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炸天1234
我虽然不是做老师的,也不搞学术研究,但是我觉得你应该围绕无形资产是否应该可以抵扣以及抵扣后给国家、企业带来的影响来进行研究一下。 我个人是觉得无形资产是可以进行进项税的抵扣的,而且书上、准则上也并没有明确规定无形资产不可以进行抵扣,有的税务局呢说可以抵扣,有的又说不可以抵扣,随着税务改革,从2009年1月1日起,固定资产由原来的不能抵扣转换到能够抵扣,但是却没有说无形资产是否可以进行抵扣。另外,软件又有一条规定,说,软件随同电脑一同购买的,不能单独确认金额的部分,应当连同电脑一同做入固定资产,那09年起固定资产可以抵扣了,无形资产呢?? 你可以去搜搜这方面的题材,这才叫新颖,不会落入千篇一律的俗套。 GOOD LUCK!
新津东方
对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由于价值比较容易确认,核算成本较低,应当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在这些问题上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已经达成了共识。而对于商誉、人力资源、知识资本、顾客资源、供应渠道等资源,则应分别情况处理。(一)关于商誉的会计核算对于自创的商誉,不应当将其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而对于企业并购活动中发生的商誉,则应当予以核算。这是因为,自创商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价值构成复杂,形成成本具有不可验证性,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也经常波动,对其准确计量比较困难。而且,笔者认为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并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这是因为企业的有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可能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增值,但出于历史成本原则的考虑,我们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并不对这些增值进行核算。这时如果核算自创商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部分资产的增值进行了间接确认,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而对于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其价值的计量比较简单,而且这种情况下对其他各项资产也进行了评估,考虑了其增值,因此就应当将其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二)关于人力资源等的会计核算对于人力资源、知识资本、顾客资源、供应渠道以及企业组织架构等,由于对其进行计量比较困难,目前不应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尽管这部分无形资源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但这种收益的实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对其他资产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且从产权的角度来看,很难说他们为企业所拥有,并不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对这些资源进行区分、进行计量也相当困难,如果强行将它们纳入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并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相反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最终影响决策质量,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我们核算无形资产的初衷背道而驰。实际上,这些资产的价值已经由在企业的利润表进行了反映,而且利润表的反映有时更准确,更合理。超额收益就是企业拥有某些特殊资源的体现,正是因为企业收益的不同,我们才能够从收益出发而不是传统的从资产出发去正确估计企业的价值。笔者认为,如果将所有无形的资源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将会使所有企业的资产收益率相等,也就是说等量资本产生等量利润,那时或许利润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我们凭什么去确定企业的价值呢?这个问题有待以后进一步讨论。。。
t苹果多多t
本学期我们财务管理专业在马德林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高级财务管理》这门课,获益匪浅。 由于马老师在国外学习第七周才回来,所以我们的课程也是从第七周正式开始。前面几周,我们都在好奇高级财务管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马老师循序渐进地慢慢走近神秘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中,老师将这门复杂的课程学习内容用最简单明了的案例教授给我们,使我们从各个角度了解了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下面谈谈我个人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吧。一、对财务控制的进一步认识财务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运用特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规范化的控制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现就财务控制的作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财务控制必须以确保单位经营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的。财务控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有助于实现公司经营方针和目标,他既是工作中的实时监控手段,也是评价标准;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财务控制的局限性:良好的财务控制虽然能够达到上述目标,但无论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它都无法消除其本身固有的局限,为此必须对这些局限性加以研究和预防。局限性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二是财务控制人员由于判断错误、忽略控制程序或人为作假等原因,导致财务控制失灵;三是管理人员的行政干预,致使建立的财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二、CFO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司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CFO(首席财务官)更多地参与公司战略规划,预算的编制与实施,业绩管理,重大购并等重要领域活动,他们作为CEO(首席执行官)的真正合作伙伴,列入高层管理者的行列。新形势下CFO的作用和技能的变化是建立在企业管理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在现代企业中,CFO应具有全局和未来意识,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以往的企业管理是将企业的活动分成多种职能如生产、财务、市场营销等,对不同的职能实行不同的管理,即所谓的“职能管理”,这种职能管理使得传统的财务总监的工作局限于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对企业财务部门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熟悉也不关注。而战略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管理的是企业总体的活动,所追求的是企业总体效果及长远利益。企业战略管理涉及到大量的资源配置问题,有些资源要在企业内部进行调整,或者从企业外部进行筹集,财务总监应具有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的能力,同时,在未来迅速变化和竞争性的环境中,还应经常考虑对未来的变化采取预应性的措施,对年度预算作必要的调整,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和实现。现代企业的CFO还应具有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的程度不断加深,市场机会越多,风险也就越大。影响企业财务经营成果的因素可分为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即企业财务风险由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组成。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原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产品销售市场等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交易对手的信用、企业内部管理、交易法律合同等风险。随着高新技术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企业在研究开发投资项目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大,发展的机会增多,要求管理者有更多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创新性。新形势下的CFO要从传统的财务工作中脱离出来,要有敢于揭示会计数据背后的问题和风险的勇气,要“报喜也要报忧”,同时也要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和解决公司的问题和隐患,避免公司错失经营发展中的良机。此外,CFO必须具有团队工作的能力,处理好与CEO合作与监督的关系。传统的财务总监的工作重点是在会计核算工作上,由会计工作的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CFO已进入公司的决策层,参与公司对外投资、资金使用的调度、贷款担保、资产重组等重大经营决策活动,在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FO利用自己的专业经验、分析能力、所拥有的信息优势和特殊组织地位,在多功能的团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CFO的职能和作用要得到很好的发挥,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处理好与CEO之间的合作与监督的关系。CFO首先应该是CEO的得力助手与合作伙伴,在日常管理中表现为上下级关系,在涉及到重大决策需要与董事会或股东沟通时,CFO则成为CEO的合作伙伴。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二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并加强合作。
