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6

家具加工批发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七原则筋肉坚实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吃之虎虎

已采纳

从“会计七原则”这个名字上来理解,会计七原则讲的应该是会计核算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而在实施阿米巴经营模式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核算,所以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会计七原则”是阿米巴模式核算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刚开始接触阿米巴经营模式的时候,我也总是把“会计七原则”理解为阿米巴核算所要遵循的原则,因此在阅读稻盛和夫先生的书的时候感觉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越看越糊涂。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段稻盛先生的话,让我对“会计七原则”和阿米巴经营模式的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一些疑惑也就都解开了。在稻盛和夫先生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京瓷,以我的‘会计学’和被称为‘阿米巴经营’的小集体独立核算制经营管理体系作为两大支柱,支持经营管理的根干。这也可以比喻成一间屋子,京瓷的经营哲学是地基,由我的会计学和阿米巴经营两根柱子相互支持,缺少其中一根柱子,这间屋子也撑不起来。”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稻盛的会计学和阿米巴经营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体系,是并列关系而非从属关系。如果把二者看成是从属关系,就会发现稻盛的书中存在很多说不通的地方,例如,稻盛在“以现金为基础的经营原则”中批判了权责发生制的缺点,认为这种核算规则使结算表上显示的盈亏数字和实际的现金流动脱节,对于经营者来说很难理解,所以要强调现金的重要性,似乎是认为权责发生制不合理,推崇收付实现制;而在阿米巴核算的时候却又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这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迷惑,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论。如果我们把会计七原则和阿米巴经营看做是并列关系,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了,核算仍然要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只是在经营的过程中要按照“会计七原则”的要求重视现金流,该收回的资金要及时收回,这正好体现了稻盛会计学与阿米巴模式相辅相成的关系,也与现代会计的管理思想相吻合(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相辅相成)。而且我国 《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就是因为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本期收入和费用比较真实,如果我们在核算的过程中再采用收付实现制反而是退步了。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岫云先生在为《稻盛和夫的实学》一书撰写序言时也明确指出“‘会计七原则’是引进‘阿米巴经营’的前提”,这也进一步表明了会计七原则不是阿米巴经营模式中的一部分内容,而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会计七原则”的导入可以让阿米巴经营模式的实施工作变得更加顺畅,便于阿米巴经营模式在企业中遍地开花。另外,从会计七原则中的“双重确认原则”、“贯彻完美主义”等条目的内容也可以看出,“会计七原则”的应用范围也绝不应仅仅局限于阿米巴经营模式当中,它对整个企业的经营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即使是不准备实施阿米巴经营模式的企业,也应按照“会计七原则”的内容对整个企业进行重新检视,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经营体质,降低经营风险。因此,“会计七原则”作为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的前提条件,在阿米巴核算中会体现这种理念,但绝对不是阿米巴核算中的一部分。对于会计七原则的解读千万不能狭隘化,这样会大大弱化“会计七原则”对于企业经营的指导作用,而应将“会计七原则”看做是企业经营的一种指导性的理念,将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理解和应用,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会计七原则”应有的作用。

会计七原则筋肉坚实

168 评论(12)

janniferLEE

近代会计以年度为单位,从收入中扣除所有费用,就是利润。按照会计制度,收支钱款的实际时间与其成为可核算的收益和费用的时间不一致,往往导致账面数字与实际现金数量脱节,在企业经营实际过程中出现账面盈利但手头没钱的现象。

另外,有些资产在账面上是财富,在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垃圾,账目没错却没有现钱。有些企业经营者根据账面上的利润进行决策,以借贷的方式筹措资金,为开拓新事业或增加生产设备进行投资。

然而,依靠借贷进行投资,会直接受到市场利率、资金供需变动以及政府和银行的政策影响,一旦银根紧缩,企业的资金链就有断裂的危险。所以,稻盛强调,企业经营必须以手头的现金为基础,努力提升自有资本比率,保证自己的现金流量。

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发生钱和物的流动,稻盛和夫要求必须保证钱、物和票据一一对应。表面看来,这种对应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实中却往往不如此。

稻盛说:“票据已经先行处理了,货物后来才送到。又或者相反,货物先送到了,票据却等第二天才开。这种情况,即使在一流企业也会频频发生。这样的‘票据操作’乃至‘账簿外处理’,哪怕只允许一丝一毫,都意味着数字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说得极端些,这样,这个企业的结算就不值得相信了。”

因为一旦允许不对应,就会产生欺骗。例如,这个月销售数据不理想,就和关系好的客户串通先开出一张票据来把账面“做”好看,这样的公司将会没有道德,也没有前途。

在京瓷,稻盛坚决要求杜绝这种行为,“构建一个玻璃般透明的系统,使隐蔽或模糊事实的企图变得不可能。”不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保证钱、物和票据的一一对应,尤其是赊销和赊购,每一笔对应的是什么必须清清楚楚,不能笼统对冲。

