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云端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今乐清市长林社区殿后村)。南怀瑾6岁开蒙;7岁时还吃奶;11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乐清第一小学上学,他不爱吃饭,小病不断。一次,南怀瑾和邻居孩子吵架,互骂脏话,父亲一气之下,把他推进门前小河沟里。1931年,13岁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父亲要他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他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父亲还给他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之后离开温州,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并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1936年,他回家度暑假,妻子后来生下次子南小舜。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怀瑾投笔从戎,在四川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随即潜心于佛典。1943年,南怀瑾结识了袁焕仙,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袁焕仙闭关期满,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怀瑾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多有会心之处,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其后,南怀瑾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离开成都,奔赴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1945年,南怀瑾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各派宗教,其间为了修学,他在峨眉山中锋大坪寺闭关修行三年。这以后,南怀瑾以修行的姿态到处寻师,中途不断吸取各家知识,逐渐形成对儒、释、道的见解。1949年2月,南怀瑾初到台湾。一次,一家小旅馆失火,有个来自吉林长春的姑娘杨向薇,成了南怀瑾收留的难民之一,后来又成了他的妻子,婚后的南怀瑾因迫于生计,同温州老乡一起做船运生意,三条船凑成“义礼行”公司。国民党从舟山撤退时,占用了义礼行公司的船,他血本无归,一夜之间负债累累。两女两子先后出生了,他不得不栖身于基隆海滨一个陋巷里,挤在瓦可漏月、门不闭风的小屋里。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的处境下,出版了《禅海蠡测》一书,却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久,他举家迁到台北龙泉街,住在贩夫走卒喧嚣终日的菜市场附近,在这里,他常右手执笔写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推着摇篮,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困顿中的南怀瑾煮字疗饥,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两本力作,但在书店堆放在角落里,少人购买。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官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此举在民间激起强烈的文化乡愁。1960年,胡适读了《楞严大义今释》之后表示赞许,南怀瑾逐渐让人知晓,弟子渐多,并被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俩邀请在台湾三军驻地巡回演讲。1963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南怀瑾接受了教授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随后,他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结果学生增多不少,多名是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均为其学生。1969年,南怀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1976年,南怀瑾出版的演讲辑录《论语别裁》,趁势而热,多次重版,流行于华人文化圈。1984年,因据传蒋经国怀疑南怀瑾可能在台湾将成为新政学系的新领袖,为避祸于1985年移居美国,并在弗吉尼亚成立“东西学院”。1988年,南怀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间,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前去造访,希望南怀瑾倡导、推动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南怀瑾慨然应允,成为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开始筹资兴建这条中国第一条合资的铁路。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南怀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且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1992年6月16日,南怀瑾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11月18日,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南怀瑾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2月18日,金温铁路正式开工。1994年2月11日,南普陀寺禅堂落成之时,南怀瑾应邀来主持了禅学讲座。此次活动是南怀瑾以现代科学精神结合传统佛教禅七形式所进行的一次修持实践,在7天的禅修中,由南怀瑾亲自讲解禅修要义,并指导全体学员进行禅修实践,他还将自己毕生修学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并且“南禅七日”的视频至今在网络上广为流传。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开始通车。 在通车前夕,南怀瑾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2006年,南怀瑾移居至苏州,并在苏州吴江区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消息。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

