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ffee0528
会计估计是指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出的判断。为了定期、及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需将企业持续不断的营业活动(经济业务)划分为各个阶段。例如你买了一个固定资产,如果没有确定的使用年限的话,你就要根据相关的法规和经验等,预估它的使用年限为n年。
天凄微凉
楼主.你好.例如:企业购买了一批原材料、而结算凭证暂时未到..到了月底、结算凭证仍未到达的情况下、就要做暂估入账了。分录: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到了下个月的月初、把上个月的暂估入账数冲回就可以了。
海天浪涛
会计估计变更,就是会计的数据本来就是估计的数据不是准确的数据,如果变更也不需要再追溯调整了。比如,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就算原来折旧额和现在的不同,折旧额有变化,也不需要对往年的数据更改。直接对以后的账做更改就可以了。 坏账准备的计提,按百分比法,去年是应收账款的5%,今年6%,同样属于估计变更。本来这些数就是估计算出来的,不需要往年的再追溯调了,以前的还用5%,只把以后的数据用6%就可以了。会计估计变更比较简单。可以说,一遇上“会计估计变更”,就想到以前的不用追溯调整,原来做的账不用改。以后的账按最新的变更就可以了。会计政策变更都是政策上的变更,而不是数据的估计方面的。所以会计政策变更需要追溯调整以前年度的账,所以会非常麻烦。就是这个意思。我用自己的理解给你讲述的。希望你可以明白。
百合妖妖1990
目前中国会计准则已经逐渐像IFRS靠拢。总体来说,差异不大。我记得有几个差异(其他不记得):1、固定资产价值重估模型,revaluation model, 会出现 revaluation surplus,且在计算折旧的时候不一定全部进入当期损益(P&L)而可能会进入其他综合收益(OCI);2、同一控制下的合并merge,国际无;3、商誉goodwill的计算方式,国际准则有两种full goodwill和partial goodwill,但是国内只能用partial goodwill。收入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准则,存货发出计价,列报准则等等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实质上趋同”,而且是持续性地保持这种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界定是为资本提供者提供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换句话来说,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为投资者做决策服务的。为了提高决策有用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加强调资产负债表观,存在比较大的弹性和判断空间,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更加普遍地使用公允价值。这些强调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资本市场在经济体中非常重要,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存在重要的信息不对称。这个假设在中国,事实上在除了英美之外的大多数国家都是存疑的。理解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为什么仍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差异,而且必须得存在差异了。具体而言,企业会计准则的弹性小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对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模式和重估价模式,中国只允许前者。此外,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中国企业实际做了一些特殊要求,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确认的减值如果出现转回则应当确认转回,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禁止转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没有专门讨论(目前正在讨论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问题,全部使用购买法,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此有专门的规定,要求用成本法。最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修订而中国会计准则正在修订中,例如收入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没有科目表,也没有规定报表格式,科目的名称可以自己起。例如要采用重估价模式,就必须增加一个科目,可以叫重估价盈余。这个科目在中国就是不存在的。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