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49

李哈尼尼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郑海霞杭州高级会计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快乐Angels

已采纳

2010年,篮球名将王治郅与NBA合约到期,按规定,他应该马上启程回国,归属于国家队。但是因为各方势力纠缠,王治郅没有按时归队,把回国日期一拖再拖。

媒体对此大肆报道, 有关王治郅的负面消息一时铺天盖地的传来。

这时候,国家 体育 局局长向他伸出了援手:局长亲自出面斩断谣言,和王治郅积极沟通,最终,在她的帮助下,王治郅顺利回归国家队。

这个人就是——陈招娣。

陈招娣是家里的大姐,应该从她出生时就是了。叫上这个名字,显然父母对于头胎是女孩并不满足,于是给她取名为“陈招娣”。

果然,招娣拥有了许多弟弟妹妹, 白天要上学,晚上要照顾弟妹,还要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

身边的同龄女孩子大多都是这样,上学、照顾家里,稚气未脱同时又爱笑爱闹。而陈招娣尤其喜欢跑步、打球这些 体育 活动,学校里每次办运动会都有她,获奖的奖状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墙, 她的文具大多都是获奖颁发的奖品。

这些都是她的过人之处,也正是这些优点,改变了她的一生。

1972年的某一天,杭州市业余体校来到招娣就读的中学,希望招一批女孩子,培养排球运动员。

这个年纪的学生们已经十七八岁,算是半大不小了,都陆续为自己寻求出路:有人去市里读了卫校、有人参军入伍当了文艺兵、有人早早出嫁过上了相夫教子的日子……招娣身边的同学都陆陆续续走得差不多了,她没有跟从父母的意见或者同龄人的脚步,去参军、读技校,或者嫁人, 冥冥之中,她好像在期待着什么一样。

现在,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进体校、训练、当运动员!招娣赶紧去报了名。选拔考核喊到她名字的那一刻,她紧张得腿都在发抖。教练发球时,她感觉到世界都安静了下来,耳朵边静静的,只有徐徐的风声。

她的眼里只有那颗排球,那颗雪白得耀眼的排球……

砰!

一个漂亮的还击!

这几乎是刻在DNA里的本能,如你所见,陈招娣有惊人的排球天赋,那个排球在她手里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灵动、鲜活。 凭着选拔赛上的出色表现,陈招娣顺利的进入了余杭市业余体校。

这个十七岁姑娘和排球的缘分,就这么结下了。在她往后41年的人生里,几乎每一项都和排球息息相关。

余杭市业余体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开始培养国家级运动员的老牌 体育 学校,是国家队成员的人才摇篮; 有不少的 体育 新星、夺冠黑马都诞生于此。

能进入这里学习,我是多么的幸运!陈招娣忍不住这么想。来学校报导的前几天,她刚去吃了小学同学王引娣的喜酒,她和自己一样十七岁,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匆匆嫁了人。嫁给一个不喜欢的人、一个不了解的人。

喜宴上,男人们喝酒划拳, 王引娣和她妈妈在屋里狠狠抹了一把眼泪 。引娣妈妈爱怜的望着稚气未消的女儿,满眼尽是不舍和无奈。她知道,她们家这种条件,女儿除了嫁人别无他法。

招娣和妈妈在一旁看见,忍不住有些鼻酸。招娣拿眼睛偷瞄妈妈,她知道,好几条街上的媒婆早就盯上了自己,三天两头就在妈妈身边旁敲侧击,打听她的婚事。

可是妈妈从来没在女儿面前提过这回事,在招娣拿到体校通知书时,她比女儿还要开心,见着邻里街坊就宣布一遍女儿要进体校当运动员的光辉事迹,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女儿的好事。

送她来报道这天,招娣忍不住问妈妈: “妈,隔壁村好多女孩子都嫁人了,咱们邻居亲戚里我这个年纪的大闺女还待在学校里的几乎没有……妈,送我来这里,您怕不怕我给您丢脸?”

招娣妈妈一听,立马变了脸色,严肃地说:

“什么丢脸不丢脸?别想那么多,妈妈不怕!进了学校,要好好训练;记住,跟着老师认真学,千万要给我们家争光!”

