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Zhou520
1、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从事经济活动并需要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和定期报告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财务会计应处理的交易、事项的空间范围,从而规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与边界。
会计上假设企业法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会计关注的中心是企业而不是业主、合伙人。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原因在于恰当地维护业主投入到企业的资本的需要。
2、持续经营假设
即假定每一个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因而它所拥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同样的过程中被偿还。若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需要放弃这一假设,在清算假设下形成破产或重组的会计程序。
持续经营假设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揭示的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产生的前提,以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信息。如果企业出现了不能持续经营的状况,例如企业进入了破产清算程序,会计便由持续经营会计转向清算会计。
3、分期假设
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对象的时间界限,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时期,以便提供会计信息,是正确计算收入、费用和损益的前提。
4、货币计量假设
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手段,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通过货币反映。它暗含了两层意思,即币种的唯一性和币值的不变性。
由于货币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其它的计量单位,如实物计量和时间计量,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也不便于汇总经济信息。因此,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收支等情况。
扩展资料
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具体地说: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假设
羊咩咩要攒钱
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上假设企业法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会计关注的中心是企业而不是业主、合伙人。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原因在于恰当地维护业主投入到企业的资本的需要。 2、持续经营假设。即假定每一个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因而它所拥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同样的过程中被偿还。若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需要放弃这一假设,在清算假设下形成破产或重组的会计程序。 3、会计分期假设。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对象的时间界限,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时期,以便提供会计信息,是正确计算收入、费用和损益的前提。 4、货币计量假设。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手段,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通过货币反映。它暗示含了两层意思,即币种的唯一性和币值的不变性。 5、权责发生制假设。将权责发生制放到假设的层次突出了权责发生制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地位。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为依据来判定、安排经济业务是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后的位置,它高于其他的会计确认原则。
子非鱼1102
会计假设这一名词,在1922年佩顿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最早是1961年美国的坎宁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进行的论述,他把会计基本假设看成是会计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前提或基本假设,是比会计原则上更为基础和理论性的概念,它不是人们的主观想象,而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是有客观依据的,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须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1]会计假设是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明确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会计原则的基础,也是进行会计实务的必要条件,所以又叫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基本前提。[2] 会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它们本身是会计人员在有限的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假设也需要不断的修正。在通货膨胀时代,对币值稳定的假设的否定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或现时成本会计;在信息时代,会计主体假设的外延被扩展。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于所有企业,对清算会计的运用渐增。当货币计量假设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人力资源会计应运而生。衍生金融工具显示人们为保持币值稳定而做出的努力。权责发生制假设为会计假设增添了新的内容。会计假设主体假设会计上假设企业法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会计关注的中心是企业而不是业主、合伙人。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原因在于恰当地维护业主投入到企业的资本的需要。会计假设会计主体假设一般指企业本身,随着集团公司总裁的出现,母公司和子公司各为独立法人,为了合并编制财务报表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会计主体假设发展为合并个体,再扩展又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政府的国民帐户核算体系。而当今信息时代造就的网上公司更突破了会计主体原有的空间范围,因为网上公司属于虚拟公司,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为其主要资产,会计主体假设由此扩展为企业主体和虚主体,并引出了虚主体如何建立会计程序,提供会计信息的新课题。网络环境互联网的运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司十分普及。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只是一种临时结盟体。它可以由整合、重组各独立公司中密切联系的业务而形成,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网络经济的出现动摇了会计假设的合理性,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认为会计主体是多重的权益主体,包括:债权人权益(银行、商品及劳务供应商)、职工权益、政府权益、投资人权益;对会计假设进行创新,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等。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但“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难以涵盖非赢利组织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这样的会计主体概念并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含;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同样也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多会计主体问题并不是在IT环境下才产生的,也不是IT环境下独有的会计问题。在IT时代尚未到来之前;多会计主体问题就已经存在了。会计主体的含义决定了会计主体在空间上的极度伸缩性,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法人实体,也可以是若干个或很多个法人实体。实际上,多个会计主体的集合仍是一个扩大了的会计主体。在IT环境下,虽有多会计主体的运用,但多会计主体实质上是众多会计子主体的集合,仍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企业其他的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界定了权益的范围,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虽然网络公司是虚拟公司,但严格来说,会计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会计主体应具备两个特性: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经济行为承担责任。虚拟公司围绕着自己的经营目标,对各个组成方进行统筹规划、任务分配和资源配置,并在期末进行收益分配和责任分担。它是一个整体,对外需对其行为承担责任,对内需进行经营规划。虚拟公司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独立支配的经济资源,需对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因此,它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两个特征,是一个“实实在在” 的会计主体。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