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6

我可不是吃素的
首页 > 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楼梯知识点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幸福、定格

已采纳
备考最忌讳的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备考一团乱麻,备考必须要有针对性,对症下药才能通关无阻!考试100整理了二级建造师全科章节学习重点,帮助考生有侧重的进行复习,早日攻克二建考试。施工管理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以“三控三管一协调”为核心思路分别进行叙述,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泛,考试的重复性比较大。近几年考试难度有所增加,考查的知识点越来越细化!复习时以前两章的知识为重点,进行复习备考。第一章基础知识该背会的知识点一点要背会。第一、二、四、六章的网络图,合同,索赔等知识点是决定通过考试的关键。这部分的知识和实务的联系比较紧密,涉及到一些计算,尤其是网络计划图的内容,一定要学会识图,学会计算各个参数。备考时,侧重多练题,多理解。剩余的第五章,七章掌握及背会必考点就可以了。工程法规第一、三、四、六章分值所占比重较大,属于重点章节。第三、四章分值相对较高,难度相对较低,侧重总结和记忆,属于考试性价比最高的章节。第一、八章分值和难度较高,着重理解,直接影响考试通过与否;第三章难度介于第六七章和一四八章之间,分值相对较高,属于重点章节,第二五章分值低,内容多,可以有选择性的记忆常考点即可。建筑实务从各章节分值比重及内容难易程度上来看,第一章分值一般在25-35 分且逐年递增,多为选择,建筑材料、主体结构均为重点。真题考查主要以第二章内容为主,近年来分值递减但总分值占比最多,在选择和案例中都会出现。其中进度、质量、安全、现场为重中之重。验收管理、法规标准可结合质量、技术的内容进行学习。第一章也是第二章的基础。所以前两章重点学习!第三章(常与前两章内容结合考查综合题型,考试分值不高,掌握重要常考知识点即可。机电实务第一章和第二章是考试的重点。第一章中工业机电与建筑机电是历年重要考点。对于工业机电中,机械设备安装、电气装置安装、工业管道在案例题中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大,建议进行全面透彻的学习,常考点能够熟练的背诵下来,涉及到的图能够会看;建筑机电中,电气工程、通风与空调历年考试也较多,建筑管道也要给予一定的重视。第二章,招投标内容有所弱化但是也需要重视;合同管理重要掌握;技术管理、进度、质量、安全、现场的内容为重中之重,历年多在案例题中出现,所以需要花时间做案例题去消化。第三章考试难度逐年增加,近年会出现在案例题中进行考察,不过分值不大,建议大家在学习时只需要多读几遍即可。市政实务近几年市政考试,风格飘忽不定,形式灵活,内容兼顾现场和教材。命题人构思精巧多变,试卷布局庞大。考试时技术部分为核心,涉及七大专业方向,道路、桥梁、轨道、水处理场、管道、垃圾填埋场和监控量测,为教材之最。第一章、第二章历年来的分值都比较重,需要大家重点进行学习。第一章中案例命题常集中在道路、桥梁、轨道、水处理场、管道五节,学习备考时,侧重于理解记忆。第二章是管理部分,内容较简单,考点主要集中在合同管理(设计变更和索赔)、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交通导行)、现场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学习备考时,侧重多练题,多理解。第三章法规标准分值比重相对较少,记忆一些常考点即可。公路实务公路实务的第一章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历年分值占60分左右,路基、路面、桥涵、公路隧道是重点。想要拿下实务,施工技术这一章必须好好学习。第二章历年考试分值占 40 分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质量检验、安全技术等,进度管理、招投标、成本与合同管理也是常考内容,且这些都与施工技术密切相关,学习时要互相结合。第三章分值占 5 分左右,考前对于可能考的知识点,要求熟悉,选择时能够正确选择。水利水电考试主要考前两章的相关知识点。其中在选择题中,前两章分值比重基本一致,各占一半;案例题中,施工技术分值基本在30--35分之间,施工管理在45-50分之间,因此施工管理是水利水电实务考试的重中之重。施工技术是学习的难点,对非水利专业学员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但是考的相对来说不太多,所以学习的时候尽量听,尽量理解。第三章一般出选择题,考的不多,可以最后再学习。近年来,单纯的记忆性考点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考试强调培养学员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加大,考试更灵活,考试形式新颖,多样,复习的时候建议跟着考试100的名师课程学习,老师经验丰富,帮助你更精准地找到重点,快速掌握解题套路!