坚持贯彻一一对应原则,数据就能够如实地反映经营事实,票据上的数字累加起来,就是公司整体的真实数据,据以做出的结算报表就能够如实体现公司现状。更重要的是,贯彻该原则能够提高公司的道德水准,使员工相互信任,对于保证企业健康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或称为“筋肉坚实”原则)

公司股票一旦上市,为了让股民维持信心,经营者就需要维持企业的良好形象,装饰形象就会衍生出赘肉。稻盛认为,经营者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克服过分美化企业的诱惑。

大致而言,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实现收入费用配比原则:第一,减少固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京瓷的经验是采购二手货。创业之初,由于缺乏资金,往往购买二手设备。一流设备的价格往往是二手货的十几倍,但工作效率可能只提高了两三倍,相比于价格便宜的二手货,其投资效率并不高。若企业过分投资先进设备,固定费用会迅速增加,盈亏平衡点会大幅上扬,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及时清理库存。京瓷采取订单生产方式,会按照正常的良品率额外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这些额外产品会变成卖不出去的库存。例如,有一万件产品的订单,为了保险起见生产了一万二千件,这二千件存在库房的产品尽管品质没问题,但已经没用了,稻盛把它比喻为“路边的石块”。

他主张,不能为了资产账面上的数字好看而将已经毫无价值的东西作为财产放着,库管人员不会清除这些“石块”,经营者应该时常亲自检查仓库,及时将“石块”清理出去,这就是稻盛的“陶瓷石块论”。

第三,警惕固定费用的增加。稻盛说的固定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用与人工费用。稻盛认为,大量的设备投资和非生产员工的增加,实际上是“虚胖”,必须高度警惕。

第四,靠汗水换取利润,绝不投机。稻盛十分反感滥用“理财”概念,对“风险投资”深恶痛绝,认为那就是投机。日本泡沫经济时代,许多企业空手套白狼,从银行贷款买地皮,转手卖掉就能发财。对这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利润,有些企业趋之若鹜。

然而,稻盛认为:“只有自己额头流汗、辛勤工作赚来的钱,才能成为利润。”所以当银行建议稻盛投资房地产时,他坚决拒绝。正因为稻盛经受住了这种诱惑,才使得京瓷在泡沫经济的冲击下巍然不动。

第五,即用即买。稻盛提出:“不要预算制度,需要花钱时,即时申请,即时裁决。”在采购方面,稻盛坚持“买一升”原则。就是哪怕买一斗更便宜更诱人,我只买眼下需要的一升,绝不积压。

“所谓完美主义,是指不允许暧昧和妥协,所有工作都要追求完美,达至每个细节。”身为企业的经营者,不但要宏观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要了解工作的细节。“甚至可以说,部下请假的时候,自己如果不可以代替他工作,就没有资格做领导。”

对于生产、销售目标以及研究开发的进度,都要百分之百确保实现,哪怕差一点点,也绝不通融,否则,“公司经营就会怠慢,公司内部纪律就会松弛。”对于会计统计数据,经营者要严格审核,不允许出现任何错误。

经营者自身严格贯彻执行,完美主义原则就能够渗透到整个公司,成为每位成员的习惯。“对不起,我重做”是一种遁词,错误不可能用橡皮擦掉。

稻盛和夫倡导“以心为本”的经营理念,他认为,人心是脆弱的,同时又是最可靠的。因为人心具有脆弱性,所以需要制度来加以约束,避免员工因为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

为此,京瓷从原材料的接收、产品的发送到应收款的回收,整个管理系统都实行“双重确认”制度,让两个以上的人和部门互相审核,互相确认,由此推进工作。

具体而言,对于进出款项的处理,开票的人和管钱的人必须分开;对于每日合计的现金余额,必须同票据数额保持一致,不仅是总额一致,而且必须在每一个时点都保持一致;

对于公司印章,设置双重护锁,使用必须经过两人;采购物品和服务时,需要物品的部门必须向采购部开具委托购买的票据,请采购人员发出订单,禁止需要物品的部门同供货商直接联系;

对于赊销赊购款项的收付,亦非销售人员一手包办,而是一律通过公司财务部办理;对于废料处理,必须双重确认数量和金额;乃至自动售货机和投币电话的现金回收,尽管数字很小,也不能一人办理而要两人互相确认。

稻盛和夫强调,双重确认原则并非基于对员工的不信任,更非“人性恶”假设,而是出于防范人心脆弱的一面,“是经营者对员工的关爱之心,是不让员工犯罪的善的信念。”

提高效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阿米巴经营的“单位时间效益核算制”。“阿米巴的经营计划、业绩管理、劳务管理等所有经营上的事都由他们自己运作。”由阿米巴实现全员参与的透明经营,独立核算。

需要注意的是,阿米巴经营是把市场规则运用于企业内部,但绝不是倡导阿米巴之间的激烈竞争,而是通过阿米巴的独立核算能够明确反映出其对公司整体做出的贡献,推进公司的互相支持和共存共荣。

