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5

多儿的妈咪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初级会计秒杀计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齐吃大乳

已采纳

您好,判断题每小题答对得1分,答错在不得分的基础上扣0.5分。不答题不得分也不扣分,所以在判断题作答上一定要谨慎。判断题最低得分是0分,不会出现负分。初级职称的考试虽然是机考,但是不会在当场出成绩,成绩公布时间在6月上旬左右,查询网站为“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祝您轻松过关!

初级会计秒杀计

333 评论(9)

蔷薇紫馨524

注意:判断题答错会倒扣0.5分,考试3.5小时 中间不休息

270 评论(8)

lincolnsuper

初级会计考试是我必须迈过的门槛

桂盈盈,今年27岁,大专学历,作为一名会计,从业已有四年半。然而,工作经验的增长,并没有给她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因为她还未取得一个与职业相关的资格证书。

她告诉小编:“越工作就越知道证书的重要性、自身的局限性。以前遇见什么问题都是得过且过,直到工作遇见了瓶颈,升职加薪也遥遥无期,才意识到初级会计职称这种门槛级别的考试,是必须要考下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书课结合是我取得高分的制胜法宝

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东奥作为她备考初级的“好伴侣”:“我选了全套的《轻松过关一》,搭配零基础轻松过关网课B班,后来又购买了《轻松过关四》来巩固练习。轻一自然不必说,它是准备初级考试的学员必买书目,没有之一。选择这一款网课是因为有不同的名师课程可供选择,还有分阶段的课程,从预习、导学、基础、串讲到冲刺、模考都非常全面、贴心,像是为我量身定制一样。”

(桂盈盈备考时购买的书课搭配,今年同款“轻一豪华书课包”一折钜惠)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有一定基础的桂盈盈,加上轻一和网课的帮助,学习过程中十分顺利,有如神助。

● ● ●

“首先,轻一对考点的重要程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标星,一眼看过去就清晰明了,避免了没有目的地盲目复习,节省了时间精力;其次,它将相关联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排版,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会比较分散,轻一则不会;最后,轻一有历年真题、配套章节练习,连书后都附带三套模拟题,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桂盈盈使用轻松过关一学习。 图/桂盈盈)

同时,认真听网课也尤为重要,桂盈盈习惯先听课再看书。“因为先看书的话,有很难的知识点,即使你琢磨半天也不一定能弄明白。如果还一直看下去,容易走近死胡同,导致自信心受挫。轻一加网课是个很科学的搭配,它们是互相照应的。书上你看不懂的内容,一到了课堂上老师简单几句话,可能就茅塞顿开了。等听完课,回来梳理一遍轻一上的知识点,学会总结和反思,再刷一遍轻一附带的习题,这样就可以建立比较稳固的基础了。”

关于时间的规划,因为桂盈盈在备考的同时需要上班,所以她采用的是弹性学习:利用工作间隙、下班后的时间和周末、节假日进行学习。她认为备考初级,关键不在于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学习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的时间里能够集中精力高效率地学习,比高强度学习的效果要好。”

● ● ●

> > > > 关于如何学习

桂盈盈采用的是“两轮学习法”。“我先学初级会计实务,后学经济法,经济法有很多记忆的东西,留在后面记忆忘得没那么快。初级会计实务偏理解的内容较多,要尽早学习,并且会计实务有一定基础的话,对经济法的学习也有帮助。

我进行了两轮学习,总共用了四个月:第一轮是从5月到7月上旬,学习新知识,踏踏实实的跟着黄老师跟王老师的基础班,习题班,第二轮是从7月上旬到考前,复习、查漏补缺,我做的事情还是跟着两位老师的串讲班跟模考班,最重要的是及时将老师讲过的对照着轻一梳理反思,不能只听课。”

(桂盈盈听课后及时对应轻一,梳理出来的笔记,有厚厚一本。 图/桂盈盈)

> > > > 关于如何选择习题

桂盈盈认为,考前一套轻四,再做几年历年真题足矣。她提醒大家不要盲目刷题。刷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点,因此不必反复刷已经会做的题目,更不要网上找一些不知名网站的题来刷,一定要刷靠谱的题,比如真题跟轻四就是靠谱的题。

同时,她也提醒大家,刚开始学习时,有些知识点怎么学都不会,感觉内心非常崩溃,这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外出游玩,放松一下心情,调整好心态之后继续学习。切忌不要因为一个知识点不会就反复琢磨,耽误在同一个地方太久。因为第一轮的时候,不可能将所有知识点都了然于胸,所以不要停下进度,继续学习后面的章节。等到把后面的学完了再回头看轻一,许多之前掌握不了的知识就迎刃而解了。“知识是串联的,所以说,在学习过程中,把轻一和课程结合起来学习,是我拿到高分的制胜法宝。”她总结道。