陈招娣红着眼眶看着眼前苍老的母亲,这个中年妇人奉献了一辈子、忍让了一辈子,连自己嫁给谁、大女儿取什么名字都不能做主的人,今天终于争了一把、强了一把——就是希望女儿有出息、好好打球! 陈招娣记住了母亲的话,转身迈进了训练场大门。

刚进体校时,陈招娣什么也不懂,她只是凭借自己的本能反应去打球,完全不知道合理运用规则,和队友打配合、用巧劲儿。这里的女孩子有好几十个,她们都是为了进入北京 体育 学院国青队而努力。

那里是全国的体坛人才培育中心,只有最顶尖的运动员才可以进入青训队 ,未来将会代表中国出战亚洲锦标赛、世界杯!一直到1972年,中国女排都没有拿到过一次世界杯冠军,不,别说世界杯,连亚洲杯冠军都不幸与之失之交臂……

当然,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在1981年被打破了,而陈招娣正是这其中的核心人物。不过,在九年前,这个小姑娘还很青涩。她知道,身边的人有好多都比她优秀,有不乏从小就练排球,打得很不错却还是没考上青训队的。

招娣感到深深的压力,她知道自己不如别人,起步也比同学晚,从小户人家走出来的孩子,总是带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儿。

青训队下一轮的选拔就在年底了,她决定一定要在这半年的时间里,突飞猛进,考上国青队!在很多考了好几年还没有通过的老校友眼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陈招娣用行动告诉她们,没有不可能,只有不愿意!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别人练两个小时,她练四个小时;别人晚上都去吃夜宵、看电影,她晚饭后一直在练球,直到深夜保安来清场了才恋恋不舍的离去……

第二天,她依旧会踏着晨露,第一个到练球场。在别人都在吃早餐的时候,她已经开始新一天的训练了。

随着日复一日的训练,青训队的选拔赛终于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招娣进步神速,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和努力,顺利成为北京 体育 学院女子排球部青训队的一员。

"教练,我要加练一会儿!"

袁伟民回头看着这个瘦瘦高高的年轻姑娘,心里面有些暗暗吃惊。这个叫陈招娣的女孩子是刚从杭州体校选上来没多久的。初次见面,袁伟民发现陈招娣是那种典型的"杭州姑娘":瘦弱、水灵、眉清目秀。

他还想,国青队的训练和体校里可不是能相提并论的,队员们来到队里,可以说除了吃饭睡觉洗衣服,所有时间都在打球。有很多新来的队员受不了, 说现在睁眼闭眼都是排球、排球、排球,连吃饭都看起来是个排球形状……

所以他有些先入为主的以为,柔弱的陈招娣肯定坚持不下来,能不能到上场的那一天都还不好说。没想到,这个姑娘进队后, 跟着队伍过着每天醒来一睁眼全是训练的生活居然一点都没有不适应 ,好像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她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度过的一样。

袁教练可能不知道,陈招娣确实是依靠这样的拼命练习才拿到青训队的名额。不然,她或许现在都在体校里混着。

“行啊,想练就练。”

现在是晚上十点,女孩子们从六点就一直打到了现在,所有的队员都已经精疲力尽,汗水把训练服整个打湿,紧紧地贴在身上。

女孩们连捡球拿回篮筐的力气都没有了,除了陈招娣。 她站到袁伟民教练的对面,沉着地摆出接招的姿势,眼神坚定而锐利。

“唰!”

随着一道破空声,袁教练气定神闲地扔出一个球,等着招娣去扑。按照队里的规矩,加练的项目是"救球"。

教练扔出一个球,你必须要把这个球接住,一直接到第十五个球为止,如果中间有失误,就得判负。判一个负,就要再救两个球来补,一直到补完才算结束。

这个目标对于已经训练长达四个小时的陈招娣来说,相当艰难 。当教练问出那个“有谁还想加训”的问题时,全程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应声。而陈招娣,她其实能感觉到,从第一次见面开始,袁教练就不是很看好自己。

对于非常考验眼力和反应速度的排球运动员来说,招娣的直觉也出类拔萃了起来。她甚至可以极端一点肯定,袁教练有点瞧不起她。 他的情绪和表情里都带着对杭州姑娘的刻板印象和轻视。

恰好陈招娣就是个极其要强的人,想想他问问题时扫向众人的那轻蔑眼光,似乎还在自己身上多停留了一两秒,她就气不打一处来!招娣今天就是要在他面前证明自己:我可以!

见那排球闪电一般飞过来, 招娣立马起身飞扑。别看袁教练扔球的样子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那球力道大得很。招娣为了接住这个球,生生摔在了地上。但是你的对手可不管你摔没摔到地上,于是,招娣马上起身,下一个球又飞到了眼前……

就这样,不带喘气儿的接了九个球之后,招娣再也坚持不住,倒在了地上,任凭第十个球掉在身旁。

“负一!” 袁教练的声音不冷不热的响彻在空旷的练球场里面。招娣一听这话,谁的暴脾气都该起来了,于是撂下一句 “我不练了!” 拿了衣服就往外走。袁教练还在扔球,嘴里不停喊着 “负二、负三、负四!”

