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1

米米狗狗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内蒙古瀚海会计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uodong930

已采纳

是的。具体见高原概况内蒙古高原 (Inner Mongolian Plateau)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高原。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从飞机上俯视高原就像烟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称之为“瀚海”。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沙漠,是中国天然牧场和沙漠分布地区之一。内蒙古高原气候十分干燥,沙漠分布面积要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37.8%。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等。黄河流经内蒙古高原中部的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紧缩,成为峡谷;有的地方河谷宽展,泥沙堆积成肥沃的冲积平原,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称,这是劳动人民在这里修建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的结果。内蒙古高原又称北部高原。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全部、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广大地区,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马鬃山,南界祁连山麓和长城,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国。东西长约二千多公里,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内蒙古高原上既没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没有云贵高原上的峡谷,其地势起伏微缓,是一个可千里驰骋的高平原,主要由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等构成,阴山横亘中部,山南有河套平原、呼和浩特盆地等断陷平原和盆地。在阴山以北,地表坦荡开阔,低缓山岭之间,分布有宽浅的洼地或盆地,当地称为“塔拉”。这样的地貌,为内蒙古辽阔草原的形成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内蒙古高原是一个向北渐降的碟形高原。边缘地带最高。这种地形对高原上的干旱化有利。冬天高原寒冷,形成蒙古高压,自然无雨;夏季高原转热,成为低压区,吸引南风吹上,阻于边缘山地,截留大部分水汽,使高原成为雨影区。除边缘山地有冰川融水形成夏洪冬干的河川(如弱水、伊敏河等)外,就是边境的黄河。河川对高原的切割不显著,给风力吹飏提供了条件,这里一般风速每秒可达9米,飞沙走石不仅在岩石地面挖出沟槽和谷地,也可在特定地域堆成沙丘及沙山。所以,在草地被破坏的山足和高原中部,往往形成基岩出露的砾石“戈壁”;在流沙积聚的西部又可形成大片的“沙漠”。因此,戈壁和沙漠是内蒙古高原的显著地貌特色。内蒙古高原是近代地质历史时期里,地壳不断地抬升形成的。在上升的过程中,一方面整个地块发生和缓的拗曲,形成平缓的丘陵和宽浅的盆地;另一方面东部和南部微微翘起,翘得最高的地方便形成为山地。嵌镶在高原东部边缘的大兴安岭和中部的阴山山脉就是这样形成的。高原面上有宽浅的大盆地,如呼伦贝尔盆地、二连盆地和居延盆地等,从盆地边缘到中心,几百公里的路程,高差仅二三百米,在地形类型上属堆积—剥蚀高平原。内蒙古高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高原西部气候干燥,大部分为沙漠和戈壁,植物比较稀疏,草场也较零散,有不少草滩分布在沙丘间的湖盆之中。由西向东,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增多,牧草也长得越来越好。气候比较湿润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牧草特别肥美,这里出产的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绵羊等良种牲畜驰名国内外。高原地貌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内蒙古瀚海会计

93 评论(13)