经营的透明,首先要表现为光明正大的财务,绝不可在财务上做手脚。不但高层要知道员工在干什么,而且员工也要了解高层在干什么。松下幸之助曾经为公司规模扩大后如何实现信息公开和透明而苦恼,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要保证阿米巴的良好运行,还需要公司的整体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传达到每个员工。实行阿米巴经营的前提之一在于组织成员之间互相信任,员工对领导是否信任取决于领导能否如实公布信息,并率先垂范,“经营者带头奋斗的身影,员工们会一目了然。”部分领导者出于保密原因,主张不公布企业的经营数据。

稻盛认为这种行为弊大于利,因为员工无法得知企业的相关情况,就难以同领导人产生共鸣,更不会产生努力工作的动力。为了做到玻璃般透明经营,稻盛和夫主张最重要的是领导者要严格自律,公正无私,然后将领导思考的问题、企业的现状以及目标如实告知员工,即便有“不好的事”,也要即时如实通报。

企业上市之后,就成为社会公器,如实公开信息更是经营者的职责所在。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及时公开有助于给投资者传达正确信息,避免谣言,长远来看有利于投资者增强信心,提升股价。稻盛和夫强调,如果企业始终坚持一一对应等管理会计原则,对企业的现状了然于胸,那么自然就不会担心信息公布之后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

所以,一一对应等原则是实质条件,玻璃般透明原则是限制条件,企业经营者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彻底贯彻一一对应等原则,水到渠成就能够做到玻璃般透明。反之,如果经营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那么经营者当然不敢落实玻璃般透明原则。

坏的制度使好人不能做好事,甚至迫使好人不得不做坏事;好的制度则使好人能做好事,甚至迫使坏人不得不做好事。人性的善恶之争往往各执一端,如果仅仅强调人性善,就会忽视制度的作用,使做好事的人得不到保障;如果仅仅强调人性恶,就会使制度走向消极面,只能防范人做坏事。

稻盛和夫跳出了这种人性善恶之争,他强调公认的伦理观念,从正确做人开始,以呵护和弘扬人性之善为基点,同时又看到人性的脆弱面。由此进行的思考,就不是从会计教条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在稻盛的经营实践中总结出管理会计七原则。

稻盛的会计学,其本质是“人的会计学”,这正是不懂会计的稻盛为会计学做出的最大贡献。他的会计学和他的经营哲学结合在一起,用“抑恶扬善”四个字概括,足矣。(来源:阿米巴实践研究院)

212 评论(8)

爱旅游的小M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看书名,以为又是一本讲公司经营之道的说教书。说实话,在此之前,对于公司经营,我总以为是离我很遥远的事,我认为我只管兢兢业业把手头的工作一件件做好,公司如何经营那是老板才需要考虑的事。而当我打开书本,从序言到前言再到正文,一路读下去的时候,我竟然惊奇地发现,凌晨一点了,却毫无睡意!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每篇都短小精辟,每条原则原理都很实用,不愧是稻盛和夫的实学。通读全书,我了解到很多关于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中的知识。更认识到了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和所应建立的思维模式。稻盛和夫是理工科出身,他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是唯物和务实的,所以,从他创办和经营公司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营理念,也必定是一套精细而实用的会计原则。他的七个会计原则分别是:现金流经营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彻底的实行筋肉坚实的经营原则、完善主义原则(也可以理解为无差错原则)、双重确认原则、提高核算效益原则和玻璃般透明经营的原则。其中,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行筋肉坚实的经营原则。 实行筋肉坚实的经营,无论公司的老板还是各管理层级的管理人员,都应懂得并且用以指导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努力塑造一个无赘肉、筋肉坚实、充满活力的公司。作为公司的经营者,要去掉虚荣心、克服各种诱惑,不要因追求表面的繁荣而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对于筋肉坚实的经营原则中的“使用二手设备降低生产成本”,我的感触很深。在我曾经管理的一间生产工厂,使用的都是大型甚至超大型生产设备,甚至一个零部件都要好几万,为了降低成本,我从的二手设备市场淘回一台颚式破碎 机,清理好之后,发现竟然有九成新,价格却不到新品的十分之一。 同时,实行筋肉坚实的经营中“即用即买”的原则让我联想起了公司的库存问题。通常的公司仓库,都存着大量的积压库存,大量的积压库存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仓库空间,而且,经常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维护和盘库清点。我们公司也是一样,每隔一段时间,仓库里大量的过期药物如何处置自不必说,甚至还有一些从购进到现在都未曾实际使用过的设备,原封未动地堆在仓库里积灰尘,比如那台崭新的发电机。为什么会有大量的过期药物呢?根本的原因恐怕就是大家都没有“即用即买”的经营意识吧。为了降低采购成本,我们被告知要批量进货、做计划备货。可是,由于计划的不准确等原因,批量进货就很容易变成了盲目大量进货,一时用不完而又不能做到“先进先出”,就造成积压了。 读了《经营与会计》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备货还是要按照实际需求来备货,不可贪多求全,各部门的采购计划要力求相当准确,不得马虎随意。而作为产品物流中心,一定要树立“零库存”的管理理念,采购计划要充分提前,一旦实施了采购就要死死盯住供应商的交货期确保准时交货。这样才会减轻库存压力、提高物流效率。

24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