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瑶瑶姚
杨时(1053——1135),熙宁进士,字中立,号龟山先生,世居南剑州将乐县北龟山。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 杨时的历史地位 两宋时期先后诞生于闽北南剑州(后称延平府,即今南平市)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大理学家,是中国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是由洛学逐步向闽学过渡最终建成闽学思想体系的中间环节和渊源所在,史称“延平四贤”。其中的“道南第一人”杨时,传承二程理学,开闽学之先河,清康熙帝赐予“程氏正宗”。此后,“四贤”继起,福建不仅本地的学术文化日趋繁荣,而且一度成了全国文化的重心及程朱理学的大本营和根据地。杨时的理学为中国哲学史建立了一块丰碑。 杨时的道德人品 第一、尊师敬道,谦恭好学,把存亡绝续,传先圣之正道作为自己毕生目标。杨时自幼聪颖好学,八岁就会写文章,被人称为神童。他从小知书识礼,孝敬父母。其父杨埴,为人质直信厚,治家勤俭有节,淡于荣利而乐于义。杨时幼时以将乐人杨希旦为师。15岁到邵武求学,成绩优异。稍长,潜心研究经史,北宋时,延平教育兴盛,且最早在全国办起州学,南剑学风对他影响很大。杨时常在延平建溪/闽江相汇处的玉屏山藏春峡与文化名人吴仪、吴熙、黄裳为友在一起读书、论学。1081年,杨时二十九岁,被授为徐州司法。这时河南程明道(程颢)和程伊川(程颐)创立新学派洛学体系。杨时便放弃当官之念,和闽北人游定夫(游酢)绕道颍昌,拜程颢为师。那时求学的人很多,而杨时学业突出,成为程颢最得意的门生。后来,杨时离开颍昌时,程颢出门相送,感慨地对人学说:“吾道南矣” !也就是说:“我的理学要南渡罗!”还有“立雪程门”典故,杨时后来和游酢等四人被称为“程门高弟”。政和四年至宣和六年(1114-1124)杨时曾在江苏东林书院讲学,宣传洛学。晚年告老还乡,逾八十高龄,仍讲学著述不倦。杨时弟子多至千人,人才济济,培养造就了如罗从彦、张九成、胡宏等不少著名的学者。 第二、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侵略和卖国投降,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杨时生当北宋衰亡,南宋初建的年代,他为维护国家统一,十分关心民族危亡,勇于弹劾权奸, 一再向朝廷上疏建议“修政事,明军法,攘夷狄,排和议”,坚决支持主战派李纲的抗金主张。当“六贼”之一的童贯贪生怕死,弃军而逃时,他义正词严,坚决要求诛杀他“以正典型”;当朝廷怯弱,欲割三镇二十州之地与敌议和时,他“极言其不可”,怒斥此议是“欲助寇而自攻也”(《杨龟山先生集》卷一)。 第三、廉明清正,刚直不阿,重节俭,惜民力,反对奢靡,同情民间疾苦。 杨时一生为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十分称颂尧舜 “茅茨士阶”、夏禹“克俭于家”的美德;极端痛恨蔡京等六贼为迎合皇帝赵佶荒淫生活需要而强令东南各地搜罗奉献奇花异石、珍宝财物的祸国殃民做法。他在行迩英殿说书时,曾上表批评朝廷说:“免夫之役,素被海内,西城聚歙,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申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宋史·杨史传》)他还建言皇上,让他编一本《宣和会计录》,分析一下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做到量入而出,防止滥用浪费。在中年时,虽任下级官吏,却忧国忧民。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期间,“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 宋史·杨史传》)。 第四、提倡生活俭朴,勤俭节约。杨时虽然当过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国子祭酒、工部侍郎等朝官,爵位不算低,但他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生活要求不高,据当时与他同朝为官的人说:“视公一饭,虽蔬食脆甘若皆可于口,未尝有所嗜也;每加一衣,虽狐貉锦袍若皆于体,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敝庐优屋若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宋吕聪《问书册》见《将乐文史资料》第三辑),他逝世后,“身后肖然,家徒壁立”(朱震《故龙图阁直学士左朝请大夫致仕杨公行实》。 杨时的道德人品被高度赞誉,宋高宗赠文:“言正而行端,德闳而学粹。网罗百家,驰骋千古。辨邪说以正人心,推圣学以明大义。而陈疏义,足以扶国本于当时;注释经义,足以开来学于后世”;李纲赞之:“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驾长虹于寥廊,听鸿风于高岗。”文天祥誉其:“维我先生,天立作傅;七岁能诗,八岁能赋;文明聚奎,鼻祖为祖;毁弃三经,和议排阻;邹鲁鸿传,道南有补”。