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2

520贝基清净果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假账的治理对策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糊涂妞呀

已采纳

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会议信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时期,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它的存在又潜在地助长了社会风气的腐败。 为了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首先应当找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即会计造假的原因。 (一)会计信息造假的内在原因 1、单位负责人指导思想不正 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些单位负责人利用手中权力,为了个人私利或本企业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搞“厂长成本、书记利润”、“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设“账外账、小金库”,大搞短期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一些企业负责人出于种种目的利用自己的权利,指使会计人员造假,他们有的虚增利润骗取贷款,有的隐瞒利润逃避交税,有的甚至虚列数据来掩盖其贪污受贿的罪行。这些人,把国家、集体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小作坊”,胆大妄为,无所顾忌,任意造假,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是当前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主要表现在: (1)、为了业绩考核而造假 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办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而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涉及到会计数据。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其提升、奖金、福利等。为了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有可能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 (2)、偷税、漏税 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企业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当然,也有少数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基于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证明”其盈利能力。 其特点是:多列费用,少计收入,达到少交税和不交税的目的。多见于民营企业或效益好的国有企业。 (3)、粉饰业绩,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造假 上市公司和效益较差的国有企业以及昔日为省优、部优而今已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的企业。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粉饰造假。在市场经济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为了发行股票而造假。股票发行分为首次发行和后续发行,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要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 其特点是:少列费用,虚列资产,多计收入,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 (4)、为获利而造假 其特点是:调整账务,虚增虚报利润,欺诈上市。首先,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强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稳定的资本来源,在更大的范围内筹措大量资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推卸责任,往往大刀阔斧地对陈年老账进行清理。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时,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实施,可能诱发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提前消化潜亏,并将责任归咎于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发生自然灾害,或高级管理人员卷入经济案件时,企业也很可能粉饰会计报表。 (6)、贪污盗窃,转移国家资产 其特点是:出具假凭证,收入不入账,办假手续报废资产,将账目搞乱,浑水摸鱼,或将国有资产低价出售等。多见于管理比较混乱的中小国有企业。 2、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其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领导决定。虽然《会计法》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但主管部门并没有起到保护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作用,守法的会计人员遭打击报复、被撤换,主管部门往往顺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出现了会计人员“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会计假账的治理对策

269 评论(9)

一缕青丝万缕愁

会计造假的防范措施?如今,会计资料的告假手段越来越高明,也变的越来越复杂。如果只是从原始凭证上来看:虚假的出库单、虚假的入库单、虚假的购货发票、虚假的成本计算单、虚假的保管账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还有很多企业是使用假账真算的方法,在一开始就是虚假的原始凭证上进行核算。然后按照真实的经济业务凭证来进来操作。这些造假形为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治理:1.加强会计、税收及相关法规的学习宣传。针对于会计人员教育方面尤其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从思想上、制度上杜绝会计报表造假行为的发生。2.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会计人员的观念也在转变,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和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可以说是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一种道德的进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拥有庞大的会计人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定理不能仅靠凭着良心的职业道德,还要依赖健全的法规法制来约束,建立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对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市场经济中参与各方的会计信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 。相关的财政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有些规定,做好如下几点工作:(1)、定期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给会计人员灌输造假的法律意识与业务的处理技能。(2)、对于那些没有尽责的会计人员,需吊销他们的从业资格,让其不能再从事相关会计岗位工作。(3)、对企业会计人员实行资格证书管理制度。业主聘用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持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否则惩罚业主。在大量大中专经济类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的情况下,此项工作实行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方面规范企业,大中专毕业生是愿意到企业去工作的。4健全法律规范体系,加大会计信息造假的惩处力度 (1)、对于会计造假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尽量减少造假现象的发生。(2)、制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完善的法律法规。 (3)、提高执法效果,权责分清,惩罚对象和标准准确。 (4)、增加对会计人员进行保护的机制和环境,摆脱受制于领导局面。

13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