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2

喵了个咪啊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最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派装饰0312

已采纳

《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会计制度。为了适应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需要,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我部制定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现予印发,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鼓励行政事业单位提前执行。执行本制度的单位,不再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彩票机构会计制度》《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暂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等制度。

最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312 评论(9)

我8想說

会计行政法规包括内容

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 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包括内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

总会计师条例的两条规定(案例分析):

1.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

2.凡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在单位行政领导成员中,不设置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职。

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行政规章的区别

1、行政法规是中国法律层次的一个划分。它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法律的授权,制订并颁布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会计规章包括两种,即会计部门规章和会计地方政府规章。

会计部门规章是指由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即财政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调整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内容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其他部门根据其职责权限制定的会计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也属于会计规章,但必须报财政部审核或者备案。会计部门规章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会计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会计地方政府规章。会计地方政府规章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会计法规。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行政法规,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即是基本准则,对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又是具体准则,规范会计人员的具体工作。现行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共分11章63条,并附三个附件。

第一部分 总则

即第1章,分10条。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行政财务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性质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设置相应的会计工作机构,配置会计人员。会计核算应采用借贷记账法。

第二部分 一般原则

即第2章,分10条。包括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收付实现制、单独核算、历史成本、全面与重要性等10项原则。

第三部分 会计要素

即第3章-第7章,分21条。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五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分类及计量。资产是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净资产是行政单位资产减负债和收入减支出的差额。收入是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支出是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

第四部分 会计科目

即第8条,分3条。规定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列示会计科目表及使用说明;会计科目的设置,列示会计科目表及使用说明;会计科目按会计要素分为五类: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和支出类。

第五部分 会计报表

即第9章和第10章。第9章为年终清理结算和结账,规定结账的期限和年终清理结算的主要事项。年度终了前,根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决算编审工作要求,对各项收支账目、往来款项、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进行全面的清理结算。并在此基础上办理年度结账,编报决算。第10章为会计报表的编审,明确会计报表的属性和作用。会计报表是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和报表说明书。各种会计报表应当按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的规定报送月度、季度和年度会计报表,在报送月报、季报、年报时应编制报表说明书。报表说明书包括技术说明和报表分析说明。技术说明书包括技术说明和报表分析说明。技术说明主要包括: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以及对收支情况的结果的影响等。报表分析说明包括:基本情况,影响预算执行、资金活动的原因,以费支出、资金活动的趋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对上级会计单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六部分 附则

即第11章。明确本制度没有特殊规定的一般会计处理方法,按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办理。会计档案的管理,按财政部、国家档案局颁发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基本建设资金会计核算,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明确本制度的解释权属财政部。批出本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1988年制定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在行政单位同时废止。

第七部分 附件

附件一行政单位会计凭证列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种类和格式,说明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和记账凭证的种类和格式,说明记账凭证的编制方法和错误更正方法。附件二行政单位会计账簿,列示账簿的种类和格式;说明账簿的使用方法和错误更正方法。附件三行政单位会计报表,列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经费支出明细表的格式;说明报表的编制方法和编制时限。

143 评论(14)

馨阳北京

行政事业单位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是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实施该准则是为了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夯实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修订征求意见稿是以1992年版本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基础,以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依据,借鉴IFRS《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修订而成的。它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到统驭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准则的准则",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另一方面,当出现新的业务,具体会计准则暂未涵盖时,应当按照基本准则所确立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基本准则规定了整个准则体系的目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基本原则、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报表的总体要求等内容。会计准则体系的总体目标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有关部门和管理测光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是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共同的基本标准。总则部分同时也明确了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持续经营(表明该准则体系中不含破产清算会计准则)、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其中对会计分期问题,由于《会计法》的限制,仍然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基本准则第二章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就是会计基本原则。其中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刘玉廷认为:信息披露的明晰性和重要性原则贯彻不够,造成了大量"垃圾"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会计要素仍保留原先的六要素分类,规定的主要内容为定义和相关的定性规定。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表述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类似,但在内涵上借鉴了IFRS《框架》,有所扩大。会计要素的计量单列一章。计量是本次准则修改中重点把握的问题。美国会计准则和IFRS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此财政部多次与IASB讨论相关问题,例如生物资产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等。公允价值反映现时价值,与决策确实比较相关,但如何取得并确保其可靠性?而且公允价值增值的收益并无相应的现金流。基本会计准则明确以历史成本为各会计要素的计量基础,但如果能取得公允价值并且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本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财政部认为:投资性房地产可视同投资,且各大城市均有房地产交易市场,该市场的交易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中,可以认为有活跃的市场。但是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另一方面,IFRS也并未完全否定历史成本计价,因此公允价值运用程度上的差异不构成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IFRS之间的重大差异。本次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已经引起中评协的关注,认为是拓展评估师业务的重要时机。

10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