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清圣祖玄烨帝应福建督学沈涵的请求,亲笔御书“程氏正宗”匾额,给延平玉地村杨龟山祠(同时御书"奥学清节"赐延平罗从彦祠堂,御书"静中气象"赐延平李侗祠堂)。1984年,南平市博物馆将此真迹送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确认为传世真迹。现延平水南街道玉地村有杨时纪念馆。 杨时的理学思想。杨时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宋明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主张民本和谐思想。发展二程“理”的学说,认为“理”是宇宙万称之源,人性即理 。又吸收张载“气”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皆为一气。他对二程的“理一分殊”作了进一步阐述。创立了“致知必先格物”的 “理一分殊”学说,使北宋理学更加系统化。 杨时理学思想的特色是“中庸”。中庸的核心是爱人,即施“仁政”。主要包括民贵、宽政、法治和愿治相结合等。民贵就是把人民重为社稷之根本,他指出:“夫民者邦之本也,一失其心则本摇也”、“人君所当法者尧舜而己”、“盖天下之是非庙堂之心可以独运,合天下之智事则事无不济矣”(卷四);民为邦者,者必须爱民,宽政是爱民的主要内容,“宽者得众”(卷十二),杨时主张:爱人节用、取用适时、安抚农民、使民有家产,目的是为了休养生息,使民安居乐业;杨时还是中国历史上提出法治与愿治相结合较早的人。他提出一套立法、执法、变法的主张。“愿治”就是要辨忠邪,举贤才,“当以礼义廉耻之俗为急”。“中庸待人”(卷十四)是愿治的核心。 “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始见于杨时和程颐关于《西铭》主旨的讨论。在杨时看来,“理一分殊”的关系就是仁和义的关系,理一为仁,分殊为义,仁是本体,义则是本体之用。这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理一而分殊”。据此,人人都应当有共同的仁爱之心,又应当爱有差等。杨时通过这一阐释,从人生哲学方面论证了儒家道德准则的神圣性。他对此说的创造性发挥,为以后理学的发展开创了道路。从历史的角度看,杨时的哲学思想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最根本的利益和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深火热的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杨时对后世有利的影响。一是表现在重视兴学校,明教化,培养人才,有利发展文化和教育;二是表现在提倡正人心,励风俗,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利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三是表现在宣扬立纪纲,重名节,弘扬民族精神,有利后世铸造许多爱国家、爱民族、忠诚正直、见义勇为的仁人志士。四是表现在主张民贵宽政,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廉政肃贪,有利调整人与人关系,维护安定,构建和谐社会。回答者:连城青津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6-14 23:17
日月草112
1、朱姓辈分表: 朱姓明代皇族字辈 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家族: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子晋王朱棡家族: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子燕王朱棣家族:“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该支皇族在明亡后改姓邹。 子周王朱橚家族: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 子楚王朱桢家族: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子齐王朱榑家族: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子鲁王朱檀家族: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兼达,康庄遇本宁 子蜀王朱椿家族: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子代王朱桂家族: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子肃王朱楧家族: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子辽王朱植家族: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而龙舆 子庆王朱(木+旃)家族: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昆 子岷王朱楩家族:徽音膺彦誉,定干个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朱鎔基即是岷王后裔。 