TATA木门韩林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 一说前145~前117),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 初为汉武帝侍中。 元朔六年 (前 123),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南之战,以骠姚校尉率800轻骑远离大军数百里寻歼匈奴,斩获2000余人,战绩卓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三月,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转战六日,深入千余里,斩获近9000人。 公元前121年春天,领数万骑兵出北地郡(治马领,今庆阳西北),迂回至祁连山(今南山)、鱳得(今张掖西北)一带,袭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两部,斩获3万余人(见河西之战),以功益封5400户。 自此恩宠有加,与大将军卫青地位相等。秋, 以果断行动促使浑邪王率4万人归汉。元狩四年(前119) 春,率5万骑为东路军,由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东北、河北蔚县一带)出塞2000余里,重创匈奴左部,斩获7万余人,封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一说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瀚海(今内蒙古高原东北呼伦湖与贝尔湖,一说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而还。此战与卫青西路作战合璧而称漠北大捷,是西汉王朝对匈奴作战的丰碑(见漠北之战)。与卫青同为大司马。属下校、尉以至吏卒亦多受封赏。一生以除边患为己任,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之壮言。前后六次出击匈奴,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作战勇猛,果敢深入。 岳飞(1103-1142),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李勇,男,汉族,1951年10月生,山东济宁人,197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5月参加工作,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会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4年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外国财政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至1989年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二秘、一秘,1989年至1990年任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处长,1990年至1992年任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技术助理、顾问,1992年至1996年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副司长、司长,1996年至1998年任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执行董事,1999年至2002年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2000年7月至2003年9月任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2003年9月至现在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皇后为卫子夫。他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七十岁驾崩。(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他的母亲在平阳公主家做女仆,因丈夫姓卫,她就被称为卫媪。平阳公主原号阳信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因嫁与平阳侯曹寿(汉初名臣曹参之曾孙)为妻,所以也称平阳公主。 卫媪生有一男三女,即儿子长君,长女君孺、次女少儿、三女子夫。丈夫死后,她仍在平阳侯家中帮佣,与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卫青在母亲的关怀下渡过了童年。后来,他的母亲感觉供养他非常艰苦,就把他送到了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但郑季的夫人根本看不起卫青这个私生子,让他到山上放羊,郑家的几个儿子也不把卫青看成手足兄弟,随意苛责。卫青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受尽了苦难,在他的性格形成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你现在穷困,将来定为贵人,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平阳公主看到卫青已长成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彪形大汉,非常喜欢,就让他做了自己的骑奴。每当公主出行,卫青即骑马相随。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与在郑家时的情景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卫青聪明好学,渐渐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懂得了一些上层阶级礼节。他怨恨郑家对他没有一点亲情,决定冒姓为卫,完全与郑家断绝关系。 公元前 139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这是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点。 (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补注1: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义》,所依据的是唐代张守节《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42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则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国维,梁启超等主此说。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隐》,依据晋代张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28岁古六月乙岁卯,石也”。也就是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升为太史令,年28岁,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应为司马迁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说。一般采用前说)补注:持“建元六年说”者,千方百计证明《博物志》是对的,而认为张守节《正义》的记载是错误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博物志》该条所录的是汉代记籍簿,它记载着司马迁的姓名、年龄、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禄等等。如此详细而真切,是录自汉代文书,其真实无疑。这是一种原始材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史书中的材料。其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今仆不幸早失二亲。”如按《正义》所言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时,司马迁应是36岁。按常理,36岁死去父母说不上“早失二亲”。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马迁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即26岁父死,说早失父母尚说得过去。其三,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于景帝中元五年,这一年应是55岁,他做郎中是在20岁左右邀游各地回来后的事,那么,他应该说待罪辇毂下30余年了。显然,司马迁不会连自己做过的事都记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说。 回答者:t - 门吏 二级 3-30 16:48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 一说前145~前117),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 回答者:苦咖啡乃我也 - 童生 一级 3-30 18:34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 一说前145~前117),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 初为汉武帝侍中。 元朔六年 (前 123),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南之战,以骠姚校尉率800轻骑远离大军数百里寻歼匈奴,斩获2000余人,战绩卓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三月,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转战六日,深入千余里,斩获近9000人。 公元前121年春天,领数万骑兵出北地郡(治马领,今庆阳西北),迂回至祁连山(今南山)、鱳得(今张掖西北)一带,袭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两部,斩获3万余人(见河西之战),以功益封5400户。 自此恩宠有加,与大将军卫青地位相等。秋, 以果断行动促使浑邪王率4万人归汉。元狩四年(前119) 春,率5万骑为东路军,由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东北、河北蔚县一带)出塞2000余里,重创匈奴左部,斩获7万余人,封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一说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瀚海(今内蒙古高原东北呼伦湖与贝尔湖,一说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而还。此战与卫青西路作战合璧而称漠北大捷,是西汉王朝对匈奴作战的丰碑(见漠北之战)。与卫青同为大司马。属下校、尉以至吏卒亦多受封赏。一生以除边患为己任,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之壮言。前后六次出击匈奴,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作战勇猛,果敢深入。 岳飞(1103-1142),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李勇,男,汉族,1951年10月生,山东济宁人,197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5月参加工作,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会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4年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外国财政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至1989年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二秘、一秘,1989年至1990年任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处长,1990年至1992年任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技术助理、顾问,1992年至1996年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副司长、司长,1996年至1998年任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执行董事,1999年至2002年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2000年7月至2003年9月任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2003年9月至现在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皇后为卫子夫。他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七十岁驾崩。(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他的母亲在平阳公主家做女仆,因丈夫姓卫,她就被称为卫媪。平阳公主原号阳信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因嫁与平阳侯曹寿(汉初名臣曹参之曾孙)为妻,所以也称平阳公主。 卫媪生有一男三女,即儿子长君,长女君孺、次女少儿、三女子夫。丈夫死后,她仍在平阳侯家中帮佣,与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卫青在母亲的关怀下渡过了童年。后来,他的母亲感觉供养他非常艰苦,就把他送到了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但郑季的夫人根本看不起卫青这个私生子,让他到山上放羊,郑家的几个儿子也不把卫青看成手足兄弟,随意苛责。卫青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受尽了苦难,在他的性格形成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你现在穷困,将来定为贵人,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平阳公主看到卫青已长成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彪形大汉,非常喜欢,就让他做了自己的骑奴。每当公主出行,卫青即骑马相随。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与在郑家时的情景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卫青聪明好学,渐渐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懂得了一些上层阶级礼节。他怨恨郑家对他没有一点亲情,决定冒姓为卫,完全与郑家断绝关系。 公元前 139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这是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点。 (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补注1: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义》,所依据的是唐代张守节《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42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则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国维,梁启超等主此说。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隐》,依据晋代张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28岁古六月乙岁卯,石也”。也就是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升为太史令,年28岁,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应为司马迁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说。一般采用前说)补注:持“建元六年说”者,千方百计证明《博物志》是对的,而认为张守节《正义》的记载是错误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博物志》该条所录的是汉代记籍簿,它记载着司马迁的姓名、年龄、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禄等等。如此详细而真切,是录自汉代文书,其真实无疑。这是一种原始材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史书中的材料。其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今仆不幸早失二亲。”如按《正义》所言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时,司马迁应是36岁。按常理,36岁死去父母说不上“早失二亲”。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马迁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即26岁父死,说早失父母尚说得过去。其三,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于景帝中元五年,这一年应是55岁,他做郎中是在20岁左右邀游各地回来后的事,那么,他应该说待罪辇毂下30余年了。显然,司马迁不会连自己做过的事都记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说。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 一说前145~前117),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

