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精灵88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原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记账符号:“借”、“贷”两个字为记账符号,分别代表账户的左方和右方。
借贷只是纯粹的记账符号。成为会计上的专业术语,用来标明记账的方向。
“借”表示增加还是“贷”表示增加,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及结构。
(二)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不同类别账户的借贷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不同的。
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记账规则:借加,贷减,余额在借方。
借方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
2、负债类账户的结构
记账规则:贷加,借减,余额在贷方。
贷方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与负债类账户相同)
记账规则:贷加,借减,余额在贷方。
贷方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
4、损益类账户
(1)收入类账户的记账规则:贷加,借减,期末无余额。
(2)费用类账户的记账规则:借加,贷减,期末无余额。
5、成本类账户
记账规则:借加,贷减,期初期末余额在借方。
【规律总结】
小女孩不懂事
1、企业会计核算基础不同。企业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企业要核算利润,要把应当归属于当期的收入和成本费用按照应当归属的期别进行归集,就是说钱花在当期,成本费用不一定记在当期,钱收在当期,收入不一定记在当期;而行政事业单位鲜于核算利润,反而注重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要按照当期的资金的实际收入和支出进行收入支出的核算,钱花在当期,就把支出记在当期,就是当期的责任。反映到具体的记账方法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企业若买了固定资产,只入资产,不做支出,留着慢慢分摊;行政事业单位买了固定资产,“哗啦”直接全额记支出了。不过,现行准则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不一定全部使用收付实现制,若全部使用收付实现掉,那还要往来科目干什么?说到收付实现制,再多说一句,根据刚刚出台的《政府会计准则》,以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也要实行权责发生制了,这是为了适应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需要!也就是说我们行政事业单位以后购入固定资产,也不会“哗啦”一下全部记支出了!2、企业会计有涉税内容,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因为没有经营业务,所以不涉及税务,最多代收代缴一下个人所得税。所以事业单位的会计孩纸是没有税务稽查的烦恼滴!但是也不要高兴太早,因为行政事业单位是需要和财政部门打交道滴,而企业几乎不跟财政部门打交道,除非会计个人去办理会计证书方面的业务。如果你所在当地的财政资金比较充裕,那么你的工作就按部就班,比较顺畅;如果你所在的当地地方财政僧多粥少,那么就可能会有一些无米之炊、告哀乞怜的烦恼!其实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来说,最烦恼的不是财政部门,而是各级监督监察部门,这个下边会说到!3、收入来源不同。企业的主要收入自来客户,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主要来自本级财政部门。所以,如上所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本不需要跟税务部门打交道,但是是很需要和财政部门打交道的。财政资金流动的环节包括:编制预算、申请资金、资金拨付到位、资金支出、预算调剂、决算、接受监督,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和财政部门沟通、对接!4、企业会计着重核算利润,行政事业单位很少核算利润。企业的利润是自己赚来的的,所以我们经常称为财务成果;行政事业单位的钱几乎都是财政无偿拨入的,期末花不完的称为结转结余资金。这些结转结余资金很大一部分是不能自由使用的,所以只能称之为财务结果。也有一部分事业单位有经营业务,所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有“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等专门的科目来核算。5、可能面临的监督检查部门不同。对企业来说,偷税漏税了会有税务部门来查;部分企业年终的财务报表需要被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想向银行贷款,还能还要被银行审查等;据说上市公司还要防记者,不知道真假咧!而行政事业单位每年会被审计部门例行审计;被财政部门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等;要随时迎接纪检监察部门的巡查等等,还有很多专项检查,如领导离任审计,以及各级各类部门对项目资金的专项审计。感觉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监督检查比企业要多,所以现在的财务人员包括领导都是越来越谨慎,毕竟,拿工资而已,不能因小失大,无谓葬送青春和年华!6、关于项目资金的不同。在会计核算里,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相比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会有一些项目资金,少则几种,多则上百种,也就是所谓“专款”。这和企业的政府补助不同,政府补助要么记收入、要么冲减成本费用,当然也有一部分是需要专门核算的。而行政事业单位的 “专款”,顾名思义,就是要“专用”的,当然也要专门核算的。目前实行业务发生时“收支两条线”记账,期末再对每个项目分别进行结转,一不小心就会混淆,这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地方。所以,不要小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7、对于行政事业会计和企业企业的不同,安琦个人认为还有一点,那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容比较真实。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只有一套账,虽然偶有不合规的支出会“变通”入账,但大抵收入和支出的数目和内容是比较真实的,特别是现在“八项规定”以及“巡查”制度以来,从领导到财务人员都是谨慎再谨慎,讲真,连公务接待费用都比以前少多了。而企业会计呢,很多都有两套账,美其名曰“内账”、“外账”,很多人还堂而皇之教你做“外账”。试想,一个合规的企业怎么会有两套账呢,其目的是什么呢?
