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9

健康是福83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准则的历史演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北京大妞轩儿

已采纳

80年代 开始研究西方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1992年11月30日 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准则,199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1993年到1996年 起草了30余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和草案,但没有全部正式颁布实施。1998年5月 正式加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8年10月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 1997年5月至2000年 陆续发布13项具体会计准则。2001年初 发布8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5项准则是对以前准则的修订。2002—2003年 发布3项新的会计准则和一项修订的会计准则。2003年 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了换届改组,加快了准则制定的脚步。2005年6月2日 发布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2005年6月22日 发布外币折算、分部报告和财务报表列报等3项具体准则草案征求意见稿。2005年7月19日 发布资产减值、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捐赠与补助和投资性房地产等7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2005年8月12日 发布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职工薪酬、企业年金、每股收益和所得税等6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2005年9月21日 发布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等4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2006年1月4日 发布股份支付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2006年2月15日 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据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80年代到1996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国外的学习、借鉴,以及国内关于制定我过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讨论阶段和尝试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内,发布了具体的13项会计准则,突出特点就是针对当时我国经济运行中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而制定的,主要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到2003年,这一阶段发布了8项准则,突出特点就是面对97年准则导致的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最主要的特征是放弃了公允价值计量,认为我国没有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第四阶段是从03年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开始到06年2月新准则的颁布。06年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起来,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06年准则正式实施以前,在我国的会计工作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企业会计制度》。这一时期是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共存阶段,但准则是处于附属地位的。准则和制度共存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造成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混乱,因而我国才加快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步伐。

会计准则的历史演变

228 评论(12)

掬黛小公主

1国际上的压力2中国经济的发展3有关部门学者调查 研究 起草 论证4国务院批准5全国执行

88 评论(12)

咕噜1313

中国自1987年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成立了七个研究组,其中一个就是“会计原则和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该组织曾先后于1989年起开始研究和探索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于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开了二次研讨会,分别讨论了会计准则和物价变动与外币业务会计两个专题。 1989年1月,这个研究组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必要性、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内容、会计原则与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思路等问题,会后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会计原则说明和研究报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并更名为“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研究组以合适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成果,并向财政部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建议。

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也于1988年10月建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课题组在1989年3月提出了《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和《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需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讨论稿)》。

1991年11月26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的通知》,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在1992年7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讨论后,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长令形式正式发布了建国以来中国第l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并决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以后,财政部即着手草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为保证准则质量,分别成立了国外、国内两个咨询专家组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分四辑印发各地征求意见。到2001年先后修订、颁发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些具体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规范了中国会计实务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处理会计具体业务标准的规范。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财务报告准则三大类,一般业务准则是规范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要求,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职工薪酬、所得税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是对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会计问题做出的处理规范;如生物资产、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合并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我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现予印发,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22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