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的海豚
公式原理:差额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的简化方法。 对于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的理解。
连环替代法
设某一分析指标R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报告期(实际)指标和基期(计划)指标为: 报告期(实际)指标R1=A1×B1×C1
基期(计划)指标R0=A0×B0×C0
在测定各因素变动对指标R的影响程度时可按顺序进行:
基期(计划)指标R0=A0×B0×C0 (1)
第一次替代 A1×B0×C0 (2)
第二次替代 A1×B1×C0 (3)
第三次替代 R1=A1×B1×C1 (4)
(2)-(1)→A变动对R的影响。
(3)-(2)→B变动对R的影响。
(4)-(3)→C变动对R的影响。
把各因素变动综合起来,总影响:△R=R1-R0
方法
用下面公式直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R的影响。
(A1-A0)×B0×C0 → A变动对R的影响。
A1×(B1-B0)×C0 →B变动对R的影响。
A1×B1×(C1-C0)→C变动对R的影响。
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说明
(1)各因素的排列顺序:数量指标在前,质量指标在后;基础指标在前,派生指标在后;实物指标在前,货币指标在后。如净利润可分解为销售量×单价×销售净利率。关于替代顺序的确定问题,一般来说在题目条件中会有说明。
(2)固定时期:按先后顺序分析,分析过的固定在报告期或用实际数,未分析过的固定在基期或用计划数。如分析销售量、单价、销售净利率对净利润的影响:
分析销售量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时,应把其他两个未分析过的指标固定在基期或者计划数;分析单价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时,分析过的销售量固定在报告期或者实际数,未分析过的销售净利率应固定在基期或计划数;分析销售净利率对净利润的影响时,已分析过的销售量和单价应固定在报告期或者实际数。
扩展资料:
在财务分析中,主要是分析下列数值的大小:
1.净值=帐面价值=股东权益=资本总资产-总负债
2.营运资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本)-固定资产
3.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费用)=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帐款+应收票据+有价证券
4.发放股利=(本年收益+累积盈余)-(保留盈利+已拨用的保留盈余)
5.普通股股利=发放股利-优先股股利
6.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7.营业纯利=销售毛利-营业费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营业费用)
8.税前盈利=营业纯利+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9.税后盈利=税前盈利-所得税=本年净收益 通过对上述数值的差额分析,投资者便可以获得对一个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的初步认识。
例如,营运资金又叫运转资金,乃是一个公司日常循环的资金,表示公司在短期内可运用的流动性的净额,即一年内可变现的流动资金减去一年内将到期的流动负债的差额。营运资金的大小,不仅关系到公司的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运行,而且关系到公司的短期偿还能力。
所得的数字大于流动负债,从而初步了解到该公司的短期清算能力是有保证的。然而,差额分析法有很大的局发性,它无法解释求出的数值大或小至什么程度,也无法说明数值以多大或多小为宜。
而许多数值如营运资金和流动资产等,并不是越大越好,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差额分析法,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才能达到财务分析的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差额分析法
啾啾啾…
这是试算平衡不平时用于快速查找差错的两种方法:除2法:它是指以差数除以2来查找错账的方法。当某个借方金额错记入贷方(或相反)时,出现错账的差数表现为错误的2倍,将此差数用2去除,得出的商即是反向的金额。例如,应记入“原材料――甲材料”科目借方是4000元误记入贷方,则该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将小于其总分类科目期末余额8000元,被2除的商4000元即为借贷方向反向的金额。同理,如果借方总额大于贷方600元,即应查找有无300元的贷方金额误记入借方。如非此类错误,则应另寻差错的原因。除9法:它是指以差数除以9来查找错数的方法。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1)将数字写小。如将400写为40,错误数字小于正确数字9倍。查找的方法是:以差数除以9后得出的商即为写错的数字,商乘以10即为正确的数字。上例差数360(即400-40)除以9,商40即为错数,扩大10倍后即可得出正确的数字400。(2)将数字写大。如将50写为500,错误数字大于正确数字9倍。