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軎膥賳过
财务会计流程优化初探论文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的运作环境以及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有利明显的改变,企业对于财会的规定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企业架势不断优化财会工作流程,以期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就会计信息化下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进行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在互联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不断深入企业当中,转变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管控思想,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信息化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企业经营者必须要充分掌握并利用各种信息,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分析与重组,引进各种先进设备来进行流程再造,保障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一、财会工作流程的定位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对财会工作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分析表明,该流程具有两大特点,首先是在面对客户方面,不仅有企业组织内部的客户,还拥有企业组织外部的客户;其次,财会工作流程远远超过了职能机构的界限。
企业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一般可以将财会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业务流程,也就是企业在进行某项经济活动而发生的各种业务内容;其次是财会工作流程,当企业获取业务流程之后,财会人员会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与处理,然后将会计数据直接传递到管理机构;最后是管理流程,这一流程主要是对会计信息或者数据进行一定的管控,从而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进行一定的规划,并在其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其管控。在整个过程中,不管是信息的采集、处理还是对信息的管控,都对其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财会流程存在的问题
(1)财会流程的.知识体系相对较为落后。过去,企业管理者设置知识体系都是根据劳动分工的思想进行的,在进行某项活动的过程中,企业相关人员都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以及设计的步骤实施,导致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缺乏时效性以及综合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财会流程不够精准,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运行与发展。过去,企业在经营某项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传统的知识体系来对企业中的极小部分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并不能够系统的对整个信息内容进行分析,这就无法真实反映出企业的运行情况,最终因信息失真而导致企业决策失误,造成较大的影响。
(3)财会流程不具有时效性。过去,财会人员并不能够及时地掌握企业的资金流,企业的财务以及所发生经济活动的业务并没有存在较大的联系。一般来说,企业所获取的会计信息并不具备时效性,都是在进行某项经济业务之后才获取的,此时会计人员对工作也就是需要对这些信息整理,然后拟成相应报告交给信息使用者。
三、财会工作流程的优化方法
(1)对于财会工作流程进行全面分析与诊断。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对之前的经济活动以及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与诊断,然后再对该项活动进行重组并开展,这样才能够明确其深度。然后在对当前执行的步骤进行分析,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最终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2)对财会工作流程进行再设计。当我们对财会工作流程进行分析与诊断之后,为了完善其流程,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在设计,保证其合理性。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照搬其他设计方法,而是需要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及思想观念引入其中,从而保证经济活动有效的开展,保证其时效性。
(3)对财会工作流程重组后实施。当财会工作流程设计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将其应用在实际经济活动当中,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该流程来获取更好的成绩。但是如果没有落实合理,那么就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四、以信息化为前提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1.从宏观层面入手
企业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过程中,应当首先对企业现有的财务会计流程进行科学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诊断,明确企业采取会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推进企业财务会计流程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应当积极优化设计财务会计流程,结合企业当前财务会计流程的分析和诊断报告,积极改进企业现有采取会计流程,确保其能够与企业实际工作需求保持高度一致,进而切实提高企业的采取会计流程的实用性。2.从微观层面入手
具体来讲,基于信息化基础上开展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工作中,企业应当在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开展数据标准的建设工作,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会计流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那么企业在对财务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整合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衡量信息化的实际要求,进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企业财务会计流程的实用性。那么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当结合会计软件的数据接口标准进行系统化研究,进而对财务账簿、各种财务凭证以及报表数据结构进行科学化设置,在数据标准建设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切实优化企业财务会计流程。
与此同时,企业应当积极建立简洁的会计核算流程,并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在参照财务会计一体化的IT模型的基础上,促进会计核算流程的建立,建立高效性的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实现多元化财务业务的有机统一,最大程度上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效率,避免原始数据的重复计算,从而切实提高企业财务会计流程运行的可靠性。那么企业财务部门数据采集工作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能够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直接对已经审核通过的单据进行数据采集,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工作流程,并提高了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在对数据进行科学采集后,能够直接进行数据加工,系统自动将这些加工过的信息转化为记账凭证,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可以进行财务报表的自动化生成。由此可知,基于会计信息化基础上的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对于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效率,推进企业现代化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事件驱动程序的建立,能够确保财务会计流程在合理把握企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化并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过程程序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在第一时间为企业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促进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具体来看,事件驱动程序就是指某一特定事件与特定代码相对应,在事件执行过程中,仅仅通过特定代码的输入,便能够推进特定事件的执行,从而真正实现了企业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促进企业的综合发展。
企业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过程中,应当积极建立动态化的会计平台IT模型,对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有效应用,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实现企业财务和企业业务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精准性和可靠性,进而从整体上推进企业的稳定高效运行。
除此之外,企业应当实施高效的控制策略,对会计控制相关准则进行规范,并纳入到企业财务会计数据库中,切实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的实际效用,从而及时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并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真正做到实时控制,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维护企业经济活动的稳定开展,从而真正实现企业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
浪费粮食的满福
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产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内各企业、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种类多达数百种。虽然这些软件都遵循财政部的相关会计制度,但由于采用不同的数据库平台和数据库结构,不同会计核算软件之间以及会计核算与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产生障碍,导致审计机关等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快速、全面获取会计数据。为解决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准确获取会计核算数据这个难题,审计署早在1999年就开展了研究探索;2002年会同财政部一起着手组织编写《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并于2004年9月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发布《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 19581-2004)国家标准;2007年底启动与新的会计制度相配套的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目前,《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1部分:企业》(GB/T 24589.1-2010)、《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2部分:行政事业单位》(GB/T 24589.2-2010)、《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3部分:总预算会计》(GB/T 24589.3-2011)和《财经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4部分:商业银行》(GB/T 24589.4-2011)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再也再也不吃了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已经进入第35个年头,成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如何实现会计信息及时、准确、高效的在各个使用者之间传递,实现会计数据一次输入重复使用,即如何实现会计数据的标准化成为了会计信息化在新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自2005年第四届会计信息化年会起,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就成为了会计信息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财政部在2009年4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更加明确了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重要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几年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索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思路和方向。 