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猪猪追月亮
初级会计的:今天成绩出来了,经济法76,实务87,开心。这半年没白辛苦。三位老师讲的很好,实务政哥讲解的很透彻,按顺序听就好了。经济法内容太多男老师陈杰讲的慢点听着有重点感,还教怎么联想记数字,关键是解题技巧对做题很有帮助,最后半个月冲刺班听女老师面面具到过一遍。课后习题大部分做了,押题也做了一遍并不太好,最后一周书本再过,考前还很担心,考完出来就很安心了。直接去这[ωei 号 895-2828 ]买中华和东奥2个网校的视频资料,比官网便宜很多.也有配套的书本教材和题库,很厚内容也全面.视频和题库都很整齐,考不过还可以续期......中国古代计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组织形式的进步,开始提出对长度、容量、重量和时间等计量的需要。这些计量活动常以人体的某一部分、其他的天然物或植物果实作为计量标准进行计量活动,如伸掌为尺、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周礼》、《礼记》中都记载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度量衡混乱。战国时,各国都有了自己的度量衡制度,单位量值严重混乱。秦国的重量单位是铢、两、斤、钧、石。魏国则用镒、斤。齐国有家量和公量之分。秦同一升合现在的200毫升,赵同一升合175毫升,韩国一升合169毫升,楚困一升合225毫升。战国后期,随着各国经济交往频繁,度量衡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如齐国将原有的容量单位升、豆、区、釜、钟,改作升、斗,与秦国单位值相近。秦统一全国后,立即发布统一度量衡制度诏书,沿用了商朝所制定的度量衡量值。即一尺等于今23厘米,一升等于今200毫升,一斤等于今250克。这一量值从商鞅到东汉末年沿用了五百年。三国时期,基本上沿用东汉的度量衡制度,但量值有所增长。两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制度再度混乱,单位量值急剧增长,出现了“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局面。北朝一尺约合今31厘米,一升约合今400毫升,一斤约合今500克;而南朝一尺约合今25.5厘米,一升约合今200毫升,一斤约合今250克。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再次统一度量衡。但单位量值有所增长,一尺约合今29.5厘米,一升约合今600毫升,一斤约合今750克。量、衡单位比北朝时期又有所增大,尺度单位比秦汉时期的增长了28%,量、衡单位则增长了约2倍。唐宋时期,度量衡基本上沿用隋制,制度严明,单位量值相对稳定。但度量衡分大小二制。小尺一尺二寸为一大尺(合今429.6厘米)。三小斗为一大斗。i小两为一大两(合今40克)。官民日常用大制,调钟律、测晷影、合汤药及冠冕之制用小制。唐代对衡制单位有所改进,即把“铢、累、黍”非十进制单位,改为“钱、分、厘”十进制单位。宋代改进了容量单位,将原十斗为一斛,改为五斗为一斛,十斗为一石,同时度量衡量值也有增长,宋初官尺每尺合今近31厘米,到宋末已达到32.9厘米。元代度量衡承袭唐制。单位量值比宋代又有增大,一斤约合今625克。明代度量衡承袭前制。尺度分为多种,营造尺,一尺合今32厘米;量地尺,一尺合今32.7厘米;裁衣尺,一尺合今34厘米。容量一斗合今1022毫升。衡量一斤约合今593克。清朝度量衡基本上承袭明制,单位量值略有增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以营造尺的长度和库平两的重量为准。单位量值每尺合今32厘米,每升合今1035毫升,每斤合今597克。同时,清政府还规定:尺度以尺为主单位,容量以升为主单位,衡重以两为主单位。从秦到清两千多年间,度量衡制度及其量值不断演变。尺度由每尺合今23厘米增大到32厘米;容量由每升200毫升增大到1000多毫升,增长了4倍多;衡重由每斤250克增大到600克左右,增长了1倍以上。秦至民国,长度和容量皆为十进位制,唯衡重不全是十进位制。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