黑糖朱古力
民国七年(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柳市翁垟镇地团村南宅组(今乐清市长林社区殿后村)。
民国二十年(1931年),13岁的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只得到肄业证书。父亲要求去学木雕或去商店做学徒,南怀瑾不肯,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父亲还给南怀瑾请过博古通今的老师叶公恕。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7岁的南怀瑾和姨表姐王翠凤结婚,并有了长子南舜铨。同年又离开温州,前往浙江国术馆习武,并于浙江国立艺术院学习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并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南怀瑾回家度暑假,妻子后来生下次子南小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后,20岁的南怀瑾只身入川,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返蜀执教进入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南怀瑾自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指挥,屯垦戍边。后又被调回任军校政治教官。其间,曾在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期服务社会大众,潜心于佛典。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南怀瑾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弃隐灌县(今都江堰市)灵岩寺,结识青城派剑术高手王青风,其后,南怀瑾为求深研佛法,便悄然离开成都。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春,南怀瑾结识了袁焕仙,晤谈之下,遂为忘年之交。禅门虚云老和尚莅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袁焕仙闭关期满,袁焕仙携南怀瑾赴渝礼请虚云老和尚回到成都灵岩寺成立了维摩精舍弘法,南怀瑾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南怀瑾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各派宗教,其间为了修学,在峨眉山中锋大坪寺闭关修行三年。此后的一段时间,南怀瑾以修行的姿态到处寻师,中途不断吸取各家知识,逐渐形成对儒、释、道的见解。
1945年,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返回故乡乐清,不久,归隐于杭州三天竺之间。后又在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清修。
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49年2月,南怀瑾初到台湾,就遇到一家小旅馆失火,有个来自吉林长春的姑娘杨向薇,成了南怀瑾收留的难民之一,后来二人成婚,婚后的南怀瑾迫于生计,同温州老乡一起做船运生意,便三条船凑成“义礼行”公司。
1955年,南怀瑾在窘困的处境下,出版了《禅海蠡测》一书,却一本都卖不出去。不久,便举家迁到台北龙泉街,住在贩夫走卒喧嚣终日的菜市场附近,在这里,南怀瑾常年右手执笔写书,左手抱着幼子,双脚还要不停地推着摇篮,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
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官方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此举在民间激起强烈的文化乡愁。1960年,胡适读了《楞严大义今释》之后表示赞许,南怀瑾逐渐让人知晓,弟子渐多,并被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俩邀请在台湾三军驻地巡回演讲。
1963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聘请南怀瑾担任教授并兼礼学院院长,南怀瑾接受了教授聘书,附加条件是不到学校上课,由研究生到其家受教。随后,南怀瑾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易经》课程,结果学生增多不少,绝大多数是日后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
1969年,南怀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禅林”和“十方丛林书院”。
1971年,南怀瑾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1976年,南怀瑾出版的演讲辑录《论语别裁》,趁势而热,多次重版,流行于华人文化圈。
1984年,南怀瑾为避祸于1985年移居美国,并在弗吉尼亚成立“东西学院”。1983年王升遭蒋经国解职,解散刘少康办公室。王升曾跟随南怀瑾学习佛教,因此据传蒋经国怀疑南怀瑾可能在台湾将成为新政学系的新领袖。
1988年,南怀瑾返抵香港定居,期间,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前去造访,希望南怀瑾倡导、推动孙中山《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南怀瑾慨然应允,成为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开始筹资兴建这条中国第一条合资的铁路。
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南怀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且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