“心细胆大”是考场上临危不乱的秘诀

关于在考场上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桂盈盈也有话说:“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心细胆大。借用黄洁洵老师的一句话,考场上把手放在电脑屏幕上,一个字、一个字地看题,一定要细心!我后来检查的时候发现好几题选错了,绝对不是个人水平的问题,而是题意没看清。”她表示,有时候题目做多了会形成定性思维,扫一眼就自认为的答题,这是考试中的大忌。在初级考试里,没有很多难点。要想高分通过,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细心也是重中之重。

其次,勇敢答题也很重要。“今年有政策变动,多选的答题规则调整为少选也得相应分值,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好谨慎的度,当时有几道题,我心里没有百分百确定的选项,但也勇敢地选上了,结果我两门科目的多选题全都答对了。在考试中,太过谨慎反而会失分,不定项题目也同理,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认真读题答题,刚开始答题的时候会有点紧张,这都是正常的,不要太过关注、放大心中的慌张感,逐渐进入状态后心态就会平稳下来。”

有了稳扎稳打的学习,再加上考场上的临危不乱,桂盈盈对总分199的成绩并不感诧异,不过她还是开心地说道:“一方面感觉自己的努力有了相应的回报,一方面是自己在财会行业内也算有了竞争的资格。初级对我来说,只是个起点,明年我的工作年限就达到报考中级的要求了。还是想跟着东奥,快点把中级也拿下。”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桂盈盈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她自身的基础,更是因为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不走弯路、轻松取得初级会计师证。想像她一样书课搭配、取得高分的小伙伴快去了解一下“轻一豪华书课包”!

(本文为东奥会计在线原创文章,仅供考生学习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352 评论(11)

路人乙1987

一、初级会计职称不定项选择题积分规则

《初级会计实务》不定项选择题在初级职称考试中分值占比比较高,因此考生朋友要尤为重视。题量一共有3道大题,每道大题下设5小问,共计15个小题,经济法基础合计24分,初级会计实务合计30分。考核的初级会计知识点内容比较集中,答案里面既有单选也有多选。也就是说每道题目正确答案是一到四个,每个小题全部选对得2分,少选得相应的分值,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例如:如果正确答案是ABC,考生选择A得0.5分,选择B得0.5分,选择C得0.5分,选择AB、BC、AC均可以得1分,选择ABC就可以得2分,但是如果把D选上的话就非常遗憾的一分也得不了了。历年试题

二、初级会计解题得分技巧

从其得分规则不难看出,在做不定项选择题时,答题谨慎乃上上之策,切忌遵循“稳准”原则,只选择自己比较把稳的选项,对于举棋不定的选项宁可少得分也不要冒进选择,获得少选部分比例的分值,提高综合分数。

不定项选择题出题方式为一道大题中包含几道小题,考生阅读完材料后对小题进行选择,因文字内容较多,很容易忘记或者遗漏重要信息。因此大家在阅读材料时要看清题干描述,认真审题,避免因审题不清误入陷阱,影响4道小题目的作答。同时每个小题之间其实答案会存在相互关联,例如经济法基础其中一个小问考查考生销售额如何确认,则紧接着下面一个小问就会问考生增值税销项税额如何计算,所以考生拿到考题切记立马就开始埋头计算,仔细观察题目特点和连贯性,如果有拿不准的,不妨采用试答案的方法,将选项倒推出来。题目的连贯性同时也能帮助考生检查题目的准确性,例如初级会计实务中不定项考查计算比较侧重的考点在于第七章管理会计的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例如从题干中能够算出分配总额为1000元,选项中势必会问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为多少,考生选题完毕,不妨将上述两项金额相加看是否合计数为1000,如若是不等,则为选择错误。

297 评论(11)

米米狗狗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为客观试题,必须按规定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规定位置填涂,否则,答案无效。

“不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下每小题若干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或多项备选答案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全部选对得满分,少选得相应分值,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其中“判断题”每小题判断正确的得1分,答题错误的扣0.5分,不答题的不得分也不扣分。

扩展资料

《初级会计实务》科目: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

《经济法基础》科目: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科目所占分值比例

1、判断题每小题答对得1分,答错在不得分的基础上扣0.5分。不答题不得分也不扣分,所以在判断题作答上一定要谨慎。判断题最低得分是0分,不会出现负分。

2、初级职称的考试不会在当场出成绩,成绩公布时间在6月上旬左右,查询网站为“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初级会计职称考试

245 评论(8)

岚岛全屋定制

《初级会计实务》

1.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2)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2.材料成本差异

(1)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2)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3.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商品的核算

(1)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2)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4.固定资产折旧历年试题

(1)年限平均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不考虑残值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折旧率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

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考虑预计净残值)。

(4)年数总和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率

5.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6.某一时段履约义务收入和成本的计算

(1)本期确认的收入=交易价格总额×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2)本期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成本

7.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8.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3)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9.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2)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或(总成本-完工产品成本)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4)定额比例法:

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月末在产品定额)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定额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定额

10.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分配率×该部门耗用的劳务量

(2)交互分配法:

对内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劳务总量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20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