子谷王朱橞家族: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怪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朱松家族: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子沈王朱模家族: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皙暐 ,圭璧澈澄昂 子唐王朱柽家族: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子伊王朱劮(木+彝)家族: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子蓼王朱楠家族:天运开中远,危国挺起元,思文光仕泽,福寿永廷年。该支皇族在明亡后改姓廖。(改姓的此支皇族把“泽”字改为“敬”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分支)朱氏字辈: 学景洪继广,成宪庆繁祥。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光裕堂朱氏字辈: 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 2、朱姓家谱:家谱的编修是部分家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谱一般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称为做谱。编修家谱时,整个家族设立总局,总管家谱编修的人叫谱东,掌管财务的会计称银东,以下各支族设立分局,分局也设有谱东和银东。各房还要派人担任分录、汇抄、校对。分局负责填写各户人丁口数目,出生、婚配情况,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总局将分局的材料进行汇编,请人执笔编纂,刻板印刷。领谱时,全族要摆宴庆贺,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会派人来祝贺。家谱每户一册,必须妥善保管。为了保证家谱的准确无误,每隔若干年还要进行验谱,验谱由族长主持,对每户族谱的收藏情况进行调查,凡把族谱损坏的,都要受到重罚。
蜜糖Rose
朱文正〔明〕苏州、无锡地区木版刻工。曾刻陶靖节集。《文物一九五九年第三期》朱文正朱元璋的亲侄子。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也不懂得怎样为人,但是却是一名军事天才,战功卓越。由于背叛朱元璋,被囚禁,最后在监狱中死去。至正二十三年,被朱元璋派去镇守洪都。他一到洪都就流连于烟花之所,整日饮酒作乐,还谱了曲,让仕女们日夜排演,而军事布防等重要工作则交给下属去操办,自己并不打理。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受到这一消息的朱文正收起了他那套饮酒取乐的行头,对陈友谅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朱文正在大敌当前之下,显示了自己的能力,洪都是一个坚固的城池,但有一个缺点——门太多,共有抚州、宫步、土步、桥步、章江、新城、琉璃、澹台八个门,此外还有水道门。多门是大城市繁华的象征,但当这座城市面对六十万大军的时候,这种繁华就变成了噩梦。由于人多,攻城的军队大可以同时攻打各门,防守方却会顾此失彼。 但朱文正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城里可用的兵用来防守实在是捉襟见肘,但他却能调配得井井有条。他应该感到幸运,在城中驻守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他根据这些将领的特点作出了调配。最重要的抚州门由邓愈防守赵德胜防守宫步、土步、桥步三门(这个比较累,任务最重)薛显(猛人)守章江、新城两门牛海龙、赵国旺守琉璃、澹台两门朱文正可能是学会计出身的,他在安排好防守兵力后,居然还能剩下两千人(怎么挤出的),用来随时支援各门。至元二十三年(1363)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的大军到达了洪都。朱文正和他的将领们看到了最恐怖的景象,几十万人将城池围得水泻不同,江面上停满了巨大的战船,士兵的铠甲和兵器闪耀出的光芒比阳光更刺眼,飘扬的旌旗几十里连成一片,如同一件大大的斗篷笼罩着洪都。黑云压城城欲摧朱文正在都督府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军事会议,他一反以往那玩世不恭的态度,庄严肃穆的站立着,这让以往背后议论他无武将之容的将领们非常吃惊,他那肃杀的表情和严厉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他们都低着头听他训话。