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芬妮呀
1目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大部分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知识较匮乏,虽说能够基本利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但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做了系统的培训,但一些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还是很慢,而且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更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因此,既懂电脑又懂会计理论知识的复合型财务人员的缺乏已成为各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 1.2现行会计分工模式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目前部分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的岗位仍机械的套用原来的分工模式,这种分工使得各岗位之间不能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控制的作用,因此传统的分工模式不利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1.3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制度没有作相应的修改 现行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手工核算为基础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后,从账户设置、账户登记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到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系统设计、内部管理和控制、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必须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对财务会计制度做出相应的修改,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1.4数据备份隐患多 部分单位不能坚持每天备份,致使机器一旦出现故障,部分账务数据丢失,而且备份的数据盘没有定期检查,一旦发生问题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绝大多数单位只用软盘备份,而软盘存在着容量小、易出故障、成本高等缺陷。 1.5会计电算化后档案管理的缺陷 会计电算化档案的保管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后,会计档案增加了新的内容,必须对电算化会计资料的范围、存储方式、存放环境等建立相应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以加强实施电算化后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管理。而现在有很多单位不能把会计档案单独建立会计档案室,使会计原始凭证、帐表和会计电算化备份后的资料也难以得到好的保管。 1.6目前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缺乏审计功能 现在绝大多数的会计软件缺乏对其系统控制、电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无法解决会计事项的原始数据是否真实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电算化只是对已输入会计数据的计算上和报表账本生成上替代了人工,加上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本质上的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事实上存在着人为干预和利润调节的可能,以及提供原始数据虚假性的可能,会计电算化软件并不能有效地防止作假账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2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以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以及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及保养、维护。只有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才能根据本单位的自身特点, 利用会计电算化知识,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并为单位预测和控制等经营管理工作服务,因此,各单位在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培养会计电算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达到一专多能,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 2.2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会计岗位应作相应的调整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应由传统的以总账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会计电算化设置的会计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如下:①电算主管:负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②制证人员:负责输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账凭证。③审核记账: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进行审核,操作会计软件登记机内账簿,对打印输出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④电算维护:保证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⑤电算审查:负责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⑥数据分析: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为单位预测、决策和控制提供可靠的信息。2.3依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应重新制定或修正会计制度 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及时对下列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即:财务会计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规程、定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各项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确保系统高效、安全运行,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2.4做好日常数据备份工作,是确保会计电算化工作安全运行的前提 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应遵循会计电算化法规的要求,坚持做到每天进行财务数据备份,并分处分人保管,随着光盘存储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价格的逐步下调,各单位应采用光盘存储数据。 2.5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 电算化会计档案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会计电算化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时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此外,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与对应的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因为在不同版本软件下形成的会计档案其会计数据的结构有可能不同,这就有可能产生会计档案不能被调阅或产生某些意料外的错误。因此,会计电算化档案除保存各版本的备份财务数据外,还应保存对应版本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版本,二者的一致性是非常必要的。 2.6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中内部管理和控制 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缺乏审计功能,因此各单位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必须根据计算机软硬件的特点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企业内部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以及加强防止电算化犯罪的法制建设等。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程序,保证会计电算化环境提供的数据正确、公正和安全。有效地防止计算机输入非法数据,篡改会计数据或破坏磁介质中的会计数据等舞弊犯罪行为,提高会计电算化环境中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以上这些问题是会计电算化进程中经常遇到而又必须重视和及时解决的问题,如若重视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它必然会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地为提高各级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红泥娃娃
