 会计、 电力企业会计、 煤炭企业会计 、钢铁企业会计 、 石油化工会计 、 汽车行业会计 、 烟草企业会计、 酒类企业会计 、 食品企业会计 、药品企业会计、 加工制造会计 、 轻工纺织会计、 外经外贸会计 、 信息咨询服务业会计 、 广告服务会计 、房屋中介服务会计 、市场(农贸、五金、批发、建材、服装等)会计 、个人独资企业会计 、 高新技术企业会计 、软件及集成电路会计。 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按工作内容分为:总帐会计、往来会计、成本会计、材料会计等。

中国会计文化的由来

359 评论(9)

飞毛腿0615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的具体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物质文化的具体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物质文化的影响,开始表现在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工具的研究和探索停滞不前。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如果过度钻研工具及技术,就会陷入“奇技淫巧”的漩涡,所以从物质工具上来说,一把算盘从发明之日起,用了几千年,仍然一直在用。各种账目、会计工具,从历史上看,都是后来被动的从外来文化中引入。

2、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行为文化的具体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行为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人际关系表现的比较明显,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强调搞好内部、外部“平衡”,侧重于人事关系的处理,内耗较大,这使得会计行为本身常常为了处理好人事关系不得不牺牲会计的科学性和政治性。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导致会计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文化的影响业人员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使得他们在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中一味的墨守陈规缺乏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制度文化的具体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会计制度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会计惯例、价值观和模式。中国会计制度偏向集体主义,偏重统一的会计制度,权力距离较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着重法律管制。

4、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精神文化的具体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积累沉淀、形成了整个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中表现出一种很强的伦理性特点。

伦理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层次,受伦理道德的影响和制约,伦理道德问题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组织的行为规则,具体表现为:德治重于法制。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公私分明、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工作。

但也存在过度重视道德衡量忽视了法制建设,同时在会计工作中也可能存在对领导过度讲“礼”,对同事过度讲“义”,对小团体讲究“忠诚”,而放弃了一些公信的原则。

这些都和我国传统文化凝聚性差,分散以及内耗严重有关,这些都和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会计建设中充分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发扬其优点,不断的促进我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扩展资料:

会计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中国会计从萌芽到独立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

研究中国会计文化,离不开中国文化这个大背景,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会计的论述和思想。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凝缩出中国会计文化的关键词:尚德、明法、审数、立信。

一、尚德

操守为重是会计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崇尚“义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会计行业作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行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会计人员在中华文化熏陶和长期的会计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遵守法规、谦虚谨慎、客观公正等文化道德观念,对广大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尚德就是要让会计人员认知会计职业道德及其规范,而且是使他们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自身的思想观念,并指导和约束自身的行为,提高职业道德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稳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二、明法

明纪守法是会计文化的底线。《管子》强调会计必须“明法审数”。“明法”就是要按照颁布的规章制度和法令条文办事。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代刘晏称“至于勾检簿书,出纳钱谷。必委之士类,吏惟书符碟,不得轻出一言。”这也是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的记载。

“明法”,就是要将会计法律制度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心的信念,从而达到有效地规范会计行为,达到治本的目的。

因此,在规范会计行为时,不仅要坚持不懈地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依法规范会计行为,增强法律保障。同时,也要切实增强依法从业的自律意识,知法、守法、护法。

三、审数

客观真实是会计文化的基石。《管子》中“明法审数”中的“审数”,就是要求各项收支的数据做到真实客观谨慎。《孟子•万章下》载:“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己矣’。

其意思即为“孔子曾经做过管理库房的小吏,他说:‘算账计数必须要准确才行啊!’”《秦律》中云:“计勿相谬”,也是要求记录正确。可见,古代“会计”中即有不弄虚作假的道德要求。

在现代生活中,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地反映财务状况,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卡相符、账账相符,客观真实,维护社会各方财产的安全,为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服务。

四、立信

诚信公正是会计文化的生命。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潘序伦对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求具有会计专业知识,更强调“立信”二字,要求会计人员在立志、守身、处事、待人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守信立法,严禁弄虚作假等思想为现代会计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对会计行业而言,客观公正是会计之本,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还是财力,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意识和作风,坚持准则、依法理财、客观公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会计文化精髓

309 评论(10)