凌空抽筋
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不同在于:一、所用会计科目不同在处理同一业务时,事业和企业单位所做的会计分录形式相同,借贷方向相同,但因不同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不同而将有关内容分别记入不同的账户。如借款的核算,在借入时,企业按期限长短分别记入“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科目,而事业单位则不分长期或短期借款,一概记入“借入款项”科目。二、因单位性质账务处理方法不同1、因是否从事产品生产而导致的差异。这类差异应分两种情况,一是要区别从事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和不从事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在账务处理上存在差别,要区别对待。二是同样从事产品生产,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在账务处理上仍有差异。以材料采购业务为例。企业的做法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前者在购入时采用不含税进价,以区分进项税额;后者则采用含税进价。会计分录为:(1)一般纳税人企业:借:材料采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2)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借:材料采购贷:银行存款事业单位在该项业务上的会计处理不仅要区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还要针对自用或非自用作不同的处理。除一般纳税人事业单位购入非自用材料采用不含税进价核算以外,其余情况即:一般纳税人购入自用材料、小规模纳税人购入自用材料和非自用材料均采用含税进价核算。会计分录为:(1)一般纳税人事业单位购入非自用材料:借:材料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2)其余情况;借:材料贷:银行存款2、因是否实行内部成本核算而导致的差异。众所周知,企业每期都必须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并和当期的收入相配比,以最终确定经营利润。而事业单位则分以下情形: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发生领用材料等支出时,记入“成本费用”账户,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发生同类支出时,则记入“事业支出”等账户。同时,以此为开端,还会发生一系列的结转,该结转过程图示如下:企业:“材料”→“生产成本”→“产成品”→“产品销售成本”→“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事业:1.(实行成本核算的)“材料”→“成本费用”→“产成品”→〔“经营支出”→“经营结余”、“事业支出”→“事业结余”〕→“结余分配――未分配结余”2.(不实行成本核算的)“材料”一“事业支出”一“事业结余”→“结余分配――未分配结余”3.因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可分性而导致的差异。由于事业单位的活动根据其是否属于专业业务活动或辅助活动可划分为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两种。相应地,事业单位有关业务活动的收入和支出也包含了事业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等。这部分内容的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一大区别。以支出的核算为例,如支付行政部门办公用品费用,企业的做法为:借:管理费用贷:银行存款而事业单位则作为专业业务活动支出:借: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又如:结转已销产品成本,企业的做法为:借:产品销售成本贷:产成品而事业单位则作为专业业务活动之外的支出处理:借:经营支出贷:产成品三、和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在同一业务的处理上,增加了核算步骤这类差异一般多出现于有关基金的核算。以购入短期有价证券为例:企业的做法:借:短期投资贷:银行存款事业单位的做法:借:对外投资贷:银行存款同时,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同为有价证券购入业务,企业只需用增加短期投资,减少银行存款一笔会计分录就可以表示清楚,而事业单位则因为对外投资引起事业基金内部结构发生增减变化,必须通过两步分录予以反映。又如:购买固定资产企业的做法: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事业单位的做法:借:事业支出等科目贷:银行存款同时,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同一笔业务,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相比,既要反映支出的增加,又要反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增加。因此,其账务处理相对复杂一些。总体比较事业单位会计按照收付实现制记帐核算较为简单,企业会计人员熟悉一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可以做事业单位会计,如果工作上有时间,两者是可以兼职的。
全力羽羽
会计中有五大会计要素,即五大类科目。分别是: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
1、资产类科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
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借方增加,贷方减少;
2、负债类科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
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与资产类账户相反;
3、费用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劳务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
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与资产类账户相同;
4、损益类科目,按权益的形成和性质可分为反映资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
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与资产类账户相反
5、收入类科目,借方减少,贷方增加;成本类借方增加,贷方减少。
损益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
损益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
拓展资料:借贷记账法指的是以会计等式作为记账原理,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来反映经济业务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记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记账对象不再局限于债权、债务关系,而是扩大到要记录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和计算经营损益。
pollyshen206