“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在背后议论我,没有关系,我也并不喜欢你们,但此时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已在城下,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并不阻拦,但若不走,唯有同我一途,战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他看着眼前的这些将领们,突然心中涌起了一股巨大的悲凉感,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人可以活下来呢,还能看见他们吗,自己呢他用可能是一生中最温和的口吻结束了这次训话“诸位珍重,望来日以富贵相见。”将领们听到了这句话,都抬起头来,他们惊奇的发现,朱文正的眼中竟似含着泪水。什么都不用说了,对于这些在刀口上度日的人来说,他们很明白目前的形势,他们不喜欢朱文正,不喜欢他的放荡不羁,但他们明白,现在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他们分别向自己驻守的城门走去,对于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来说,那里就是生命的终点。所谓战友,就是同生共死的伙伴四月二十四日,陈友谅发动了进攻,洪都战役开始。意志的较量陈友谅的军队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正是邓愈守护的抚州门,此门四面开阔,十分适合进攻,陈友谅决定,就从这里进城!拂晓时分,汉军向抚州门进攻,战况十分激烈,城内的士兵不断的把准备好的大石头、大木头向城楼下的士兵砸去,陈友谅的士兵使用的是竹盾,对于从天而降的大家伙显然没有什么抵抗力,死伤惨重。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天,汉军的尸体在抚州门前堆成了山,却没有能够前进一步。陈友谅这才感觉到,问题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他严令士兵,如果不能拿下抚州门,军法从事!二十七日,对抚州门最猛烈的进攻开始了陈友谅的士兵们在后退必斩的威逼下,向抚州门发动了冲击,由于城楼上的箭弩和木石太猛,攻城木无法使用,士兵像发疯一样,用手中兵器猛砍城墙,居然把城墙冲出一个十余丈的大口子(豆腐渣工程),大凡到了这个时候,城门的指挥官会下令后撤,进行巷战,但名将邓愈用他自己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城墙是怎样炼成的。邓愈的杀手锏邓愈得知城墙被突破后,并未惊慌,他早有预料,准备了后着当陈友谅的士兵们越过城墙破口准备进入城中时,发现城里的士兵用一种奇怪的东西对准了他们。枪?是的,邓愈的后着就是火铳,元末的火枪经过宋代和元代的改造,已经非常先进,可以大规模投入使用,但由于这种东西操作麻烦,很多人(如陈友谅)不愿意装备,虽然他们也偶尔使用,但真正将火枪作为一个单独兵种使用的只有朱元璋,后来的明军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火枪营。这种火枪给陈友谅的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一时不敢进攻,邓愈不愧为名将,他知道汉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没有呆板的去修理城墙,而是迅速的用树木修建了临时城墙——木栏。这种随机应变的细节最能反应将领的水平果然,不久后,汉军重来,与邓愈军争夺木栏,守军用弓箭和火枪还击,但由于敌军太多,渐渐不支,此时,闲着没事干的琉璃、澹台两门守卫牛海龙、赵国旺带领士兵前来助战,朱文正此时正确分析了战场形势,带领主力亲自赶来增援,守军士气大振,与汉军死战,朱文正考虑到城墙如果不修好,迟早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便命令一边作战,一边修城墙。陈友谅也认识到抚州门的城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机会,他亲自督战,务求必克。陈友谅和朱文正就在不远的地方对望,当他看到守军的勇猛,才感觉到自己可能错误的估计了朱文正的能力。这场惨烈的战役,从早上打倒晚上,双方似乎都没有回去休息的愿望,为鼓舞士气,双方将领都亲自上阵,洪都总管李继先、跑来帮忙的牛海龙、赵国旺全部战死,一直打到第二天早上,朱文正的施工队修好了城墙,汉军见攻城无望,终于退去。此战是开战以来最为艰苦的一战,双方以命相博,最后的胜利属于朱文正,但他的损失也极为惨重,自己也负了伤。此战的惨烈也让陈友谅心有余悸,在之后的几天内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是分兵占领了吉安,作为后盾。城内的士兵在经历了残酷的战斗考验后,逐渐成长和适应了战争,事实证明,陈友谅此时的松懈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不久之后,他将面对更为顽强的防守。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小规模进攻后,陈友谅重新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五月初七,陈友谅在实地勘查城防后,决定攻打新城门。这不是一个好的抉择,因为守卫新城门的是薛显。