欧阳小七
无形资产范围 无形资产核算范围 确定原则 一、引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拥有无形资产的企业能够获得超额收益,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无形资产的竞争力。因此,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日益受到会计界的关注,要求将更多内容纳入无形资产核算围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2007年1月1日即将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明显考虑了这种呼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这种定义是一种原则导向,没有像以往一样规定无形资产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这就给无形资产的核算内容赋予了一个弹性的空间。企业因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这就使得如何界定无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的核算范围就成为了会计研究和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无形资产范围与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区别关于无形资产的许多研究并未将无形资产的范围与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加以区分,而是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这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研究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必须首先区分无形资产本身的范围和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事实上,新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已经隐含着对这两者的区分。该准则第四条规定“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无形资产都应当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无形资产的范围,是指有哪些资产属于无形资产,它是一个与有形资产相对应的概念。但同有形资产一样,无形资产也属于客观存在的范畴,这种存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影响。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识别无形资产,我们也可能因为认识上的局限性没有发现它的存在,但这并不表明这种资产因此就不存在。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是指哪些无形资产应该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它以无形资产的范围为限并且小于无形资产的范围。这是因为对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确定是一个主观认识的范畴,是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认识能力,会计信息系统的状况,对无形资产进行确认、记录、计量的技术上的可行性,核算成本、人员素质。三、确定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原则(一)成本效益原则无形资产的核算首先必须遵循“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只有在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产生的收益大于对其进行核算的成本时,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在经济上才是可行的。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的收益包括能够更正确的评价企业的资产状况、准确认识企业资产价值和衡量企业的收益质量等,而核算成本则包括准确评估无形资产价值的成本、因为不能准确核算无形资产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等。会计政策的运用会影响到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格局,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利益函数,任何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也都是从一定利益者的角度出发的。对企业而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对股东、债权人或是整个市场就有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无形资产的核算同样涉及到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问题。对无形资资进行核算的社会成本可能在于由于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无形资产会计政策而影响了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导致市场上的信息质量降低,从而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因此,从公共会计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出发,将某项资产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应当从公众利益出发,努力制定使社会成本最小的会计政策。(二)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同时遵循公认会计规范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同,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无形资产。新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样规定能使对无形资产的核算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满足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从企业实际出发核算无形资产。但是,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只能以公共会计政策所规定的范围为限,只能在这个范围之内选择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企业必须遵循无形资产核算的公认会计规范(如历史本本原则)、准则、制度等,如前面所述新准则第四条对无形资产确认的规定。(三)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必须满足可计量性原则对于一项资产,如果不能进行准确的计量,就不应当在会计上予以确认并纳入会计核算范围。无形资产由于没有实物形态,确定其价值通常比较困难,可计量性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更差。因此,无形资产可计量性对于是否对某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在某种意义具有决定作用。基本的原则是,不能进行准确计量的无形资产,就不应当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当然,笔者认为,对于由于计量原因而无法进行核算的无形资产,可以采取一个替代的办法进行处理,即在会计报表中批露这些资产的名称、使用状况等。(四)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重要性如果某项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或者是起关键作用的资产,我们就应当对其予以确认,相反,对那些只占有很小比例的资产,就可以根据重要性原则,不进行核算。四、我国目前无形资产核算应该包括的范围根据以上讨论,笔者认为,对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由于价值比较容易确认,核算成本较低,应当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在这些问题上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已经达成了共识。而对于商誉、人力资源、知识资本、顾客资源、供应渠道等资源,则应分别情况处理。(一)关于商誉的会计核算对于自创的商誉,不应当将其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而对于企业并购活动中发生的商誉,则应当予以核算。这是因为,自创商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价值构成复杂,形成成本具有不可验证性,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也经常波动,对其准确计量比较困难。