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3

scarlett0306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备考中级会计报cpa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穿跑鞋的公主

已采纳

那肯定就是先考第1个了,因为我觉得第1个受人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也是一个敲门砖。

备考中级会计报cpa

246 评论(11)

笔岸四叶草

与中级会计相比,CPA学习时间相对较长,而CPA是会计专业证书中难度较大的考试之一,所以中级会计证书学习时间会相对较短,但是CPA学习难度要小很多。就两者的学习时间而言,如果你时间比较充裕的话可以学则先考CPA,也可以选择提前准备中级会计证书来实现这个目标。

CPA与中级会计谁更难?

CPA的难度远低于中级会计,中级会计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一些内容上。重点章节可能涉及到中级会计所需的会计知识,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所以就难度而言,中级会计比cpa难,CPA难度略低中级会计。

CPA与中级会计如何选择?

如果你想准备中级会计,但是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的话,那么建议选择先考CPA。因为中级会计师必须具备取得专科毕业,从事会计工作5年。本科毕业,从事会计工作4年。本科或研究生双学位毕业,从事会计工作2年。获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1年。获得博士学位才能报考。而想要通过CPA考试,那么你必须对CPA有深刻的学习了解。所以先考cpa能够积累你会计方面的知识。这样,您可以更好地利用您的时间来准备中级会计考试。

CPA与中级会计哪个更有用?

这两个证都非常有用,但从理论基础和发展前景来看,参加CPA考试更有前景。目前很多公司都比较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如果能持有注册会计师证书,不仅了解公司会计流程的内容,而且具备审计知识,在工作中的竞争力会更加突出。招聘财务职位需要注册会计师证书。作为会计行业的无价证书,CPA带来了更广泛的职业道路。

142 评论(9)

先锋之家

可以报考注会。注册会计师报名条件:(一)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1.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 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二)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综合阶段考试:1.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 已取得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合格证

312 评论(14)

风中传音

有中级会计师证可以报考注会,报考注会推荐优路教育,优路教育成立于2005年,业务涵盖范围广,内容丰富值得信赖。【点击在线咨询问题】申请注册为执业会员的方法:(一)注册会计师注册申请表;(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全科合格证书复印件;(三)2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注册申请人从事审计业务2年以上证明表;(四)与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签定的聘用合同复印件;(五)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复印件;(六)有效人事档案证明或者退休证明复印件。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会计师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优路教育,优路包含建筑工程、消防安全、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教资招教、经济管理、康养技能、法律考试、公务员考试、四六级考研、继续教育等领域。截至2021年,已拥有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和200多家分支机构,组建了自有教学和教务团队,形成了丰富的课程产品矩阵和标准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276 评论(15)

我叫金三世

1、时间方面中级会计师考试时间在9月份,注册会计师考试在8月份,考试时间相近,正好可以无缝衔接!同时备考,一年双证!2、考试内容方面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与注会考试的联系,《中级会计实务》与注会《会计》、中级《经济法》与注会《经济法》、中级《财务管理》与注会《财管》之间有很高的相似度。注册会计师会计和中级会计实务比较相似,这两个考试基础知识差不多。但在考查方向和侧重点上面还是有一些区别,注会是把中级的知识点更深层次的去研究并拓展,考查的难度注会更难一些,中级相对更简单一些。中级经济法和注会经济法相通之处有很多的,学习了中级经济法再学注会经济法的话,学习任务会轻松许多!中级财管与注会财管是很多的相似之处,学习了中级财管可以为学习注会财管奠定非常好的基础,也为注会财管的备考提高效率。综上所述,两个考试放在一起备考完全可以的。3、关于科目搭配建议注会《会计》、《财务成本管理》和《经济法》+中级职称《中级会计实务》、《中级财务管理》和《中级经济法》注会《会计》、《税法》和《经济法》+中级职称《中级会计实务》、《中级财务管理》和《中级经济法》注会《会计》、《税法》和《经济法》+中级职称《中级会计实务》和《中级经济法》注会《会计》、《审计》和《税法》+中级职称《中级会计实务》注会《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和《经济法》+中级职称《中级财务管理》和《中级经济法》注会《会计》、《经济法》+中级职称《中级会计实务》、《中级财务管理》和《中级经济法》

23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