165 评论(8)

小李飞刀xy

这个的肯定会相对简单的,一建的知识比较难,二建是基础,基础好了,考一建都不是问题,加油,祝你成功

205 评论(12)

集庭装饰02

一、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 功能问题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空间构成、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与疏散以及空间的量度、形状和物理环境(量、形、质)。其中突出的重点则是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和人流活动问题。 (一)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 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往往起关键作用。 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走道(水平交通空间)布置要点: 应直截了当,防曲折多变,与各部分空间有密切联系,宜有较好的采光和照明。 楼梯(垂直交通空间)布置要点: 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门厅(交通枢纽空间)布置要点: 使用方便,空间得体,结构合理,装修适当,经济有效。应兼顾使用功能和空间意境的创造。 (二)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概念是,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 功能分区的原则是: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置。空间组合、划分时要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内部使用的空间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与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 (三)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 人流疏散分正常和紧急两种情况:正常疏散又可分为连续的(如商店)、集中的(如剧场)和兼有的(如展览馆)。而紧急疏散都是集中的。 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要求通畅,要考虑枢纽处的缓冲地带的设置,必要时可适当分散,以防过度的拥挤。连续性的活动宜将出口与入口分开设置。要按防火规范充分考虑疏散时间,计算通行能力。 (四)功能对于单一空间量、形、质的规定性单一建筑空间的大小、容量、形状以及采光、通风、日照条件是适用性的基本因素,同样是建筑功能问题的重要方面,应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统筹解决。 二、公共建筑的技术与经济问题 建筑空间和体形的构成要以一定的工程技术条件作为手段。建筑的空间要求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选择技术形式时要满足功能要求,符合经济原则。 (一)公共建筑与结构技术 公共建筑常用的三种结构形式:墙承重结构、框架结构、空间结构。 墙承重结构 常为砖砌墙体、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梁板跨度不大,承重墙平面呈矩形网格布置,适用于房间不大,层数不多的建筑(如学校、办公楼、医院)。其承重墙要尽量均匀、交圈,上下层对齐,洞口大小有限,墙体高厚比要合理,大房间在上,小房间在下。 框架结构 承重与非承重构件分工明确,空间处理灵活,适用于高层或空间组合复杂的建筑。 空间结构(大跨度结构) 充分发挥材料性能,提供中间无柱的巨大空间,满足特殊的使用要求。 悬索、空间薄壁、充气薄膜、空间网架等,结合结构、构造课程,了解受力特点和造型的关系,记住国内外著名实例。 (二)公共建筑与设备 考虑要点: 恰当安排设备用房,解决好建筑、结构与设备上的各种矛盾,注意减噪、防火、隔垫。结合设备课程,了解采暖、空调、照明各种系统的选型原则和适用范围。 采暖系统 热水系统舒适、稳定,适用于居住建筑和托幼。蒸汽系统加热快,适用于间歇采暖建筑如会堂、剧场。 空调系统 集中空调服务面大,机房集中,管理方便,风速及噪音低但机房大,风道粗,层高要求大,风量不易调节,运行费用高,不适用于小风量的复杂空间。风机盘管系统,室温可调,适用于空间复杂、灵活并需调温的建筑(如宾馆、实验室)。 (三)公共建筑与经济 应当把一定的建筑标准作为考虑建筑经济问题的基础,设计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标准,防止铺张浪费,也不可片面追求低标准而降低建筑质量。 要注意节约建筑面积和体积,计算和控制建筑的有效面积系数、使用面积系数、结构面积系数和体积系数等指标,节约用地,降低造价,以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建议结合建筑经济课程深入学习第二节* 住宅设计原理、规范及评价标准 一、我国现行住宅层数划分的规定 低层:1~3层 多层:4~6层 中高层:7~9层(应设电梯) 高层:10~30层(应执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二、套内各功能空间设计 (一)每套必须独门独户,并应有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基本空间。住宅套型分为一至四类,其使用面积分别不小于34、45、56、68平方米。 (二)卧室之间不应穿越,卧室应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平面形状应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床位布置的尺寸,门窗位置要考虑对家具布置的影响。双人卧室不小于10平方米,单人卧室不小于6平方米。 (三)起居室应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12平方米。