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精灵粑粑
08年下半年最新版书中这样下定义:什么是会计?一种通俗的说法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我国古代“会计”一词产生于西周,其基本含义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和的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岁终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这时“会计”主要指对收支活动的记录、计量、考察和监督。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对“会计”两字的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进一步说明会计既要进行分别核算,又要进行综合、系统的核算。
囍兒小静静
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一词。
为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延续问题,人类创造了原始计量记录方法;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逐步建立起科学而系统的会计组织制度、法律制度与方法体系,工业社会时代,成本会计等被创建并发展起来;至现代社会,会计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结绳记事被看作是数学、文字及会计的起源,这说明会计与数学、文字本身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艺品,它始于远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而这聚集了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结,却来自人类最早的记事方式——结绳。
结绳计数既是文字的起源,也是会计记录的开始。它大体上明确了账目的几种要素,如记录对象、应计数量、数量变化以及在这一账目结束后的最终结果。同时,结绳计数明确了数与事物的关系,显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的过程与结果,因而又被看作是数学的起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结绳计数
迪夫米米
“会计”命名起源于西周,已为我国著名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研究证实,西周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会计的起源提供了客观条件。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无论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以及经济制度的建设都是前所未有的。西周王朝较之以前的朝代都要更注重对各经济部门的严格控制,并注重其中的财政与会计工作,以至推动了官厅会计的发展。 《周礼》中记载了许多财务会计的行为和标准,如《周礼·大宰》中记“会其什伍而教之道艺。月终则会其稍食,岁终则会其行事”。意思是:将宫中各官府官员的子弟按照军队的编制形式组织起米,教给他们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每月终了统计所发月俸,年终时要统计一年所办的事情。 “会”与“计”连用成为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深刻意义和影响的专业名词,在西周时代它用以表示中国人最初对会计基本概念的认识,以及这一概念的最初含义。“会计”两字的连用,形成专有名词,其含义在西周有关的典章制度中体现出来,最早见于《周礼》。《周礼》中把主管会计的官员称为“司会”,会计的功能在书中有详尽的阐述。到了战国时代,《孟子》中又记录有孔子对会计的评述。汉代《说文》中称“会,合也”。“计,会也,算也”。清代数学家焦循对“会计”予以了更详细的注释:“会,大计也。然则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周礼》称:司会掌邦国会计之法度“以参到考成,以月要考成,以岁会考成。”日成为一旬之会计记录,是在每一日会计记录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总合性质的会计记录,凡一日之计,由每笔账目核算而成,表现为“零星算之”,故为“计”;凡一旬之会计记录,由十日账目总合而成,故称之为“会”。“月要”核算,时间单元为l个月,自然是在每旬核算的基础上产生的,故相对而言,月要为总合算之,日成是零星算之,依此类推,岁会为总合算之,月要则为零星算之。《周礼》中称:“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意为每3年要进行一次总的会计,所以,相对3年一次的总计而言,“岁会”又体现为零星算之了。
Jessie佳佳酱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对于我国会计的成因、起源有过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讲在禹夏时代,大禹王曾在江南茅山召开过一次诸侯会议,考评诸侯的功绩。这次计功大会刚刚结束,大禹王便死了。当时,诸侯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把他的遗体安葬在茅山上。为了纪念大禹和他主持召开的这次会议,经诸侯商定,把茅山更名为“会稽山”。而这个“会稽”便是今天 “会计”的起源。接下来又有人发展了这一传说,他们把大禹王召开的这次会议,说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会计会议”。 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是用两本最早记载有“会计”二字的古书来否定以上传说的。这两本书一本叫作《周礼》,一本叫作《孟子》。他们认为由于《周礼》和《孟子》都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故“会计”二字的起源当在战国时代。其实,第一种说法证据不足,其结论未免过于轻率;而第二种说法又过于拘谨,以至忽视了一个的事实,从而使自己的论据处在自相矛盾的状况之中。因为他们在确认《孟子》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同时,也确认《孟子》中所记载的孔子关于:“会计,当而已矣”的言论。然而孔夫子出生在春秋,而不是在战国,既然承认孔子的一句名言,那么按道理讲,“会计”命名的起源当在春秋,而不在战国。事实上“会计”二字的成因及命名的起源发生于西周时代,它的产生经历着一个漫长而又十分有趣的过程。在西周以前所应用的文字中,尚未发现开会的“会”字,也无“会计”二字。当时人们表达“开会”、“集会”、“相会”之类的意思用的是“合”字;反映事物数量的增加或数目字相加也用的是“合”字。由于“合”字的用处较多,在使用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感到不方便,而且也越来越感到用“合”字来表达“会计”方面的意思很不确切、妥当。这样,大约到西周中后期,人们便根据“开会”及“会计”这两个方面的涵义逐步在摸索创造新的字形,最后终于使这二方面的涵义从“合”字中分离出来。这个被创造出来的新字形便是金文中的“ ”。会计中的“计”字是由“十”和“言”这两个母体字组合而成的,“计”字的意义包含于“言”和“十”之中。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通常把部落所在地称为中央,把部落的周围区别为四方,即现在所讲的东西南北四方,而中央与四方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十”字的形体。那时候,每逢出猎,部落里的首领便按照四方分派猎手。分四路出去,而后又按这四部返回部落。按照规定,各路出猎归来必须如实报告捕获猎物的数目,最后由部落首领汇总计算,求得一个总数,以便考虑所获猎物在部落范围内的分配问题。这种零星计算四方收获猎物的举动,便构成了“计”字一方面的涵义。在远古时代,当文字和书写工具尚未发明的时候,各路出猎者向部落首领报告猎物数目是用口头语言加以表达的。不同种类的猎物各是多少,总共是多少,都要求正确、真实地表达出来,不容许隐瞒和虚报。这种正确而无隐徇的口头计算与报告便又构成了“计”字的另一方面涵义。这样,“言”与“十”合成一起便构成了“计”字的形体,而“言”与“十”这两方面的涵义合一,便使“计”字具有正确进行计算的意思。东汉时,我国古代 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这部著作中对“会计”二字又从字义上作出详解,其中尤其强调“计”字中含有正确计算之意。清代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也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一书中对“会”字的构成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清代数学家焦循针对西周时人们对于“会计”概念的认识指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是对于西周时代“会计” 概念的正确总结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