查找的方法是:以差数除以9后得出的商为正确的数字,商乘以10后所得的积50为错误数字,50乘以10(即500)为错误数字。(3)邻数颠倒。如将78写为87,将96写为69,将36写为63等。颠倒的两个数字之差最小为1,最大为8(即9-1)。查找的方法是:将差数除以9,得出的商连续加11,直到找了颠倒的数字为止。如将78记为87,其差数为9。查找此错误的方法是,将差数除9得1。连加11后可能的结果为12、23、34、45、56、67、78、89。当发现账簿记录中出现上述数字(本例为78)时,则有可能正是颠倒的数字。在手工记账情况下,由于登记账薄或编制记账凭证错误,当某个科目总账与明细账余额不相等时,可采用“除2法”和“除9法”快速查找错误原因。 当某个科目总账与明细账余额不相等时,若其差额为偶数时,这样有可能是借贷反方向的原因,可采用“除2法”查找错误。比如总账比明细账借方余额多50元,就拿50/2=25,查一查该科目明细账贷方有没有登记为25元的记录。当某个科目总账与明细账余额不相等时,若其差额能被9整除时,这样有可能是相邻数字登记错位或者是数字末尾多记0与少记0的原因,可采用“除9法”查找错误。比如总账比明细账借方余额多9元,就拿9/9=1,有可能是相邻数字54元记成45元。比如总账比明细账借方余额多18元,就拿18/9=2,有可能是相邻数字42元记成24元,比如总账比明细账借方余额多27元,。就拿27/9=3,有可能是相邻数字63元记成36元,比如总账比明细账借方余额多36元,就拿36/9=4,有可能是相邻数字84元记成48元。同理可以查找。数字末尾多记0与少记0的:如10000元记成1000元,10000-1000=9000,9000/9=1000,可能是数字10000元记成1000元,或者是数字1000元记成10000元,如2000元记成200元,2000-200=1800,1800/9=200,可能是数字2000元记成200元,或者是数字200元记成2000元,同理可以查找。“除2法”比较容易理解,把对账时出现的差额除以2,查找金额为这一数额(差额除以2后的数额)的所有业务的会计分录,再找出原始凭证,看是否将借、贷方向记反。“除9法”是将出现的差额除以9,若结果为整数,那么很可能是记账时发生了数字错位。例如将29错记为92,对账时出现的差额为92-29=63,用63除以9得整数7;再例如将123错记为321,出现差额321-123=198,198÷9=22。其推导如下:假设一个三位数abc(a、b、c均为自然数),记账时错误的记为bac,abc=a×100+b×10+cbac=b×100+a×10+c错记后造成的差额为:bac-abc=(b×100+a×10+c)-(a×100+b×10+c)=(b×100-a×100)+(a×10-b×10)+(c-c)=(b-a)×100-(b-a)×10=(b-a)×90,得出的这个结果一定能被9整除。可以随便用一个多位数验证一下。有兴趣的话可以用更多位数的数字推导。如果查出的差额是一个带小数点的数字,也可以用“除9法”帮助查找,但仅限于将小数点错移一个位数。将对账过程中出现的差额除以9后,往往得出的结果就是正确数字,或把这个结果乘10就是正确数字。例如将120.10错记为12.01,出现差额为120.1-12.01=108.09,108.09÷9=12.01,将12.01乘10即为正确数字。当然,对账过程中是先出现108.09这个数字(发现账面数字跟其他资料有108.09金额对不上),此时这个差额很难让人联想到120.10这个数字,可以用这个差额除以9,得到12.01,已经很接近正确数字了吧,反正看着像一家人,哈哈。再用12.01乘10,得到120.10,检查发生额为这两个数字的凭证,这可能就有头绪了。尤其是用会计软件记账,输入这两个数字查找,很快就能查出是哪笔业务哪笔分录,再查看原始凭证就OK了。
抠脚大象
差额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的简化方法。 对于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的理解。 设某一分析指标R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报告期(实际)指标和基期(计划)指标为: 报告期(实际)指标R1=A1×B1×C1基期(计划)指标R0=A0×B0×C0在测定各因素变动对指标R的影响程度时可按顺序进行:基期(计划)指标R0=A0×B0×C0 (1)第一次替代 A1×B0×C0 (2)第二次替代 A1×B1×C0 (3)第三次替代 R1=A1×B1×C1 (4)(2)-(1)→A变动对R的影响。(3)-(2)→B变动对R的影响。(4)-(3)→C变动对R的影响。把各因素变动综合起来,总影响:△R=R1-R0 用下面公式直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R的影响。(A1-A0)×B0×C0 → A变动对R的影响。A1×(B1-B0)×C0 →B变动对R的影响。A1×B1×(C1-C0)→C变动对R的影响。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说明(1)各因素的排列顺序:数量指标在前,质量指标在后;基础指标在前,派生指标在后;实物指标在前,货币指标在后。如净利润可分解为销售量×单价×销售净利率。关于替代顺序的确定问题,一般来说在题目条件中会有说明。(2)固定时期:按先后顺序分析,分析过的固定在报告期或用实际数,未分析过的固定在基期或用计划数。如分析销售量、单价、销售净利率对净利润的影响:分析销售量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时,应把其他两个未分析过的指标固定在基期或者计划数;分析单价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时,分析过的销售量固定在报告期或者实际数,未分析过的销售净利率应固定在基期或计划数;分析销售净利率对净利润的影响时,已分析过的销售量和单价应固定在报告期或者实际数。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