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修羋修
文 | 蘧毛毛
编辑 | 施智梁
2013年12月4日,华为在上海浦东四季酒店举办了华为车载模块新品ME909T发布会,邀请100余位车联网产业链企业代表、媒体到场见证。会上,华为终端有限公司MBB(移动宽带业务)产品线副总裁刘晓滨兴奋地宣布,华为要正式进军车联网了。
这是华为进军车联网领域的开端。“华为终端只会聚焦于自己擅长的车联网通信解决方案,不会越出这条边界,其他的都交给合作伙伴。”彼时,刘晓滨介绍称,华为拥有强大的全球通信技术支撑能力及全球运营商准入能力,凭借在通讯领域的优势,可以帮助客户快速的发展车联网产业链上的其他应用,降低使用无线技术的门槛。
2020年11月25日,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发布了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签发的华为EMT决议【2020】007号《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决议》中,华为重申不造车,聚焦ICT业务,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据了解,华为主要为车企提供包括3G/4G(未来5G)网络、通信模组、车联网平台、云数据中心等ICT技术。“这两年来,尽管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我们要清楚,打造ICT基础设施才是华为公司肩负的历史使命,越是在艰苦时期,越不能动摇。”任正非在《决议》中写道。
一直以来,关于华为造车的声音不绝于耳,华为高层也在公开场合多次否认。仅在一个月前的10月30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在智能汽车方案HI品牌的发布会现场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目标仍然是帮助车企造好车。这一次,任正非的否认更加决绝:“以后谁再建言造车,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是华为进军车联网领域以来多次重申的目标边界。在这7年时间里,华为多次梳理了旗下的汽车业务,汽车业务的地位在华为内部的重要性也一再提升。面对巨大的车联网蓝海,华为不只是旁观者,而要做深度参与者。
不可更改的战略:不造车
除了最高层重申不造车,《决议》还做出了两项决定:
1、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IAS 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同时任命汪涛为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成员。
2、重组消费者BG IRB(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将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的投资决策及组合管理由ICT IRB调整到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任命余承东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决议》强调,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和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要坚持华为不造车的战略,且无权改变此战略。
通过此次部门调整,华为的汽车业务走向了更重要的位置。在此之前,华为对旗下的汽车业务已经进行了多次梳理。
不久前的10月30日,华为在上海举行了一场颇受关注的新品发布会——旗下最强智能手机Mate40系列公布国内售价并正式上市。在发布上,王军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英文全称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旨在以全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与车企深度合作,打造智能网联电动汽车。
据了解,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5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HI品牌也将提供全新的算力和操作系统,包括三大计算平台,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座舱计算平台和智能车控计算平台,以及三大操作系统A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HOS(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和V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王军称在算力和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汽车就可实现软件定义,持续开发新的功能。
有观点认为,此次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意味着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布局的进一步完善,从原先零散的产品走向系统化、品牌化的方案。在此之前,华为的汽车业务更加分散。随着华为智能汽车领域布局的纵深,华为内部汽车业务的整合和调整也在加快。
2014 年,华为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致力于汽车互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的技术创新,延伸华为“端、管、云”的 ICT 能力,并面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应用场景储备技术。经过数年的发展,华为与东风、上汽、北汽等多家车企达成了战略合作。2018年,华为战略部门宣布车联网成为华为的战略重点。
进入2019年,华为车联网业务的发展明显加快。2019 年 5 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并吸引原北汽集团党委常委、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加盟,由他担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BU)副总裁。同年,华为正式发布其过渡阶段解决方案HiCar系统。
可以预见的是,此次由余承东亲自挂帅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后续华为智能汽车业务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梳理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华为在不断明确自身汽车业务的定位和边界,汽车业务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凸显。
对此,华为轮值主席徐直军就曾公开表示,今年已经往华为汽车业务投入了5亿美元,并且在8年内不考虑盈利。
华为为何成为车企宣传点?