招娣被满地的排球拦住了去路,气得大喊:

“我都说了,我不练了!”

“你想练就练,你想不练就不练吗?不行,今天必须练完!”

招娣红着眼睛看着他,好一会儿,才下定决心:

“行,练就练!”

最后,在袁伟民的激将法下,陈招娣扑完了十五个球。这段充满个人色彩的奋斗经历,日后被人写成一篇文章《苦练》,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用以鼓励莘莘学子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而这篇《苦练》,也是陈招娣排球奋斗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

正是《苦练》,让招娣在两年后入选八一女排队,代表中国走上国际赛场。

五年后的1979年,以陈招娣、陈晋芳、郑海霞、郎平为主要队员的首批中国女排队走上亚洲锦标赛赛场,打败日本拿下第一个亚洲杯女排总冠军。拿下这个奖项后,八一队不敢懈怠,马上开始着手准备接下来的世界杯。如果能在世界杯上夺冠,打断女排项目长期被巴西垄断的困局,那该是多扬眉吐气!

于是,经过两年后的训练,1981年,初代八一排球队参加世界杯的激烈角逐,3:0、3:0、2:1……一轮轮的淘汰赛下来,终于迎来了中国女排和巴西的总决赛。

这场最关键的比赛里,偏偏招娣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她的腰椎那块骨头,之前因为过度训练而落下了旧伤,因为比赛紧迫一直没来得及好好治疗,现在旧疾复发了。

中国的女排队,那时候人员还不够壮大,没有可以上场的替补球员了,如果招娣因为腰伤而放弃比赛的话,那么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她的选择任何人都能猜到:这位"拼命三郎"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

26岁的陈招娣强忍着腰伤上场,疼的眼泪花在眼眶里打转也坚持着,直到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反扣!比赛结束,中国赢得了胜利!

女排姑娘们激动的拥抱在一起,而招娣再也忍不住,跪倒在场上。颁奖时,是陈晋芳把她背了上去,亲手让她捧着奖杯,郎平对她说: “这个奖杯,理应让你拿着!”

接下来的五年,八一女排队开启了她们的全盛时代,中国女排缔造了在世界杯上五连冠的奇迹,直到今天都被世人奉为体坛界的不朽神话。

而陈招娣在五连冠期间, 因为左手受伤而吊着一只手上场,依旧赢得了比赛,获得了"独臂将军"的美称。

2006年,国家 体育 总局以及国家领导人,一致同意为陈招娣同志颁发少将军勋章。对于陈招娣来说,这是对她一辈子贡献与荣誉的总结。同时也是 体育 界的莫大殊荣。

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样的美好场景并没有持续多久。2013年,多此接受直肠癌手术的陈招娣还是没有抵抗过病魔的摧残,永远离开了人世。

陈招娣坚持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她拿到了世界冠军、当上了部长局长、得到了唯一的少将军衔,可是这些荣誉并没有阻止癌症在她的身体里肆虐,最终夺走了她的生命……

陈招娣走的那一年,也才58岁。和她同龄的郎平、郑海霞等人还活跃在女排一线,令人感到扼腕可惜。2013年4月1日,陈招娣在女儿郭晨的陪同下走到生命终点。

随后,在郭晨为她举办的葬礼上,郎平、孙晋芳、郑海霞、王治郅等八一老将纷纷到场为她吊唁。国家 体育 总局,这个曾经答应过为陈招娣养老的单位为招娣发表了一篇悼念文章,里面说:

陈招娣用自己的 健康 乃至生命换来了中国女排的繁荣昌盛,她的英年早逝,是整个世界排球史上,最大的损失。

郑海霞杭州高级会计师

185 评论(13)

