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2

我爱欧文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环境会计对审计的影响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millemcc

已采纳

一、环境会计是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期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中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会计作为动态社会秩序的形成要因”(黑泽清,1991年),当然不可袖手旁观。欧洲共同体(EC)在1990年12月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环境审计法案,从此,环境会计开始逐渐受到会计学界的重视。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希望依靠数据来建立更好的环境管理基础。正如日本学者小川正树所说,环境会计的“数据对于减少污染而言,比20年的管制规定更有效”。因此,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核算监督和报告评价。发展生态经济,应当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这是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和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确立“绿色经营”的新理念,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绿色经营系统是环境会计发展的微观背景,而环境会计则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及其经营者的“受托责任”既包括经济的受托责任,也应包括社会的和环境的受托责任。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环境受托责任的认定和考评,需要借助于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发展生态经济,传统的GDP统计核算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修正,而“绿色GDP”(传统的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为部分的虚数)的计算和核算,又需要以微观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为基础。二、环境会计的概念及研究现状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 Accounting),又称为绿色会计,是指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以有关的环境、会计法规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与属性,正确核算评估企业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环境信息的现代会计学分支,使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应用科学。世界范围内,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其后,西方各国会计理论界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着手研究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1990年Rob Grany的报告《会计工作的绿化》,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环境会计研究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中心议题。1992年,“世界管理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由此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会计研究高潮。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90年代,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进而延伸至环境会计理论体系。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与环境》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从而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体系,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三、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环境会计制度的构想目前发达国家的会计学界在环境会计研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并在会计实务中广泛实践,联合国也于1999年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相比之下,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较为滞后,实务方面更是进展缓慢。环境会计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已成为必然。当前我国环境会计制度应从几个方面研究和建立:(一) 从观念上看,树立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目前,企业的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生态环境无害化的绿色文明理念,建立企业清洁生产的生态环境战略发展观念。其次是国家环保职能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会计核算的宣传力度,借我国“绿色GDP”试点工作,建立适合我国的经济核算框架,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和发展。(二) 从理论研究方面看,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我国发展生态经济,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理论和方法体系。1.关于环境会计假设。与财务会计假设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增设可持续发展假设、多重计量假设等,构成环境会计的特殊假设。关于环境会计的主体,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环境会计既涉及微观(企业)又涉及宏观(政府);二是认为就是企业;三是认为政府作为环境会计的主体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2.关于环境会计目标。从环境会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环境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目标,即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生态经济。在生产中要自觉地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并积极治理污染,降低环境负荷,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在生产中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少投入多产出,谋求发展生态经济。第二层次是具体目标,即充分披露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满足决策的需要。如披露环境资源的存量和流量及资源资产的分布和变化;了解环境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了解环境投资总额、投资管理情况;了解环境费用支出总额及其具体用途等。3.关于环境会计对象要素。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在环境会计要素上,目前研究提出几种观点:一是“三要素论”,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二是“四要素论”,包括环境支出、环境收益、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三是“六要素论”,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三) 从实务方面看, 建立完整的环境 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环境信息要在环境报告中充分披露,增强披露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环境报告披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其中,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环境会计报告可以是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突出重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的模式有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等),会计报表(包括环境成本与收益表、环境业绩表和环境效益表等)和报告内容(有关环境方针、环境业绩、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预测等等)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二是独立报告模式,报告内容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污染排放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信息,环境审计报告等。(四) 从制度方面看,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依据会计准则,环境会计的核算、监督、披露和报告也要以环境会计准则为准绳。在进行绿色企业“三R”典型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这是实施我国环境会计的关键。建立中国环境会计制度就是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资源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象,从而使自然资本和社会效益,在企业的活动中通过会计核算,清楚明了地反映出来,便于评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社会环境代价,从而有效引导和管理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

环境会计对审计的影响

189 评论(14)

冷扇画屏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尤其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许多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环境审计的试点,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领域还基本处在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审计署组织的赴美外资环境项目管理与审计培训班,进行了21天的考察学习,从美国环境审计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应尽快制定环境审计指南、完善环境审计依据 美国实施审计的依据是联邦政府审计总署的黄皮书即《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为审计工作制定了详实的细则,譬如审计计划、审计报告等都有要求,美国无论那个层面进行审计都要严格遵照执行的。 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审计风险较大。如对环保资金的界限欠缺具体规定,影响环保资产、负债、成本的核算;有些环保的效果和成本难于计量,目前按照推算产生的数据很难作为审计依据;有些环保事项为非货币计量,其成果或损失在会计信息中披露存在缺陷。 为此,一是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研究和制定一套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为环境审计建立基础,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三是要严格环境标准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际环境标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标准,另一方面,要合理制定环境标准实施计划,充分运用环境监测手段,监督检查环境标准的执行。 二、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在美国,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业务中已经达到近80%,环境审计也不例外。绩效审计主要涉及到项目和管理活动,审计目标是项目及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展全面的环境效益审计,涉及的领域较少。近几年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审计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方面,而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履行国际公约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内容,基本上处于空白。环境审计限于事后审计的消极防范,与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提供决策依据的目标相差甚远。 为此,我国应借鉴美国环境审计在绩效方面积累的经验,围绕人大、政府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活动的绩效审计,为完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三、 重视审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美国环境审计人员是向全社会招聘,涉及多个学科和专业,有的是来自多个行业的技术人员。不仅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而且还考虑到未来审计发展方向的要求来选配审计人才。每位审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具有开展对绩效审计的能力。 而我国还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环境审计需要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目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我国环境审计的现实,必须加强现有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门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同时要及时总结环境审计的经验,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环境审计打好理论基础。 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美国全社会环保意识较强,而目前我国有些地方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环境取得一时一地的繁荣和发展;有些部门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侵占、挪用有限的环保资金;部分环保项目更是管理混乱,损失、浪费严重,还由于环保工程质量差等原因,环保项目未能取得预期的环境治理效果。通过环境审计能够有效地揭露环保资金、项目、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上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增强环保意识,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同时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环境程度的审计,促使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出发,树立良好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而促进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望采纳。

82 评论(12)

毓毓baby

南审的吧,,,,

13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