争夺智能网联汽车这块蛋糕的,不只是华为一家。华为与各家车企的合作深度也是各不相同。
长安证券将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分为三个层面:1、生态层面,嫁接华为生态的 Hicar,这个层面华为基于鸿蒙 OS 和应用框架实现手机和汽车连接,搭载与 AI 引擎结合的前装产品 HMS for Car,和鸿蒙 OS 2.0 系统的硬件产品车载智慧屏。2、增量部件层面,华为通过其在零部件方面的成本优势可以切入硬件方面的供应。其中,华为在5G、射频领域、电动领域等的技术积累使得其具备较强的竞争力。3、平台层面,华为提供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MDC,将自己的传感器、执行器及应用算法等与合作伙伴更深融入。
目前已经形成一种现象,如果说车企的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是华为,这件事情本身已经足够成为宣传点。
举两个华为深度合作的例子:ARCFOX和长安汽车。北汽新能源的高端品牌ARCFOX在新车打造之时,便将华为作为三大核心基因之一。ARCFOX方面认为,“软件定义汽车”,与华为的深度绑定成为ARCFOX的核心卖点以及差异化体现。
11月14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公开透露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和高科技的高端产品。长安汽车将此次三方联合创建的全新汽车品牌定位为智能汽车高端品牌,可见华为的重要性。
目前来看,华为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今年5月,华为宣布联合首批18家车企正式发布成立“5G汽车生态圈”,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共同打造消费者感知的5G汽车。
首批名单包括,一汽集团(一汽红旗、一汽奔腾、一汽解放)、长安汽车、东风集团(东风乘用车、东风小康)、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广汽新能源)、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城汽车、奇瑞控股、江淮汽车、宇通(客车)、赛力斯、南京依维柯、T3出行等。
此外,华为HiCar的合作车型已经达到了150余款,2021年将有超过500万台车预装华为HiCar。车企与华为合作的新车还没有上市,但已经成为车企的重点宣传点。究其原因,一方面,华为在5G等技术方面的优势已经深入到消费者层面;另一方面,华为开发的架构和模式正在颠覆当前高度定制化的汽车商业模式。
国金证券研究认为,华为的 CCA+VehicleStack 架构从长远的设计理念来看,目标是实现软件跨车型、跨车企的升级和复用,以及硬件的可拓展、可更换,甚至是传感器的即插即用。此外,该架构力求构建可信的安全体系,具体包含整车的数字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与隐私保护,使汽车成为持续创造价值的平台。当汽车销售给消费者后,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在汽车平台上购买更多的应用和服务,为整车厂和开发商提供持续盈利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正向的商业循环。
基于此,华为已经跻身于汽车智能解决方案的头部Tier 1以及合作车辆的核心卖点。
华为能否颠覆?
事实上,华为的汽车业务并不是独立发展,华为试图打造的是“1+8+N”的全场景体验模式。
所谓“1+8+N”的全场景体验,1是指手机,8是指车机、音箱、耳机、手表/手环、平板、大屏、PC、AR/VR,N则是泛IoT设备,丰富的产品将为华为搭建一套完善的5G服务生态体系,覆盖华为全场景生活模式。
在此前的华为组织架构中,华为内部分为三大BG和两大BU:分别是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 和 Cloud&AI BU(云业务)、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今年年初,任正非亲自签发公司文件,将Cloud&AI升至华为第四大BG,并由侯金龙担任Cloud&AI BG总裁。在荣耀手机业务剥离之后,华为消费者BG的业务将出现空档。新的调整之后,华为的汽车业务正好填补了这个空档。
华为在手机业务的霸主地位也将为其汽车业务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在2020北京车展上,华为在智能座舱展示了鸿蒙车机OS软件平台、鸿蒙车域生态平台及座舱智能硬件三大平台,主要特性为:系统平台化、硬件模块化、接口标准化;硬件可替换、软件可升级、应用可扩展;降低车企对座舱系统的集成与开发难度等。
有观点认为,由于鸿蒙系统打通了物联网和手机操作系统,鸿蒙很大的机会也在于车联网领域,这中间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将超过5000亿美元。
事实上,在华为入局车联网的2013年,车联网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最火的关键词之一。在2013年华为的车载模块新品ME909T发布会上,来自Strategy Analytics的全球汽车行业资深高级分析师Roger Lanctot说:“如果新能源造就了当下的汽车产业革命,那么车联网,将掀起下一轮汽车革命。”
