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derheyijun
1、分配机修车间费用1200chu'yu480=2.5万元。
借:制造费用—第一车间 300*2.5=750万元。
制造费用—第二车间 120*2.5=300万元。
管理费用 40*2.5=100万元。
销售费用 20*2.5=50万元。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1200万。
2、分配供电车间费用2400/16=150元。
借:制造费用—第一车间 9*150=1350元。
制造费用—第二车间 4*150=600元。管理费用 2*150=300元。
销售费用 1*150=150元。
贷: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2400元。
扩展资料:
从生产费用发生开始,到算出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止的整个成本计算的步骤。成本核算程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生产费用支出的审核。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支出,应根据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该企业的有关制度、规定进行严格审核,以便对不符合制度和规定的费用,以及各种浪费,损失等加以制止或追究经济责任。
2.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企业的生产类型不同,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也就有所不同,应根据企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和对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并根据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
3.进行要素费用的分配。对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进行汇总,编制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按其用途分配计入有关的生产成本明细账。
对能确认某一成本计算对象耗用的直接计入费用,如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应直接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其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
对于不能确认某一费用,则应按其发生的地噗或用途进行归集分配,分别记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综合费用账户。
4.进行综合费用的分配。对记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账户的综合费用,月终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并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以及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
5.进行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划分。通过要素费用和综合费用的分配,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分配,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均已归集在“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有关的产品本明细账中。
在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即为完工产品总成本;在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就需将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按一定的划分方法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划分,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本核算
明天再说0865
直接分配法是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一 种。对辅助生产费用不进行交互分配而直接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受益对象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再根据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单位的耗用量便可编出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据以编制会计分录并登记有关帐户。
特点:
采用直接分配法,由于各辅助生产费用只是进行对外分配,只分配一次,计算简便。当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差异较大时,分配结果往往与实际不符。
适用条件:
这种分配方法只适用于在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不多、不进行费用的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产品生产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主要适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不进行成本核算的小型企业和辅助生产车间核算有困难的企业。
扩展资料:
直接分配法计算:
1、辅助生产的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费用总额/辅助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总量(互相之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不计算在内)
2、各受益车间、产品或部门应分配的费用=辅助生产的单位成本*耗用量
举例:青山公司设有供电和机修两个辅助生产车间,2005年5月“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归集的费用总额分别为33600元和34020元。本月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数量如下表。
1、费用分配率 = 某辅助车间费用总额÷ 该车间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某辅助车间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 该车间提供的劳务总量- 该车间给其他辅助车间提供的劳务量
如: 供电车间费用分配率= 33600 ÷(112000 -12000) = 0.336(元/度) 机修车间费用分配率= 34020 ÷(10800 -800) = 3.402(元/小时)
2、某受益对象应分配某辅助车间的费用 = 该受益对象接受该车间的劳务量×该车间费用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通过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来进行的,见下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直接分配法
白色棉袜
你是不是考初级呢?我也是今天看到第八章,晕乎着把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与归集看完了,实在晕呀。我也纳闷你说的题上说的是不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为什么还是借制造费用。
小禾小影