1992年6月16日,南怀瑾为大陆和台湾两岸密使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为两岸和谈奠定了基础。[6]11月18日,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南怀瑾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2月18日,金温铁路正式开工。
1994年2月11日,南普陀寺禅堂落成之时,南怀瑾应妙湛长老之邀来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禅学讲座。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开始通车。[9]在通车前夕,南怀瑾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
2006年后,南怀瑾移居长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庙港并在苏州吴江区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后建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多间中国大学,如北京大学等。
2012年9月19日,多家新闻媒体向公众传出南怀瑾患有肺炎的病危消息。于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
扩展资料:
南怀瑾是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浙江温州,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中国台湾,后旅居美国、中国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
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其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出版书籍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怀瑾
sunnyredzqqq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极富传奇性的人物.他那丰富的经历,更使他于传奇之中,再添一层神秘色彩.有人称南怀瑾为国学大师、易学大师;有人称南怀谨为佛学大师、禅宗大师、密宗上师;也有人称南怀瑾为当代道家或现代隐士;还有一部分人,形容南怀谨是一位世界上第一流、最高明的江湖术士;也许南怀瑾还有点像古老农业社会三家村里的落第秀才,潦倒穷酸的老学究,在瓜棚豆架下,开讲《三国演义》、《封神榜》……出入于儒、佛、道之间 , 南怀谨担负起了文化断层重整的工作,南怀瑾是这个虚浮的网络时代里一位人人可以求教的旷世贤师。1918 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人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 12 - 17 岁之间已遍读诸子百家.少年的时代,还学习拳术剑道,以及文学诗词,书法医药,易经天文等.青年时,为深探宇宙人生的奥秘,南怀谨曾访求多位高隐之士,且由那儿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为禅宗大德盐亭老人袁焕仙弟子。二次大战起,南怀谨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并在金陵大学研究所研究社会福利学.离校后,即专门研究佛学. 1942 年- 1944 年期间, 南怀瑾先生遍阅《大藏经》. 1945 年,旋远走康藏,参访密宗上师,先后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西藏各教派印证,被承认为合格密宗上师.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于 1947 年返乡.不久,归隐于杭州之三天竺之间.后又于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结茅庐清修. 1949 年春,去台湾. 1985 年, 南怀谨旅居美国。 1988 年初,先生回到香港,居住至今。南怀谨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教化涵盖儒,释,道,融会诸子百家,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其影响既深又远
刘聪1988
南怀瑾预言个人介绍,是一个奇特的话题,不管南怀瑾个人介绍如何,都不能磨灭南怀瑾的真实面目。1950年,南怀瑾 32 岁。这位温州杂货商之子,本已手握三艘机帆船,是基隆走思业的翘楚。由于股东里很有几个黑白通吃的角色,追索本钱不择手段,他不得不将发妻遣回大录,带着新娶的回族太太东躲西藏。破产后艰辛的基隆岁月里,南怀瑾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在基隆郊外荒山结庐而居。连肚脐贴都难以贩卖的情况下,学历只有小学肄业的他,决定踏上一条“知识”变现的谋生之路。1956 年,转机来了。南怀瑾经人介绍认识了航运业大佬杨管北。此时杨已称病退出一线经营,在家中辟出奇岩精舍,潜心研究“养生打坐法门”。初识之时,杨这样阅人无数的大人物对南怀瑾很不感冒。杨说:“在六年前,我不仅不悟,他的话我不仅不信他,而且觉得他在变戏法”。但南怀瑾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和手腕,用整整六年时间彻底折服了杨管北。最后几年,杨对其信之弥坚:“第四年上才比较有点信;第五年才信,第六年才真信,我没有随便信。”从此,这位江湖大佬对小他十余岁的南怀瑾执弟子礼,并成为南怀瑾最初和最重要的“供养”者。轰轰烈烈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 1970 年代热度渐褪。时至今日,牟宗三、徐复观等新儒家学者在学术圈外已少有人知,仅接受过一年正规小学教育的南怀瑾,却成为当今中文文化圈的国学代表性符号。如此戏剧性的分野,全在于南怀瑾凭借特殊的自身禀赋,在特殊的历史行程里占据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态位。一方面,他决不以学者自居,甚至非常小心地避免与其他知识分子产生学术上的交集。今天给南怀瑾著作挑刺的学者们,实在是会错了意。历史学家许倬云回忆他与南怀瑾的会面,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写:他就说:“许先生,我们的路子不一样的,我是另外一条路”他跟我说这个话,意思是关门不谈,到此为止。他清楚得很,聪明人。另一方面,在跳出学术规范、学术谱系等象牙塔规则束缚的同时,南怀瑾又与所谓预言圣人的传统江湖游士划清界限。他以绝大机缘跻身于高层人物的社交圈,大人物的背书和社会职务的光环洗脱了江湖把式的风尘气,对宏大叙事的火候把握也高下立判。打磨多年的“传统文化”功力,用来折服十年运栋后精神匮乏至极的青年一代堪称“降维打击”。不难想象,南怀瑾此时信手拈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复兴号召,对于当时连肚脐贴是什么都不太清楚的国人有何等的吸引力。自 1990 年到 1992 年的 9 次两暗密使接触,均由南怀瑾安排。不过越到后来,南怀瑾的介入就越深,越急于通过其手缔造两暗和平的功业,乃至出现录音拍照、安排莓国外浇人员出场等极不得体的动作,使其最终被排除出两暗谈判现在又有人爆炒所谓的南怀瑾个人介绍,这显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MIssMIss兔狗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的消息。