152 评论(13)

不懂爱为何物

内蒙古是高原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并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高原的边缘,环绕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对南北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得高原气候严寒,干旱少雨,高原东部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天然植被生长茂盛,草类种属多,草质好,为我国著名优良牧场。

325 评论(8)

pan369247787

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呼伦贝尔盟西部,锡林郭勒盟大部,乌兰察布盟和巴彦淖尔盟的北部。广义的内蒙古高原还包括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内蒙古高原 (Inner Mongolian Plateau)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高原。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从飞机上俯视高原就像烟波浩瀚的大海,古人称之为“瀚海”。高原上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沙漠,是中国天然牧场和沙漠分布地区之一。 内蒙古高原气候十分干燥,沙漠分布面积要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37.8%。较大的沙漠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等。黄河流经内蒙古高原中部的这一段,有的地方河谷紧缩,成为峡谷;有的地方河谷宽展,泥沙堆积成肥沃的冲积平原,这就是著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称,这是劳动人民在这里修建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的结果。 内蒙古高原又称北部高原。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全部、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广大地区,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马鬃山,南界祁连山麓和长城,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国。东西长约二千多公里,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内蒙古高原上既没有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没有云贵高原上的峡谷,其地势起伏微缓,是一个可千里驰骋的高平原,主要由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原、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等构成,阴山横亘中部,山南有河套平原、呼和浩特盆地等断陷平原和盆地。在阴山以北,地表坦荡开阔,低缓山岭之间,分布有宽浅的洼地或盆地,当地称为“塔拉”。这样的地貌,为内蒙古辽阔草原的形成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内蒙古高原是一个向北渐降的碟形高原。边缘地带最高。这种地形对高原上的干旱化有利。冬天高原寒冷,形成蒙古高压,自然无雨;夏季高原转热,成为低压区,吸引南风吹上,阻于边缘山地,截留大部分水汽,使高原成为雨影区。除边缘山地有冰川融水形成夏洪冬干的河川(如弱水、伊敏河等)外,就是边境的黄河。河川对高原的切割不显著,给风力吹飏提供了条件,这里一般风速每秒可达9米,飞沙走石不仅在岩石地面挖出沟槽和谷地,也可在特定地域堆成沙丘及沙山。所以,在草地被破坏的山足和高原中部,往往形成基岩出露的砾石“戈壁”;在流沙积聚的西部又可形成大片的“沙漠”。因此,戈壁和沙漠是内蒙古高原的显著地貌特色。内蒙古高原是近代地质历史时期里,地壳不断地抬升形成的。在上升的过程中,一方面整个地块发生和缓的拗曲,形成平缓的丘陵和宽浅的盆地;另一方面东部和南部微微翘起,翘得最高的地方便形成为山地。嵌镶在高原东部边缘的大兴安岭和中部的阴山山脉就是这样形成的。高原面上有宽浅的大盆地,如呼伦贝尔盆地、二连盆地和居延盆地等,从盆地边缘到中心,几百公里的路程,高差仅二三百米,在地形类型上属堆积—剥蚀高平原。内蒙古高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高原西部气候干燥,大部分为沙漠和戈壁,植物比较稀疏,草场也较零散,有不少草滩分布在沙丘间的湖盆之中。由西向东,随着降水量的逐渐增多,牧草也长得越来越好。气候比较湿润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牧草特别肥美,这里出产的三河马、三河牛和内蒙古绵羊等良种牲畜驰名国内外。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地质上古生代末期华力西运动使蒙古地槽褶皱隆起,燕山运动只发生广泛而和缓的挠曲和断裂。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燕山运动挠曲下陷地区,第三系湖相沉积层堆积甚厚,扩大了平地面范围。新生代以来,气候虽有冷温干湿的交替,但均属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高原面分割轻微,过去形成的剥蚀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较完整的高原。 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270 评论(14)