薛显此人,用今天的话说,应该算是个亡命之徒。一向以彪悍无理闻名,在洪都城内也是一霸,无人敢惹,陈友谅很快就会吃亏了。五月初八,陈友谅命令大军攻击新城门,新一轮的攻击开始然而当陈友谅的士兵们穿着铠甲,拿着竹盾小心翼翼的向城门接近时,却意外的发现城上的箭石并不猛烈,不禁大喜,陈友谅随即决定,使用吕公车!吕公车是一种巨型攻城车,但由于拆卸复杂,不易活动,所以在激烈的战斗中很少使用,此时不用,更待何时?城内的薛显等待的就是这个时刻此时,他打开了城门,汉军士兵们顿时激动起来,他们死活进不去的城门居然打开了。出来的是薛显和他率领的骑兵。正在准备攻城机器的士兵没有想到,城内的人如此大胆,居然还敢冲出来,大乱,薛显带着骑兵耀武扬威般的冲杀了一阵后,退了回去。之后,汉军再也没敢猛烈进攻新城门。真可谓我是流氓我怕谁啊。从五月打到六月,陈友谅一直在望城兴叹,难道洪都是攻不下的?他决定攻击水路。六月十四日,他出其不意的从洪都的水关进攻,然而等待他的是早已守候在那里的长矛队。汉军士兵刚接近水关,守军就用特制的长矛穿过铁栅攻击他们,刺死刺伤不计其数,汉军拼死用手抓住刺出的长矛,才算暂时稳定住了局势,此时里面的守军的长矛刺击停顿了下来,汉军大喜,以为守军已经逃跑,谁知过了一会,里面又开始用长矛向外刺,汉军习以为常,仍旧用手去抓,谁知一抓便惨叫起来,细看才发现,守军将长矛和铁钩在火上烤红后,再用来刺击汉军。原来刚才是去加热了陈友谅狼狈不堪,他用尽一切方法攻城,但洪都近在眼前,就是进不去。无计可施之下,他又去攻击赵德胜守卫的土步门,此战倒不是没有收获,守城大将赵德胜被汉军的冷箭射死,但立刻有人接替了他的指挥位置,仍然牢牢的控制着城门。陈友谅陷入绝望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啊!什么时候才能进去!其实,城内的朱文正也有着同样的痛苦什么时候能出去啊!围城,真正的围城朱文正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睡好觉了,他在陈友谅大军到来前做好了部署,八个门来回转,督促将领做好准备工作,作战之时,他总是穿着盔甲睡觉,一有危险,他要立刻起身,带领自己手下那点少得可怜的兵力去增援,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但他确实坚持下来了,他用他顽强的意志抵抗了六十万大军的进攻,把他们阻拦在城下,完全无法动弹。然而,在打了这么长的时间里,朱文正并没有像朱元璋求援。他似乎把陈友谅当成了到洪都露营的游客。洪都战役打了一个多月,朱文正以豆腐渣工程的城墙和有限的士兵与陈友谅的无敌舰队反复较量,靠着他的军事天才一直支撑了下来,他似乎认为自己还有力量去对抗陈友谅,更大的消耗对方的实力,为决战做好准备。但他也小看了陈友谅,一个能够统管六十万大军的指挥者,怎么会被小小的洪都难住。洪都,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六月,陈友谅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朱文正敏锐的军事嗅觉告诉了他自己,洪都的抵抗已经接近了极限。再也不能拖延了,他派了张子明一个人去找朱元璋。至正二十三年六月,朱元璋的救援部队到了。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他论功行赏,由于朱文正是他的侄子,立功最大。所以他先问朱文正有什么要求,要封什么官。朱文正颇有些大将风度,对朱元璋说,咱俩是亲戚啊,你先封别人吧,我对这些没什么兴趣。朱元璋听了大喜过望,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子真是个人才,识大体,顾大局。于是就把好的位置封给了别人,仍旧让朱文正来守江西。他哪里知道,朱文正是跟他客气客气的,就如同拍卖行里的叫价,他是等着朱元璋提高价钱,挽留他一下,说出如你一定不能推辞这类的话,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价,直接敲了榔头。成交!朱文正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守洪都是我功劳最大,论功行赏却没有我,他怎么想也想不通,整日借酒浇愁,还公然出外强抢民女,卖官赚钱。但这仍然不能让他达到心理平衡,每当他看到那些手下在应天这些富庶的地方耀武扬威,而自己只能守着江西,都会从心底里对朱元璋表示不满。当这种不满到达顶点,他就必然走向极端。天下谁还可以和朱元璋抗衡?只有张士诚了。就在他紧锣密鼓的准备时,朱元璋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丢下了手中的工作,亲自来到洪都。他要清理门户。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客观的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并就藩桂林。这个战功卓著,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最后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性格,这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懂得怎么为人,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