1 现有研究的情况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期刊查询系统,按照主题“会计信息化标准”来搜索相关文献,其查询结果不免有些尴尬。结果显示,近10年来有关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相关文章共计8篇,其中《会计研究》1篇,《财会月刊》1篇,《会计之友》2篇,《财务与会计》1篇,其他3篇。数量可谓是凤毛麟角,笔者将仅有的8篇文章分为三类: 1.1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工作研究 在8篇文献中,有关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工作研究文献有3篇,其中,史振生(2006)站在组织领导角度,指出了我国在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了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加强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议。孙凡(2010)从会计信息化人员和会计信息资源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的内在要求,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工作需关注的基本内容和可行策略。张剑璞(2010)指出了我国企业整体信息化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利用标准化体系来弥补会计信息化的不足,并建议从宏观和微观等方面来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 1.2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胡仁显,孙士英,褚彦淑(2008)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入手,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分为了会计信息表达形式标准(元数据)、中间过渡和终极输出标准(XBRL)、会计信息数据交换标准(数据接口)、会计信息安全控制标准四个部分。杨周南、刘梅玲(2011)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入手,从会计信息系统的生命更迭、会计信息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运动、会计信息化综合支持与控制、会计信息化评价等角度,构建了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概念框架和框架结构模型,设计的概念框架包括前导层、规范层、结果层和解析层;框架结构模型包括框架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该文献是遣今为止较全面的阐述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文章之一,不仅介绍了构建的理论层次基础,还构建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概念框架和具体框架图。 1.3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相关要素研究 邱杰,邱俊(2012)从通过对中国目前两大会计信息化数据标准GB/T24589与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会计信息化数据标准建设的建议。虽然具体的会计数据标准有助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结构的完整,但针对该数据标准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之间的关系该作者并没有做出充分的解释。庄明来(2012)主要探讨了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路线图,设计了以账务处理子系统部分功能技术为例的评分标准,并评价了会计数据结构等标准化建设。该文章也应属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范畴。 2 现有研究观点评价 对于第一类研究成果,研究者主要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对于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既然要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工作,就首先要明确工作的内容,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而该类研究均未涉及。 对于第二类研究成果,研究者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架构,这对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研究成果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讨论层次,缺乏对其框架合理性、科学性的论证,没有提出针对其所构建的会计信息标准化体系如何实施的问题。 对于第三类研究成果,研究的范畴该应属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一部分,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子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构建和实施整个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但是,现有研究缺乏对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说明,各子系统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什么样的关系,应该如何维护这样的关系,尚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 制约相关研究发展的因素分析 从对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来看,我们不得不反思,自2005年第四届会计信息化年会提出加强关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已逾8年时间,为何相关研究成功却凤毛麟角、不够深入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以XBRL通用分类标准为核心的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刚刚起步。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以XBRL通用分类标准为基础和核心的,是随着XBRL分类标准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故对XBRL分类标准的研究便成为了制约会计信息化标准发展的瓶颈。众所周知,2010年10月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才在我国正式发布,它们的发布无疑为构建科学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但是XBRL应用和推广的范围有限,时间也较短,故以XBRL为核心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第二,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机构成立不久。在2011年之前,仅仅是少数学者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缺乏政府部门的推动和支持。直到2011年12月23日,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才正式成立。该组织才成立不到2年,所以在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工作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诸多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仍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第三,会计信息化标准研究人员相对缺乏。会计信息化标准研究所需要的人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库、编程语言等计算机知识,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知识有效运用到会计领域,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要站在推动行业和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考虑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所以,该领域对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我国对培养该类人才的机构较少,相关人才的紧缺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 拓宽该研究领域深度和广度的设想 正是基于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考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加强和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 4.1 充分调研,摸清以XBRL分类标准为核心的相关领域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以XBRL分类标准为核心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以XBRL分类标准为出发点,在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领导下,组织专项调研项目,了解会计信息上、下游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标准的需求,分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所涉及的范畴和领域,提出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架构。 4.2 借鉴和学习其他标准化体系模板 电子产品在标准化领域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实现了在制度、技术和应用平台等方面的标准化,构筑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那么,我们可以借鉴已有成熟的标准化体系模板,结合会计行业特点,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实现在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和应用平台层面的标准化,实现数据一次输入,重复使用的功效,降低会计信息使用成本,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效率。 4.3 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离不开信息化人才这一主体的参与,要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就要注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首先,转变培养会计人才的教育观念,在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务管理和审计业务等财务专业知识,还更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其次,建立会计信息化产学研平台,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所以,要想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工作,既要为研究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也要树立正确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教育观念。 总而言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既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也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既需要统筹规划,也需要分步实施。相信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其在提高资源共享度,降低成本,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方便数据的采集与交换等方面的优势会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