而且,笔者认为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并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这是因为企业的有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可能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增值,但出于历史成本原则的考虑,我们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并不对这些增值进行核算。这时如果核算自创商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部分资产的增值进行了间接确认,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而对于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其价值的计量比较简单,而且这种情况下对其他各项资产也进行了评估,考虑了其增值,因此就应当将其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二)关于人力资源等的会计核算对于人力资源、知识资本、顾客资源、供应渠道以及企业组织架构等,由于对其进行计量比较困难,目前不应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尽管这部分无形资源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但这种收益的实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对其他资产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且从产权的角度来看,很难说他们为企业所拥有,并不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对这些资源进行区分、进行计量也相当困难,如果强行将它们纳入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并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相反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最终影响决策质量,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我们核算无形资产的初衷背道而驰。实际上,这些资产的价值已经由在企业的利润表进行了反映,而且利润表的反映有时更准确,更合理。超额收益就是企业拥有某些特殊资源的体现,正是因为企业收益的不同,我们才能够从收益出发而不是传统的从资产出发去正确估计企业的价值。笔者认为,如果将所有无形的资源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将会使所有企业的资产收益率相等,也就是说等量资本产生等量利润,那时或许利润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么我们凭什么去确定企业的价值呢?这个问题有待以后进一步讨论。参考文献:1. 马德林,朱元午:“无形资产会计研究中的问题与改进”,《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2. 王欣:“漫谈完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金融会计》2002年第5期。
包华包华
欢迎大家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学习,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度过未来的两年。在这离正式报到还有一月之久的“空档期”,我们为你精心准备了“MBA专业提前阅读推荐书目清单”,帮助你“未入学先上学”,快速进入UIBE-MBA的学习状态中。MBA专业课主要涵盖了国际企业管理方向以及财务与金融方向的两大类课程,我们据此将推荐书目按照这两类方向进行了区分,供大家参考阅读。一、企业管理类(含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营养充值50%1. 詹姆斯•布里克利等.管理经济学与组织架构.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3.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4. 张维迎.博弈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 顾佳峰.达观天下:跟尹衍梁学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6.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中信出版社,20177. 高德拉特.目标.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8. 高德拉特.关键链.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9. 陈晓萍等.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 乔纳•伯杰.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电子工业出版,201411. 唐•舒尔茨,海蒂•舒尔茨著.王茁译.整合营销传播:创造企业价值的5大关键步骤.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2. 柏唯良著.朱宇译.细节营销(原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3.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译.心理学与生活(原书第19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4. 丹尼•罗德里克著.廖丽华译.全球化的悖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5. 丹•赛诺,索尔•辛格著.王跃红,韩君宜译.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中信出版社,201016. 山姆•沃尔顿,约翰•休伊著.杨蓓译.富甲美国: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17. 凯文•凯利著.周锋等译.必然.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18. 兰迪•扎克伯格著.谢天译.社交的本质.中信出版社,201619. 菲尔•奈特著.毛大庆译.鞋狗: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亲笔自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20. 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第15版).格致出版社,201721. 陈胜军.企业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政策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22. 陈胜军.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23. 陈胜军,张玲.人力资源管理习题与实例解析(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4. 陈胜军. HRBP理论与应用案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年8月25. 潘平.上承战略 下接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高端视野.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6. 程延园.劳动关系(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二、财会与金融类营养充值100%1. 陆正飞,姜国华,张然.证券投资实证研究——重点文献导读(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 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 王秀丽,李相志.财务会计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 张新民.战略视角下的财务报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5. 张新民.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第3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6. 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第5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7. 蒋屏,赵秀芝.公司财务管理(第三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8. 蒋屏,董英杰.财务风险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9. 威廉•R•斯科特著.陈汉文译,财务会计理论(英文版·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0. 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著.陈少华等译.实证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11. 让•梯若尔.公司金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洛伦佐•卡弗.风险投资估值方法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201513. 道格拉斯•W•哈伯德.数据化决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14.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