如今来看,由车联网掀起的汽车革命仍然方兴未艾。在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储能单元、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跃升,有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智能交通体系和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增长潜力。”
总体来看,传统主机厂多年来面对零部件企业的强势地位与优越感已经不适用带入车联网领域,车联网领域的Tire 1地位也将进一步凸显。但是不可忽略的事实是,汽车行业仍缺乏对用户有足够吸引力的车联网产品,大多数汽车用户还不能够摆脱对手机导航的依赖。
未来,华为打造的汽车全场景模式能否颠覆车联网领域,行业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一个人淋着雨
华为日前宣布与首批18家车企联合成立“5G汽车生态圈”,致力于将5G技术与汽车出行相结合,并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本次涉及与华为展开合作的汽车企业,既包括了上汽、一汽、东风等传统乘用车企业,以及比亚迪、长城等民营车企,也出现了北汽新能源、宇通客车及T3出行等商用车及新兴出行企业的身影。这是华为迄今为止展开与车企的合作中,涉及到的车企范围及业态最广的跨产业合作之一。根据华为方面的介绍,生态圈成立后,华为与生态圈内的企业将致力于在汽车产业“新四化”趋势中,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的进一步推进,并推动车联网技术及解决方案的升级。值得注意的是,华为虽然一再表示“不会直接造车”,但华为却一直在汽车行业有所布局。公开信息显示,华为在2013年就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而彼时,根据中经社的数据,2013年底中国汽车车联网的渗透率不足5%,仅有个别定位高端的豪华车品牌搭载了一些初步的车联网模块。此后,华为在2016年首次公开与车企合作,与ABB、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共同组建“5G汽车通信技术联盟”,组建全球首个着眼于5G车联网的产业联盟。除此以外,在汽车产业的“新四化”层面,华为的布局速度在全球科技企业中也名列前茅。2020年4月,华为先后发布了5G车载模组MH5000,以及新一代HiCharge直流快充模块,两者均为华为首次对外公布该类型产品。在2019世界移动大会伦敦预沟通会上,华为正式发布“自动驾驶移动网络”系列化解决方案。随着中国5G产业开启商用元年,包括车联网行业在内的跨产业协作将迎来应用爆发期。此外,国内多家造车新势力与科技企业,提出从L4以上级别进入自动驾驶市场的设想;但在此过程中,如何将5G高速度、低时延的优势发挥出来,也成为从业者需要考量的一大问题。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强认为,在目前汽车行业推进的“新四化”中,5G能够借力并给予突破的范围非常广阔,例如在自动驾驶过程中的V2V、V2X信息交互技术,以及如何提高高精度地图的质量,并为大数据在汽车与数据中心、基站及交通管路部门之间传输提供支持,尤其是在L4级别以上的高精度自动驾驶方面,5G技术更是必不可少;此外,以5G作为基础的物联网智能充电,与稳定的快充相结合,有望成为充电行业的又一重要风口。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刘淼告诉第一汽车频道记者,一方面,华为由于曾长期参与到5G基站等国内“新基建”建设,拥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另外,本次产业链的合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这也有望对在不同场景下5G的应用,给出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案,为5G的精细化应用提供支持。目前,不仅是华为,爱立信、三星等全球科技巨头,以及一些海外运营商也正在就5G与车联网的衔接进行布局。现代汽车集团旗下零部件企业现代摩比斯联合韩国运营商KT共同合作开发了5GC-V2X物联网技术,该技术通过低时延网速的5G网络,将先行车辆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关于车辆、交通情况及行人的高精度信息,向后车的导航系统进行实时更新。现代摩比斯的一位工程师告诉第一汽车频道记者,从目前来看,能够稳定传输涉及多个坐标的大容量数据,还只能依靠高速度、低时延的5G,否则其他网络没有办法保证其数据传输的速度及稳定性,而稳定性又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先决条件,通过车企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解决因各自优势不同而可能带来的潜在性的问题。刘淼也指出,相比于单次及单向性的合作,若构建一个可持续性的产业联盟体,并持续展开合作研发及沟通,并将体系常态化,有利于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解决与稳定化。随着关于美国商务部有望允许美国公司与华为合作为下一代5G网络设定标准的消息传出,业内认为,5G标准化一直在快速向前推行,行业标准涉及巨大利益,专利技术被纳入标准可以使公司的利润提高数十亿美元,并将推动华为与海外知名企业就5G产业链展开进一步合作。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