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扩展资料:
南怀瑾故居重修对外开放
南怀瑾故居,原取名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位于浙江省乐清市翁垟街道地盐村,占地4.29亩,房屋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故居整体呈两层楼中式风格,三面环水,白色围墙围绕建筑,围墙搭配灰色方格窗和灰色瓦片,木质大门搭配褐色梁柱,庭院左侧南怀瑾站姿全身铜像。
中心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成为当地人文娱生活最重要的场所。南怀瑾故居旧址是南怀瑾从出生到17岁的居住地。
1992年,乐清市人民政府经南怀瑾本人应允后,捐资500万元将旧中心重新扩建修缮,于1995年2月投入使用 。2012年9月19日,因南怀瑾中途去世改名为“南怀瑾故居”。
2013年4月,乐清市耗资600多万元及时启动抢修工程,经过一年间的修复,终于以江南园林古建筑式的风格落成。2014年9月26日经过修葺重新开放,浙江省乐清市地方人民政府特意举办了“南园秋高”主题论坛,至2015年已有一年多,被誉现实版“秘密花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怀瑾
爱美柯净水器
南怀瑾,浙江乐清人,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国学大师南怀瑾简介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南怀瑾,一九一八年出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人。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返蜀后,执教於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旋即潜心佛典,遁迹峨嵋大坪寺,阅藏三年。后讲学於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
赴台湾后,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等教授。数年前旅美,晚年寓居香港。在港、台及居美时期,曾创办东西方文化精华协会总会、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方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并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
又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文康中心,且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倡建金温铁路,作出巨大贡献,众所皆知。生平致力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大学微言》《老子他说》及佛、道两家三十多种著作,又经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翻译流通。其门生博士,自出巨资,用其名义在国内创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学,嘉惠研究师生等举。要之:其人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有禅学大师、国学大师种种称誉,今人犹不尽识其详者。近年为重续中华断层文化心愿,致力提倡幼少儿童智力开发,推动读经及中、英、算并重之工作。又因国内学者之促,为黄河断流、南北调水事,倡立“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作科研工作之先声,不辞劳瘁,不避讥嫌云云。
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乐清柳市;
国立艺术院第二期毕业;
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
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1943年春,虚云老和尚赴重庆弘法,南怀瑾得见虚云老和尚。
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三年。(为了修学)
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1976年到1979年闭关于闹市三年。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
1988年到香港居住。
1993年应妙湛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
1994年捐资500万重扩建位于乐清市翁垟故宅,于1995年2月投用,作为当地老幼文康活动中心。
2000年由南先生任理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儿童中华文化导读”活动向祖国大陆及华人世界全面推广。
2006年在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创建太湖大学堂。
蔡俊,一个为南怀瑾先生制茶的青年。用蔡俊的话讲,(南怀瑾)眼睛一睁就喝茶。
南老师只喝岩茶,他觉得岩茶不像铁观音那么浮,内敛但是有香气。他喝的岩茶出在三坑两涧,第一坑是牛栏坑,第二个是慧苑坑,第三个坑是大坑口,也称九龙坑。三条坑是纵向的,两涧是横向的,两涧一条是流香涧,还有一条为悟源涧。最好的岩茶就出在这里。
最好的正山小种出产地为麻粟,产量很少,每年蔡俊都要到麻粟收购一些原料,然后再回来制作。对茶的认知度每个人都不同,所以蔡俊也不会哗众取宠。做茶要物尽其用,物质本质的美好不能因小而失大。他的理念如此,应用也用心良苦,把做好的茶供养给南老师。
南老师非常受用蔡俊的茶,家乡的味道或者是童年的味道,引起老人家无尽的回忆。从早到晚,南老师都喝茶。他的作息时间与我们常人不一样,我们的晚餐像他的午餐,他一天只吃一顿饭。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