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8

特别爱吃大蒜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国企会计核算模式改革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宇宙梧桐

已采纳

据对衢州市级各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各家商业银行从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先后进行了会计管理模式的改革,基本特征如下: (一)“扁平化”。商业银行会计“扁平化”管理就是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撤销原来机构设置上的多重行政级别,减少管理环节,实现管理行与营业网点间一对多的点对点管理,通过精简网点、精简管理人员,设立运行中心、金库中心、督导中心,实现集中核算、集中监督、集中管理,通过集中管理人员和整合业务系统,实现会计管理的独立性和广泛性,减少协调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建立全新的会计管理框架。有的行实行了全面的“扁平化”改革,有的行则有一定的侧重点。如建行衢州市分行,2001年在全省建行系统率先对市区分支机构实行全面的“扁平化”管理改革,一方面下属机构从原来的23个,精简至现在的13个,另一方面全面精简管理人员,并实行营业经理委派制,全面监督管理网点业务,营业经理直接对市分行负责。市工行则是较早实行集中核算、集中监督的典型,市中行、农行也正在实行人员、业务整合,逐步朝“扁平化”方向发展。(二)集中化。一方面是网点业务集中处理。目前,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基本实现了前后台分离,即前台数据录入,实时传递到后台运行中心进行账务处理,跨网点、跨行统一由运行中心进行清算。通过数据集中处理,提高账务的实时性,实现跨网点的通存通兑、业务查询,同时,清算资金统一进出,减少了风险源。另一方面是不同业务的数据集中。以前银行各类业务系统以业务种类为中心,分部门开发实施,标准不统一,自成体系,相互独立,数据的交换显得繁琐和低效,如对公、储蓄、信贷、资金、清算、国际业务等系统相互不联接,业务数据分散存放,不利于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决策。新型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对原来的会计核算系统、储蓄业务系统、出纳业务系统、支付清算系统、信贷业务系统等进行了集成、整合,通过模块化管理,使其涵盖内容更广、更全面、更系统,进一步实现了系统数据的共享,便于业务统计和数据分析。另外,临柜业务也从原来的条块分割,发展成为综合化,并实行单人临柜,从而提高了管理效能。(三)信息化。银行业务信息化包括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运用。银行业一直站在信息技术的前沿,始终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目前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及网

国企会计核算模式改革

301 评论(11)

改变心态1234

首先,不是06年会计制度改革将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的,而是1996年。这种改变对会计方面的影响:1)完善了会计要素的定义,强调了过去交易、拥有和控制、经济资源,预期了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2)更注重资产质量(强调可靠性),共设置了8项减值准备,使资产价值更趋于实际。3)提出了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新构想,强调了统一性,统一了会计制度(核算、监督、从业资格管理、机构人员设置等)。

125 评论(11)

发呆2011

一贯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主要是为了使同一单位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可比性。其基本含义为: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经济业务事项时所采用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前后期应当保持一致。在某些情况下,针对一项经济业务事项,在会计处理上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法,例如,存货发出成本的计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由于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据此计算出来的会计资料也会有所差异,产生不同的经济结果。假如各年度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一致,则有可能造成当年利润高于(或低于)以前年度,但这并不代表当年的经营业绩好于往年,因为当年利润的增加只是由于改变了会计处理方法的结果。据此产生的财务会计报告就不能如实反映各会计年度的实际情况。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正是通过改变会计处理方法来弄虚作假,粉饰财务会计报告,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目的,严重扰乱了会计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会计法》强调会计核算必须贯彻一贯性原则。当然,一贯性原则并不是说绝对不允许各单位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当单位的经营情况、经营方式、经营范围,或者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发生重大变化时,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单位经济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32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