蚂蚁在fei

1、歌唱家 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歌舞团声乐艺术指导,中国音协会员。七十年代曾演唱《红井水》、《请茶歌》、《党是春雨我是苗》等江西民歌,录制唱片并多次获奖,主演歌剧《长岗红旗》、《海霞》、《洪湖赤卫队》、《刘胡兰》、1979年歌剧《琵琶行》中担任女主角:同年在北京国庆三十周年戏剧调演中获文化部优秀歌剧演员奖,荣立二等功。曾先后录制《江西民歌——葛军独唱专辑》、《中国歌剧选曲》、《难忘名曲》等十余盒带。演唱歌曲《惠安女》、《福建水仙花》、《元霄园》、《采桑小路》、《两地书·母子情》、《妈妈对我说》曾获演唱金奖、大奖、优秀奖。1984年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了两埸独唱音乐会;曾录制专辑音乐片《葛军在前线——献给战士的歌》、《葛军在油田——献给工人的歌》。1995年举办了《军队的女儿》个人独唱音乐会,在华东巡回演出十余次。曾随中国音乐家小组参加奥地利国际民间艺术节。多次去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非洲等十几个国家访问演出。在部队曾获全军调演一等奖,优秀表演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嘉奖多次。1989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唱法十大女高音歌唱家之一。l999年获全军第七届调演特殊贡献奖,同年又获中国大众电视金鹰世纪艺人奖。 2、“灰鸽子工作室”的创办者 安徽潜山人,灰鸽子工作室管理员,精通Delphi、ASP、数据库编程,2001年首次将反弹连接应用在远程控制软件上,随后掀起了国内远程控制软件使用反弹连接的热潮,2005年4月,将虚拟驱动技术应用到灰鸽子屏幕控制上,使灰鸽子的屏幕控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葛军,“灰鸽子工作室”的创办者,一个低调而又引人注目的程序员。 3、世界紫砂艺术家协会中国首席代表 葛军,祖籍江苏盐城 博士 研究员 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紫砂文化研究所 所长 景德镇陶瓷学院 教授(兼职)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世界紫砂艺术家协会中国首席代表,中国紫砂优秀陶艺家。 199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著名紫砂人,在江苏宜兴建立了陶人葛紫砂陶工作室,世界紫砂艺术家协会中国首席代表。2000年被授予“中国紫砂优秀陶艺家”称号,2003年被评为“上海新世纪杰出人才”,200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酒业十大包装设计专家”,2005年被评为“2004年上海市十佳科技创业领军人物”。二十年来,潜心于紫砂的科研、开发、设计,独创“色饰法”装饰技法,使紫砂艺术实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突破。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会议楼设计制作紫砂门套“五谷丰登”;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50周年,创作紫砂壶“将军壶”;为祝福北京2008年奥运会圆满成功,与2008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联手打造“福满神州”紫砂壶;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设计指定礼品“和合吉祥”紫砂壶;为无锡城市形象设计紫砂礼品“玉凤呈祥”;为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创作紫砂壶“军魂”(第二款将军壶)及“和谐”系列紫砂礼品;为2009中国-东盟博览会创作元首级、部长级紫砂礼品;为2009国际射联世界杯总决赛设计指定紫砂礼品…… 主要设计: 1995年 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会议楼制作大型紫砂壁画《五谷丰登》。 1997年 紫砂作品《百年沧桑迎回归》由中国民航总局定为国家礼品。 1998年 制作世界最大紫砂壶《百虎壶》,并被载入上海吉尼斯记录。 1999年 紫砂作品《九九归一》、《回归》、《祥和》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为国家级礼品,并由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收藏。 2001年 紫砂作品《申奥壶》由国家体育总局定位国家级礼品。 2003年 紫砂壶《汉风》被评为“中国十大紫砂茗壶”。 2003年 为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制作世界最大紫砂壶《腾欢今日花果山》,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主要奖项: 1999年10月《金钱豹(套壶)》系列 获“第四界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 2000年11月《新声》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及“第二界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 选”金奖。 2002年10月《旭日》获“全国中青年陶艺家收藏精品大奖赛”金奖。 2003年10月《文明时代》获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金奖。 2003年11月《灵猴献瑞》获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优秀 作品评选金奖 2003年11月《汉风》获第一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金奖。 2004年4月《不落的太阳》获第二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金奖。 代表作还有《静园系列》、《文明时代》等。 4、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院长 男,1963年10月出生,籍贯江苏南京,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具有副教授和高级会计师职称中国注册会计师和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1986年7月至今,先后在金陵职业大学财经系、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从事教育与管理工作,现任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院长,兼任江苏省对外经济贸易学会理事、南京市会计学会理事;1993年10月至1998年12月兼任南京会计师事务所金大分所副主任。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2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材工程,2003年入选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编辑本段]5、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葛军,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绰号“数学帝”。 1964年10月生,江苏南通人。 新希望教育集团中小学教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 南师大副教授03,10高考卷作者硕士生导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江苏省数学会普委会副主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竞赛数学、解题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网络课程、学校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60多篇,参编教材与著作30多部,其中主编《新编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辅导(高中)》、《奥数教程(初三)》、《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启蒙》,编著《初等数学研究教程》、《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高中数学教材(部分)》等。 历任2003年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数学科命题人。 葛军老师正在上课 据考生反映,其命题颇具特色,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全面的分析问题能力。 2003年,由葛军出的江苏高考数学题,直接秒杀江苏34.2万考生。使江苏上线分数直降50-60分。 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题目再次由他出。秒杀52万的江苏考生。 网称“数学帝”。求采纳

27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