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0

iamsongsam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确认的原则依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光影碎片

已采纳

《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我国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共十二条,即: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重要性原则。

会计确认的原则依据

265 评论(15)

室内设计--阿梅

会计确认标准是指会计系统予以确认的会计事项所应具有的特征。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应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265 评论(8)

shirleycci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十三条,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衡量会计质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127 评论(8)

哼哼家的猫猫

会计有以下十三个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客观性)真实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相关性: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四)一致性: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五)可比性: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六)及时性: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保证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以免使会计信息失去时效。

(七)清晰性: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都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能清楚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八)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即收入或费用是否计入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内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该期间的成果、费用是否由该期间负担来确定。

(九)配比性: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比。

(十)实际成本:实际成本原则,亦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如有变动,除有特殊规定外,不得调整起账面价值。

(十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十二)谨慎性: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

(十三)重要性: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会计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扩展资料:

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指导性规范。对财务会计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比如稳健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实际工作中,会计原则常与会计准则相混用。

美国先使用“会计原则”,后流行“会计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即美国的会计规范经历了从“有限的、指导性”的规范(会计原则)发展成“数量可观的指导性和技术性并重”的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核算处处体现着成本效益原则。为什么有代理记账,这是因为老板不愿承担会计人员的人工成本。为什么会有一次摊销法,这是因为精确地计量造成了人工浪费。

为什么有实地盘存制,因为失控带来的损耗无足轻重。行止于不划算,成本效益原则不应只是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而应该作为财务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谨慎性用好了是稳健,用坏了是保守。谨慎性原则在流程建设中易走极端,导致防卫过当。漫长的审批流程,级级汇报的责任体系都是谨慎性原则滥用的体现。

谨慎性原则往好了说是为防范风险,往坏了说是抓不住关键与重点。谨慎性原则滥用的后果是加剧运作成本,降低运作效率。

形式与实质哪个更重要,会计准则要求实质重于形式。但审计与税务稽查好像更关注形式,如税务以票控税,审计强调内控流程。试想没有形式的合规,遑论实质的正义。即便实质有瑕,只要形式无恙,大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书不可尽信,实际工作中,会计形式未必轻于实质。

企业有独资、合伙和股份公司三种形式。

会计主体的三个条件:⑴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⑵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⑶实行独立决算。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原则

195 评论(11)

阿拉朱旺

会计确认标准是指会计系统予以确认的会计事项所应具有的特征。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应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标准规范

一、应符合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与会计程序和方法之间的“桥梁”,对选择、判断、确定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既是对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个步骤和环节接收加工信息的要求,也是对输出供使用者使用的会计信息的要求。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因为信息质量的有用性特征,从而使确认、计量具备了较完备的基本标准。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由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等质量特征构成,其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最主要的质量特征,也是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

1.真实性。真实性要求每一个会计信息都应当如实反映已经发生的过去的事项或预计(按计划)将会发生的未来事项;并有可靠的凭证可据以查验其数据的来源和转化为信息的计算过程;真实性还包括客观公正,即应事实求是,不能按照任何个人意志来接收、加工和提供信息。将真实性作为确认的一个标准,就是要通过会计的“初始确认和“再确认”,制止并杜绝不真实、不可靠的经济数据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保障输入会计系统的经济数据具有客观可信的证据;提高列入会计报表的财务或其他经济信息的质量。

2.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会计信息的需要者计算过去、现在和预测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纠正以往的预期情况。从而影响其决策。相关性的核心在于,会计信息必须与其使用者制订决策的要求相协调。

由于经济活动的纷繁复杂。不同使用者的决策和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在种类、形式和数量上都是有差别的。按相关性进行会计确认。可以尽可能做到针对使用者的具体需要。确认相关的经济数据,排除无关的数据。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压缩和改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差别需求。

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才能对经济决策有用。而在现代经济环境中。作为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可靠性和相关性也是不可偏废的。

二、应符合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的自身特点。

如果说财务会计是一个完整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那么,会计核算系统则是其最重要的子系统。

会计核算作为具有基础性质的信息系统,它生成信息所要经过的信息输入、信息转换和信息输出这3个环节有其内在的本质特征,从而也决定了进行会计确认在技术上要符合下面的要求。