几丁不二

中国会计起源一、《史记》中的“会计”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命名起源于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其根据是《史记》中出现的一段关于“会计”的记载。司马迁所著《史记·夏本纪》中记:“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占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从虞舜夏禹开始,纳贡赋税的制度就基本完备了。有人说人禹在江南召集诸侯,进行考核功绩的时候去世了,于是就葬在当地,把此地命名为‘会稽’,‘会稽’,也就是“会计”’。二、春秋战国的“会计"(一)《周礼》之“会计”《周礼》中记载了许多财务会计的行为和标准,如《周礼·大宰》中记“会其什伍而教之道艺。月终则会其稍食,岁终则会其行事”。意思是:将宫中各官府官员的子弟按照军队的编制形式组织起米,教给他们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每月终了统计所发月俸,年终时要统计一年所办的事情。又如:“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意思是:根据司书的统计副本、职内的收入账和职岁的支出账,综合稽考每十天的成事文书;根据每个月的统计报表稽考本月的成事文书;根据一年的统计报表稽考全年的成事文书。(二)孔子做会计《孟子·万章下》中所记:“孔子尝为委吏矣,日‘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日‘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曾经当过掌管仓库的小官,说“(做这个事)只要出入账目符合要求就行了”。曾经主管畜牧的小吏,说“只要牛羊茁壮成长就行了”。职位低而好为大言,是罪过,立足于本职工作而不能行道,合乎规范,是可耻的。这段话对于会计的意义是:①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春秋时代的孔子说了这段话,显然,“会计”一词在春秋时就已出现了;②虽然孔子旨在借“委吏”和“乘田”的职责来表达关于“在其位谋其政”的思想以及儒家主张的等级观念,但这段话中对“委吏”的职责表述却表达了孔子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会计当而已矣”。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现代人们如出一辙,反映了会计职业悠远的历史沿继和文化传承。三、西周的“会计”“会计”命名起源于西周,已为我国著名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研究证实,西周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会计的起源提供了客观条件。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无论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以及经济制度的建设都是前所未有的。西周王朝较之以前的朝代都要更注重对各经济部门的严格控制,并注重其中的财政与会计工作,以至推动了官厅会计的发展。四、“会计"命名的含义“会”与“计”连用成为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深刻意义和影响的专业名词,在西周时代它用以表示中国人最初对会计基本概念的认识,以及这一概念的最初含义。“会计”两字的连用,形成专有名词,其含义在西周有关的典章制度中体现出来,最早见于《周礼》。《周礼》中把主管会计的官员称为“司会”,会计的功能在书中有详尽的阐述。到了战国时代,《孟子》中又记录有孔子对会计的评述。汉代《说文》中称“会,合也”。“计,会也,算也”。清代数学家焦循对“会计”予以了更详细的注释:“会,大计也。然则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1.“零星算之”与“总合算之”《周礼》称:司会掌邦国会计之法度“以参到考成,以月要考成,以岁会考成。”日成为一旬之会计记录,是在每一日会计记录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总合性质的会计记录,凡一日之计,由每笔账目核算而成,表现为“零星算之”,故为“计”;凡一旬之会计记录,由十日账目总合而成,故称之为“会”。“月要”核算,时间单元为l个月,自然是在每旬核算的基础上产生的,故相对而言,月要为总合算之,日成是零星算之,依此类推,岁会为总合算之,月要则为零星算之。《周礼》中称:“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意为每3年要进行一次总的会计,所以,相对3年一次的总计而言,“岁会”又体现为零星算之了。1.“零星算之”与“总合算之”《周礼》称:司会掌邦国会计之法度“以参到考成,以月要考成,以岁会考成。”日成为一旬之会计记录,是在每一日会计记录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总合性质的会计记录,凡一日之计,由每笔账目核算而成,表现为“零星算之”,故为“计”;凡一旬之会计记录,由十日账目总合而成,故称之为“会”。“月要”核算,时间单元为l个月,自然是在每旬核算的基础上产生的,故相对而言,月要为总合算之,日成是零星算之,依此类推,岁会为总合算之,月要则为零星算之。《周礼》中称:“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意为每3年要进行一次总的会计,所以,相对3年一次的总计而言,“岁会”又体现为零星算之了。2.“会计”与“计会”的区别从西周至春秋战国,史书中对会计的记载有“会计”和“计会”,“会”字置于前,其意为总合算之是关键性工作,零星算之为基础性工作,如《管子·四时》中:“三政日:效会计,发山川之藏。”如果称为“计会”,则意为零星算是关键性工作,总合算是后续工作,重点是零星核算,如《六韬·龙韬·王翼》。

357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