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3

niftynifty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免抵税额会计分录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崔若若11

已采纳

①免抵退中不能免抵额=出口完税价(人民币)*(17%-退税率)关键理解就是(17%-退税率)这部分,这部分差额不能扣除是因为在会计上做了进入“主营业务成本”的处理: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应交税金——应交增殖税(进转出)由于在成本中可以抵扣,所以在税金里面就不能在重复抵扣了所以“免抵退中不能免抵额”就要在当期计算“免抵退”时候在“抵税”环节中从当期进项税中减出来。②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它的计算公式是: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这两个公式分别看都比较难理解,但是将两个公式合并后就成为: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这样,“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就表现得比较明晰起来,也就是从认定的出口销售额中,剔除掉免税购进的原材料价款后的剩余部分对应的征退税差额。为什么这样计算?原因有以下三个:第一、免税购进材料本身不包含进项税,所以不应该计算免征和抵扣税额,因此要予以剔除;第二、因为出口货物实际消耗的材料物资对应的进项税额无法准确确定,因此计算免抵退税额时采用人为设定其进项税额是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这个比例就是定公式中的退税率;第三,基于第二条同样的理由,因为无法直接计算应退税额,所以变通的办法,先来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并以此作为间接计算免抵退的一个中间数据

免抵税额会计分录

100 评论(9)

王玉娜大王

一、公司出口退税率和应税率之间有差额,这部分在出口退税时不给您退,需要将它调出来交增值税。(体现在增值税申报表)法律规定因此转出的进入外销货物成本。就有了这个分录。(体现在会计工作中)。

二、免抵退中不能免抵额=出口完税价(人民币)*(17%-退税率)

关键理解就是(17%-退税率)这部分,这部分差额不能扣除是因为在会计上做了进入“主营业务成本”的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殖税(进转出)

由于在成本中可以抵扣,所以在税金里面就不能在重复抵扣了,所以“免抵退中不能免抵额”就要在当期计算“免抵退”时候在“抵税”环节中从当期进项税中减出来。

三、我国对出口货物实行出口免税政策,也就是税率为0。但实务中并不是真正的0税率,而是低税率。比如税率为17%,可实务中并不是按17%计算退税额,还有一个退税率13%(比如),那另外4%就是应该要交纳的增值税,税法上称之为“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扩展资料:

条件

(1)必须是增值税、消费税征收范围内的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包括除直接向农业生产者收购的免税农产品以外的所有增值税应税货物,以及烟、酒、化妆品等11类列举征收消费税的消费品。

之所以必须具备这一条件,是因为出口货物退(免)税只能对已经征收过增值税、消费税的货物退还或免征其已纳税额和应纳税额。未征收增值税、消费税的货物(包括国家规定免税的货物)不能退税,以充分体现"未征不退"的原则。

(2)必须是报关离境出口的货物。所谓出口,即输出关口,它包括自营出口和委托代理出口两种形式。区别货物是否报关离境出口,是确定货物是否属于退(免)税范围的主要标准之一。

凡在国内销售、不报关离境的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不论出口企业是以外汇还是以人民币结算,也不论出口企业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视为出口货物予以退税。

对在境内销售收取外汇的货物,如宾馆、饭店等收取外汇的货物等等,因其不符合离境出口条件,均不能给予退(免)税。

(3)必须是在财务上作出口销售处理的货物。出口货物只有在财务上作出口销售处理后,才能办理退(免)税。

也就是说,出口退(免)税的规定只适用于贸易性的出口货物,而对非贸易性的出口货物,如捐赠的礼品、在国内个人购买并自带出境的货物(另有规定者除外)、样品、展品、邮寄品等等,因其一般在财务上不作销售处理,故按照现行规定不能退(免)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口退税

288 评论(9)

WongQueenie

可以结转,免抵退税中,"当期免抵退税额"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当期应退税额"则要根据取"当期期末留底税额"(也就是计算出来的应纳税额的绝对值)和"当期免抵退税额"中较小者.如果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也就是"当期期末留底税额"金额较大,那么当期期末留底税额-当期应退税额=当期留抵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的税额如果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底税额,也就是,"当期免抵退税额"金额较大,那么,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是倒挤出来的数,并无任何实际意义,只是用来调整.当期应退税额才是应该退给企业的。免抵额和免抵退税额的不同:1、"免抵额"不同于"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就是按照免抵退政策计算的应退税额,可以理解为按企业出口额*退税率计算的名义退税额.因为企业实际留抵金额的大小决定了企业最终能退多少税,也就是说后面还有一个实际退税额.2、"免抵税额"的会计科目是"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顾名思义就是出口应退税额抵顶了内销应纳税额的部分,这部分是不退税的.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假如这部分退税,那么内销那部分就要交税.这样此部分不退,内销相应的部分也不交,就两相抵了.3、由此可见,当期免抵税额是指当期名义免抵退税额减去当期实际应退税额之后的余额,其反映的是"免抵退税"企业当期从内销应纳增值税税额中抵减掉的那部分出口免抵退税额.够买金税盘未抵减的金额月末结转:一、购买时税控系统时的会计处理。即先按含税金额,费用正常计入费用或相关的资产科目由于该文明确了按价税合计直接抵减应纳增值税额,且其进项税不得再进行抵扣,则纳税人(不用区分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或管理费用)贷:银行存款(或现金)二、技术维护费的会计处理支付时,仍应按原来的会计处理进行核算。借:管理费用贷:银行存款(或现金)三、月底的会计处理由于是直接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含简易征收办法的应纳税额),故该部分抵减的税额视同于已经缴纳的税额,则会计分录为:借:应增税金--未交增值税或者借:应交税费-增值税-减免税款贷:营业外收入

238 评论(9)

勿忘归途

期末存在留抵进项税额,不需特予编制会计分录进行处理。

262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