1.可用货币计量。会计作为全面、系统反映经济活动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首先要接收企业大量经济业务所产生的数据,然而并非所产生的经济数据都能成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例如企业人员构成、工时利用率、签订的供销合同等。尽管它们也产生数据,但其本身不属于经营资金运动或已完成的经营资金运动,不能通过货币计价或计量,其数据不能纳入财务信息。因此不是会计处理对象,不能按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定规则直接进行加工处理。会计确认时。应当排除那些不属于会计对象的经济数据,只对与资金运动有关的、能够用货币计量或计价的经济数据或加工中的信息予以确认。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对象的质的统一性。

要说明的是,在会计核算系统中也会有一些非货币信息。

但在处理上,非货币信息既不可能、也不需要系统、顺序地按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进行加工,也就是说,它们不必经过严格的会计确认。因此,凡不具备用货币计量的特征的数据或信息,都不能在会计中予以确认。

2.应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及项目分类的要求。对各项要素在何种条件下才应记录并在报表上进行披露,这是严格意义上的确认。因为会计要素作为会计核算系统的直接处理对象,是形成财务信息的基本单位,对其确认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信息质量。下列标准对于确认各项要素都共同适用。

(1)被确认的项目仅是通过交易或事项所产生,它们的性质符合要素的定义。

(2)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现金流量)流入或流出企业的不确定性能明确的评估。

(3)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

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要符合第一个标准是勿庸赘言的。在应用第二个标准时。还应注意的是,由于与某一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企业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必须估计这种不确定程度带来的影响,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确认那一个因素。例如,一般来说,企业的应收账款都可以得到支付,故将其确认为一笔资产;但若有理由证明其中的一部分将得不到支付时。就要确认一笔费用。在应用第三个标准时,应该注意的是。能够对所要确认的项目的成本或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合理的估计是编制财务报表所比必不可少的。但若对某一项目无法作出合理的估计,就不能在财务报表中确认这个项目。例如。对一索赔诉讼案件将会给企业带来的收入。因无法可靠地计量其数额。故虽然其符合资产与收益的定义。也不能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再如,对所置资产在持有期间。其现行或重置价值超过历史成本部分。除非确能可靠地计量。否则应当推迟确认。

在确认会计要素时,还应对其具体化。这在会计实践中 表现为对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特性的数据,要通过某个具体帐户来记录;而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特性的簿记信息,还要借助于报表的具体项目来表示。

3.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应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以现金流量基础为补充的两者相结合的双重确认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原因,使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与相应的款项收付时间不一致,这就产生了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问题。

现代会计采用的确认基础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即以权利已经形成或义务(责任)的真正发生为基础的,并由此产生了递延、应付、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但财务会计的确认也运用了收付实现制。这是因为:第一,考虑到现金具有较强‘ 的流动性。及时反映和监督现金的动态是会计的一项任务。

当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凡是涉及现金。不论其影响蓟企业权责后果如何,都要先行记录(按收付实现制)而后调整(按权责发生制)。所以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两种确认基础缺一不可。第二,目前基本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这也说明财务会计不能采用单一的确认基础。

三、应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而且还有其特性。这就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建立并不断加强、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就是说,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促使国民经济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持续、快速而又健康地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微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宏观来看,一方面通过会计规范约束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监督微观经济主体在法律范围内进行运作,从而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作所必要的经济秩序;另一方面,在我国会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手段进行,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国民经济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发挥预警作用,以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更重要的是通过提供可比的会计信息。便于政府部门汇总分析,成为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信息来源。为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会计确认,还应遵循以下标准。

1.合法性。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应遵循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有关方针、政策和经济法规及财经制度。凡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数据。首先要确认数据所代表的有关经济业务的合法性。无论是对经济数据的初始确认还是对簿记信息的再确认,都要根据有关法规和制度进行严格审核。若发现违法违纪的经济业务,不仅不予记录。还应立即揭发、制止。

并及时提请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处理。很显然,会计确认以合法性为标准。实际上是在会计实践中实施会计监督职能的具体体现。

2.可比性。可比性原则不仅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也应作为会计确认的一个标准。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会计对所确认的会计要素帐户、报表项目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它们的定义、特性和项目分类作为满足财务会计核算系统自身要求的确认标准,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和不同的时期应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所选择的计量和记录方法也应一致或基本一致。

显然。在会计确认时坚持合法性和可比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核算的约束和规范,这两个标准使得会计信息成为满足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需要的保证。

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会计确认标准是什么?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81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