可以这样写: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的商品化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以及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发展阶段。在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及管理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的轨道。但是,应当看到,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的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1.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2.电算化会计等同于“仿真手工”3.“会计电算化系统”脱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孤军突进”4.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不规范5.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萌萌cxm1004
问题之一:认为会计电算化工作是法规的盲区为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运作,财政部从1994年始至目前为止,相继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规章。但不少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无论是单位的领导,还是单位财务部门的财会人员尚不知道上面这些专门针对会计电算化的规章。甚至有的地方的经济管理部门也不知道这些规章的存在,会计电算化的上马基本上是会计软件公司安装,帮助会计人员会操作就算了。因此,有时在实际操作中已经违规了,但操作者不清楚,单位的领导也不知道,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去纠正,更谈不上有部门监督管理了。对此,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规章的宣传、指导和监督检查。同时,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也应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章,结合单位的实际建立单位内部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问题之二: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备份不足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的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发生的新的经济业务内容经过电算化账务处理后,应坚持当天备份,且要双重备份,并分处、分人保管。但在实际工作中常有以下几种不应有的情况发生:一是部分电算化操作人员未养成每天备份的习惯,因此,机器一旦出现故障,则部分账务数据将会丢失。二是不少电算化操作者对备份的数据盘不能做到定期检查,因此,一旦发生问题就没有相应补救措施。三是习惯性用软盘备份。目前绝大多数财务软件只支持软盘备份,而软盘存在着容量小、易出故障、成本高等缺陷,随着光盘存储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价格的逐步下调,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应选择那些既具有软盘备份功能,又具有光盘备份功能的财务软件。问题之三: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较混杂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从国外情况看,在某些会计电算化搞得好的国家,基本上是通过行业会计协会制定统一的财务软件标准,甚至某些国家就直接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规定哪些行业必须使用哪种财务软件。这样国家的有关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就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财务检查、专用和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单位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地进行财务报告的传送等。问题之四:匆忙甩账甩账是指会计主体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直接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停止手工记账。甩账是建立在会计电算化达到一定基础之上的。有些地方的财政部门为了防止出现匆忙甩账曾明文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甩账,需经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验收确认后方可。但是,不少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就立即不用手工记账了。对此,我们各级会计管理机构——财政部门要对其进行验收,帮助单位认识到盲目甩账的危害,在甩手工账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按照财政部门制订的规定,在确认确实可甩账的情况下再决定甩账。问题之五:重视财务软件的技术性,忽略其实用性目前,许多单位在购买财务软件时,往往喜欢买最先进的产品,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情况和需求。现在的会计电算化市场中新概念很多,“网络财务软件”、“会计信息化软件”、“在线财务软件”等等。有不少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在选择财务软件时,往往也是只听冠名,而未能结合单位自身的需要。如果光考虑财务软件技术的先进性而忽略了自身的情况,一方面将会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会因财务软件的复杂难以操作,结果事与愿违,反而影响了本单位会计电算化的进程。问题之六: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安全隐患较大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安全性重视不够。纵观我国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软件在开发和设计中,开发和设计者未能全面、科学地设计考虑,结果所设计的财务软件与实际会计工作相脱节,导致常常出现差错。二是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操作者未能按照一定程序操作,导致会计资料的丢失或错误的出现。三是一般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财务人员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防范意识不强,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病毒和“黑客”的侵入。四是会计档案形成和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主要是一些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其会计档案是通过针式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字迹往往会褪色,达不到规定的保存期限要求。对此,一方面可采用激光打印机打印,另一方面可采用电子账簿的形式来弥补其不足。问题之七:对会计电算化作用认识不到位财政部明确规定到2010年,全国要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但在不少地方,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很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会计电算化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部门未能将其摆到应有的位置,基本上认为会计电算化是单位本身的事,财政部门不要干预,因此,未能进行有力的推动;单位的领导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买台微机给财务部门,手工记账与微机记账效果是一样的,只不过用微机打字记账清楚,打出的账比手工记的账好看一些,搞不搞无所谓;单位财务部门的人员中也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以至于有些单位花钱买了软件却没有真正使用。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记账技术的革命,而且对于会计学科本身也是一次大的革命,可以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资金管理、资金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促进单位经济业务的发展。问题之八:财务软件市场秩序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目前部分从事财务软件销售和代理的公司往往只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追求量的突破,而没有真正在服务和技术上狠下功夫,致使部分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由于购买的财务软件不合格,经常出故障,但出了问题又无处问,没人管,严重地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一些具体法规,加强对财务软件销售公司和开发商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