凯大大!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 一说前145~前117),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 初为汉武帝侍中。 元朔六年 (前 123),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南之战,以骠姚校尉率800轻骑远离大军数百里寻歼匈奴,斩获2000余人,战绩卓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三月,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转战六日,深入千余里,斩获近9000人。 公元前121年春天,领数万骑兵出北地郡(治马领,今庆阳西北),迂回至祁连山(今南山)、鱳得(今张掖西北)一带,袭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两部,斩获3万余人(见河西之战),以功益封5400户。 自此恩宠有加,与大将军卫青地位相等。秋, 以果断行动促使浑邪王率4万人归汉。元狩四年(前119) 春,率5万骑为东路军,由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东北、河北蔚县一带)出塞2000余里,重创匈奴左部,斩获7万余人,封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一说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临瀚海(今内蒙古高原东北呼伦湖与贝尔湖,一说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而还。此战与卫青西路作战合璧而称漠北大捷,是西汉王朝对匈奴作战的丰碑(见漠北之战)。与卫青同为大司马。属下校、尉以至吏卒亦多受封赏。一生以除边患为己任,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之壮言。前后六次出击匈奴,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作战勇猛,果敢深入。 岳飞(1103-1142),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李勇,男,汉族,1951年10月生,山东济宁人,197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5月参加工作,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会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4年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外国财政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至1989年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二秘、一秘,1989年至1990年任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处长,1990年至1992年任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技术助理、顾问,1992年至1996年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副司长、司长,1996年至1998年任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执行董事,1999年至2002年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2000年7月至2003年9月任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2003年9月至现在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皇后为卫子夫。他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七十岁驾崩。(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他统治下的西汉帝国比罗马帝国还要强盛。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他的母亲在平阳公主家做女仆,因丈夫姓卫,她就被称为卫媪。平阳公主原号阳信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因嫁与平阳侯曹寿(汉初名臣曹参之曾孙)为妻,所以也称平阳公主。 卫媪生有一男三女,即儿子长君,长女君孺、次女少儿、三女子夫。丈夫死后,她仍在平阳侯家中帮佣,与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卫青在母亲的关怀下渡过了童年。后来,他的母亲感觉供养他非常艰苦,就把他送到了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但郑季的夫人根本看不起卫青这个私生子,让他到山上放羊,郑家的几个儿子也不把卫青看成手足兄弟,随意苛责。卫青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受尽了苦难,在他的性格形成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你现在穷困,将来定为贵人,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平阳公主看到卫青已长成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彪形大汉,非常喜欢,就让他做了自己的骑奴。每当公主出行,卫青即骑马相随。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与在郑家时的情景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卫青聪明好学,渐渐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懂得了一些上层阶级礼节。他怨恨郑家对他没有一点亲情,决定冒姓为卫,完全与郑家断绝关系。 公元前 139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这是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点。 (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补注1: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义》,所依据的是唐代张守节《正义》注称:“太初元年,迁年42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则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国维,梁启超等主此说。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隐》,依据晋代张华《博物志》称“大夫司马迁,28岁古六月乙岁卯,石也”。也就是说,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升为太史令,年28岁,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应为司马迁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说。一般采用前说)补注:持“建元六年说”者,千方百计证明《博物志》是对的,而认为张守节《正义》的记载是错误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博物志》该条所录的是汉代记籍簿,它记载着司马迁的姓名、年龄、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禄等等。如此详细而真切,是录自汉代文书,其真实无疑。这是一种原始材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史书中的材料。其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今仆不幸早失二亲。”如按《正义》所言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时,司马迁应是36岁。按常理,36岁死去父母说不上“早失二亲”。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马迁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即26岁父死,说早失父母尚说得过去。其三,司马迁《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于景帝中元五年,这一年应是55岁,他做郎中是在20岁左右邀游各地回来后的事,那么,他应该说待罪辇毂下30余年了。显然,司马迁不会连自己做过的事都记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说。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 一说前145~前117),西汉著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

11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