(1)直接分配法:某辅助生产费用的直接分配率=该辅助生产部门归集的费用/该辅助生产部门对外提供的劳务数量供电车间费用分配率=12000/(50000-10000)=0.3基本生产车间应承担的电费=28000*0.3=8400管理部门应承担的电费=12000*0.3=3600供水车间费用分配率=1840/(8000-2000)=0.307基本生产车间应承担的水费=5000*0.31=1535管理部门应承担的水费=1000*0.307=305(约三位小数,有误差)会计分录:借: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8400 管理费用 360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12000 借: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1535 管理费用 305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1840 (2)交互分配法第一步:交互分配供电车间单位成本=12000/50000=0.24供水车间单位成本=1840/8000=0.23交互分配:供电车间应负担的水费=2000*0.23=460供水车间应负担的电费=10000*0.24=2400第二步:对外分配交互分配后的费用:供电车间的费用=12000+460-2400=10060供水车间的费用=1840+2400-460=3780所以,交互分配后的单位成本: 供电车间单位成本=10060/(50000-10000)=0.2515供水车间单位成本=3780/(8000-2000)=0.63基本生产车间应承担的电费=28000*0.2515=7042管理部门应承担的电费=12000*0.2515=3018基本生产车间应承担的水费=5000*0.63=3150管理部门应承担的水费=1000*0.63=630会计分录:借: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46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240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24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460借: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10192(合计) 管理费用 3648(合计)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1006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3780(3)计划成本法辅助生产车间分配给某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费用=该受益单位耗用辅助生产车间产品或劳务数量×计划单位成本按计划成本计算各受益对象的费用:供电车间按计划成本应负担的水费=2000*0.5=1000供水车间按计划成本应负担的电费=10000*0.3=3000基本生产车间按计划成本应负担的电费=28000*0.3=8400基本生产车间按计划成本应负担的水费=5000*0.5=2500管理部门按计划成本应负担的电费=12000*0.3=3600管理部门按计划成本应负担的水费=1000*0.5=500按计划成本计算的电费合计=3000+8400+3600=15000按计划成本计算的水费合计=1000+2500+500=4000供电车间的成本差异=12000+1000-15000=-2000(节约差)供水车间的成本差异=1840+3000-4000=840(超支差)会计分录: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10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3000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10900(合计) 管理费用 410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150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4000差异调整:供电车间:分配率=-2000/(50000-10000)=-0.05基本生产车间应负担的电费=-0.05*28000=-1400管理部门应负担的电费=-0.05*12000=-600供水车间:分配率=840/(8000-2000)=0.14 基本生产车间应负担的电费=0.14*5000=700管理部门应负担的电费=1000*0.14=140会计分录:借: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700(-1400+700) 管理费用 - 460(-600+14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20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 840
淘气别闹
第一种,平均分摊法。把一定时间内发生的费用平均摊到每个产品的成本中,它使费用的发生比较稳定、平均。平均费用分摊法是抵消利润、减轻纳税的最佳选择。
只需生产经营者不是短期经营而是长期从事某—一种经营活动,那么将一段时期内(如1年)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最大限度的平均。
就可以将这段时期获得的利润进行最大限度的平均,这样就不会出现某个阶段利润额及纳税额过高的现象。
第二种,实际费用摊销法。根据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摊销,多则多摊,少则少摊,没有就不摊,任其自然,这样就达不到避税的目的。
第三种,不规则摊销法。根据经营者需要进行费用摊销,可能将一笔费用集中摊入某一产品成本中,也可能在另一批产品中一分钱费用也不摊。这种方法最为灵活。
企业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当企业的经营不太稳定,造成利润每月差别很大时,该方法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利润高时多摊,利润低时少摊,从而有效地避税。
扩展资料:
企业在进行费用分摊时应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如何实现最小利润支付;
二是在费用摊入成本时如何使其实现最大摊入。
企业费用开支包括劳务费用开支、管理费用开支、福利费用开支、各项杂费开支等。其中,劳务和管理费用开支最为普通,也是企业费用开支中两项最主要的内容。
劳务费用开支和管理费用开支有多种标准,但最小最低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它是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来决定的。
拿劳务费用开支来说,任何一个企业生产经营中都有一个劳务使用最佳状态点。在这个最佳点上,劳动力和各种人员配备使企业利益最大而劳务费用最省。
因此,寻找发现这一最佳结合状态点是使用费用均摊法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费用分摊法
海晴whisper
没见题,不好说。但直接分配法是将辅助生产成本向非辅助生产车间的受益单位分配,所以,借方科目肯定不是“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而应为核算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的账户。1.如果书上说,不计入“制造费用”账户,一定是不计入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账户。那么,可以推知该企业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是通过“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产品”账户核算的。所以分录为: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产品(制造费用)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车间2.如果你所看的书上并没有这样的提法,那么,基本生产车间所应承担的辅助生产费用则直接计入该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账户。分录为: 借: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车间——**车间
哟西小得瑟
直接分配法的概念就是对辅助生产费用不进行交互分配而直接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受益对象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再根据辅助生产车间以外各单位的耗用量便可编出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它的特点主要是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各种分配方法中,直接分配法最为简便,但其误差也最大,故只适用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不多的企业。
这种分配方法主要适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不进行成本核算的小型企业和辅助生产车间核算有困难的企业。
扩展资料:
直接分配法可达转矩集是指控制量在满足约束的条件下,由控制量产生的所有转矩的集合。对于m维空间中的控制量,由控制约束条件可确定受限控制集。给定控制效率矩阵,由线性映射即可确定 n 维空间中的可达转矩集合。
在三维转矩分配的基础上对零空间坐标K进行数学规划,使控制量最小和阻力最小两种目标达到最优。仿真结果表明,研究方法在保持了直接分配法原有优点的同时,可以实现控制量最小和阻力最小的控制分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直接分配法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