资产类的 借为增加 贷为减少 负债类 借为减少 贷为增加 成本类 借为增加 贷为减少 所有者 借为减少 贷为增加 损益类的 如果是损 借为增加 贷为减少 如果是益 借为减少 贷为增加所说的损 就是成本 费用 税金这些东西 所说的益 就是指收益这些东西 损益类的科目是要结转到本年利润 月底为0而本年利润年底要结转到利润分配 年底为0
沐沐沐牧
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等的借方和贷方意思是 “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取代了原“固定基金”及“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事业基金和非流动资产基金都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
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等的借方和贷方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
非流动资产基金应当在取得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或发生相关支出时予以确认。
扩展资料:
事业基金形成与性质
认识事业基金的形成与性质是正确处理事业基金相关业务的前提。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事业单位的事业基金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
①单位未分配收益。即事业单位事业收支结余和经营收支结余在进行结余分配后的转入,其会计分录通常表示为借记“结余分配”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它是事业基金的最主要来源,事业基金的多少直接取决于与事业单位专业业务及相关业务开展的好坏。
因此事业单位要想获得更多的事业基金,必须努力开拓业务,降低业务支出。
②按规定留归单位的专项拨款结余。即有拨入专款的事业单位,其专项活动(或工程)结束后的净结余,经拨款单位同意后留归本单位的部分。其会计处理通常表示为借记“拨入专款”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这种来源所形成的事业基金,对于事业单位而言,首先要取决于有拨入专款的存在,其次专项拨款有结余,再次要经拨款上级单位同意,因此它对于事业单位事业基金的形成是相对偶然的。
③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材料等。其会计处理通常表示为借记“现金”、或“材料”科目等,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它对于事业基金而言也是一种非经常性形成渠道。
④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所形成的权益。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业务进行了前瞻性的考虑和制度规定,体现在会计核算方面增设了诸如“对外投资”等科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事业基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流动资产基金
大白包小白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分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两大体系,是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类似组织核算、反映和监督单位预算执行及各项业务活动的会计专业,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2、企业会计: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用、资金来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以及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借以分析得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具体内容随企业的性质和经济业务的繁简而异。按企业的性质,有商业企业会计、工业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和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等。按会计内容和侧重面,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1-0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jack99huang
会计科目五大类怎么区分借贷的方式为:
1、资产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为损时,属于借增贷减。
2、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损益类为益时,属于借减贷增。
会计科目特点:
1、注会基础性科目。注会是高楼,会计是基础,因为不管是会计还是审计工作都是围绕企业会计工作展开的,因此会计有如注会的门户一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从知识体系上分析,学习好会计能够有效地促进审计、财管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会计、审计、财管是注会的三大高山,首先需要爬的就是会计。只有拿下了会计才等于注会学习的真正开始,所以有的人说拿下了会计就等于占据了注会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对日战争的百团大战。
2、注会理解性科目。会计学习,理解一点:理解。总在说理解,但是大家贯彻的并不是很好,一方面和学习态度有关系,另外是跟学习意识有关系。老师在讲解金融资产的时候就强调了企业持有意图和防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等基本判断原则。
所谓的持有意图其实就是资产的性质,而防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则是对于影响损益资产的考虑。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顾名思义突出的是“交易”二字,既然是交易那么企业买过来意图是什么?意图就是短期交易,所以影响当期损益就是其处理特点,这样资产名称和处理特点就对应了,不怕学不好。
3、注会发散性科目。会计的学习能够有效发散学习思维,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因为不管是审计还是财管都是围绕会计学科展开的,比如决定固定资产是融资还是购买计划,运用现金净流量法确定了融资项目,那么在会计上就要进行摊余成本计量,由于会计折旧和税法认定之间的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处理,审计中发现会计上折旧方法错误需要调整报表,本质上还是在于会计的基本处理,同时从企业申请、审批、购进、安装等等各个过程涉及到企业内控与审计重点。
在这个事项中又会涉及到合同签订、税费处理、经济法事项等等,相当于注会各个科目都是有一定联系的,通过思考一个完整的企业交易业务就可以将注会几个科目串联起来,也能突出实务操作的处理,对会计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目是活学活用的,经常发散一下更有利于对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的理解。业务处理中又存在着风险,风险管理也是将来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饿方向,这也是注会改革突出的一点,未来注会的发展还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科目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