起居室内的门洞布置应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的要求,减少直接开向起居室的门的数量。起居室内布置家具的墙面直线长度应大于3M。无直接采光的厅,其使用面积不应大于10平方米。 (四)厨房 (1)厨房面积不小于4~5平方米; (2)厨房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 (3)应妥善安排洗、切、烧功能,设备布置要符合操作流程,操作面净长不应小于1M; (4)厨房净宽,单面布置设备时不小于5M,双面布置设备时两排设备净距不小于9M。 (五)卫生间 (1)每套住宅应设卫生间,并至少配置三件卫生洁具,其使用面积不小于0平方米。 (2)无前室的卫生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起居室或厨房。 (3)卫生间不应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和厨房上层;并均应有防水、隔声和便于检修的措施。 (4)套内应设洗衣机位置。 (六)层高和室内净高 (1)普通住宅层高不宜高于8M。 (2)卧室、起居室净高不应低于4M,其局部(不超过1/3使用面积)净高不应低于1M,利用坡顶空间做卧室、起居室时,其一半面积室内净高不应低于1M。 (3)厨房、卫生间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M;内排水横管下表面与楼、地面净距不得低于9M,且不得影响门窗扇开启。 (七)阳台 (1)每套住宅应设阳台或平台。 (2)阳台栏杆设计应防止儿童攀登,栏杆的垂直杆件净距不应大于11M,放置花盆处必须采取防坠落措施。 (3)低层、多层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05M,中高层、高层住宅的阳台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M。中高层、高层及寒冷、严寒地区住宅的阳台宜采用实体栏板。 (4)阳台应设置晾、晒衣物的设施;顶层阳台应设置雨罩。各套住宅之间毗连的阳台应设分户隔板。 (5)阳台,雨罩应做有组织排水;雨罩应做防水,阳台宜做防水。 (八)套内走道、楼梯及储藏空间 (1)入口过道净宽不宜小于2M;通往卧室、起居室的过道净宽不应小于1M;通往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的过道净宽不应小于9M。过道拐弯处的尺寸应便于搬运家具。 (2)吊柜净高不应小于4M;壁柜净深不宜小于5M。 (3)套内楼梯的梯段净宽:一边临空时不应小于75M;两侧有墙时不应小于9M,楼梯踏步宽不小于22M,高不大于20M,扇形踏步转角距扶手边2M处宽度不应小于22M。 (九)门窗 (1)外窗窗台距楼、地面净高小于9M时,应有防人身坠落设施,窗外有阳台或平台时不受此限。底层外窗和阳台门、下沿低于2M且紧邻走廊或公用上人屋面的窗和门,应采取防卫措施。 (2)面临走廊或凹口的窗应避免视线干扰;向走廊开启的窗扇不应妨碍交通。住户门应采用安全防卫门。向外开启的户门不应妨碍交通。 (3)各部位门洞最小宽度:户门9M;卧室、起居室门9M;厨房门8M;卫生间、阳台门7M。高度均不小于2M。三、住宅套外共用部分设计 (一)楼梯和电梯 (1)楼梯梯段净宽不应小于1M。6层及6层以下时,一侧设栏杆可不小于1M(梯段净宽指墙面到扶手中心线的水平距离) (2)楼梯踏步宽不小于26M,高不大于175M。扶手高度不小于9M。楼梯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6M时,扶手高度不应小于05M。楼梯栏杆垂直杆件间净宽不应大于11M。楼梯井净宽大于11时,必须采取防止儿童攀滑的措施。 (3)楼梯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梯段净宽,且不得小于2M。楼梯平台的结构下缘至人行通道的垂直高度不应低于2M。住宅入口室内地坪应高于室外地坪不少于1M。 (4)7层及7层以上住宅或最高住户入口楼面距底层室内地面高度16M以上住宅必须设置电梯。当中间层有直通室外的出口时,层数由该层算起。顶层为跃层时作1层计。 (5)12层及12层以上住宅应设不少于2台电梯,其中一台宜为可容纳担架的电梯。 (6)高层住宅电梯宜每层设站。非每层设站时,不设站层数不应超过两层。塔式和通廊式高层住宅电梯宜成组集中布置。单元式高层住宅每单元住宅每单元只设一部电梯十应采用联系廊联通。 (7)候梯厅深度不应小于最大轿厢深度,且不得小于5M。 (二)走廊和出入口 (1)外廊、内天井及上人屋面等临空处栏杆的安全设计同阳台栏杆。 (2)作主要通道的外廊宜做封闭外廊,并设可开启的窗扇。走廊通道的净宽不应小于2M。 (3)住宅的公共出入口位于阳台、外廊及开敞楼梯平台的下部时,应采取设置雨罩等防止物体坠落伤人的安全措施。 (4)住宅的公共出入口处应有识别标志;可按户设置信报箱。高层住宅的公共出入口应设门厅、管理室及信报间。 (5)设置电梯的住宅公共出入口,当室内外有高差时,应设轮椅坡道及扶手。 (三)垃圾收集设施 (1)住宅不宜设置垃圾管道。当不设垃圾管道时,多层住宅应根据垃圾收集方式设置相应设施;中高层及高层住宅每层应设置封闭的垃圾收集间。 (2)住宅设垃圾管道时,垃圾管道不得紧邻卧室、起居室布置。垃圾管道最小断面为:多层住宅4M见方;中高层住宅5M见方;高层住宅6M见方。垃圾斗及垃圾斗门应耐腐蚀,关闭严密。垃圾管道顶部应通出屋面,底部应设封闭的垃圾间。 (四)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1)住宅不应布置在地下室内。当布置在半地下室时,必须对采光、通风、日照、防潮、排水几安全防护采取措施。 (2)地下室、半地下室作储藏间、自行车库和设备用房使用时净高不得小于2M;作汽车库使用时,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3)地下室、半地下室应采取防水、防潮及通风措施;采光井应采取排水措施。 (五)附建公共用房 (1)严禁布置存放和使用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物品的商店、车间、仓库,并不应布置产生噪声、振动和污染环境卫生的商店、车间和娱乐设施。 (2)住宅建筑内不宜布置餐饮店。确需布置时,其厨房烟囱应高出住宅屋面,其空调、冷藏设备及加工机械作减振、消声处理,并应达到环保规定的有关要求。 (3)住宅建筑中不宜布置锅炉房、变压器室及其它有噪声振动源等设备用房。如确需布置,应符合防火、隔声及有关专业规范规定。 (4)住宅与公共用房的出入口应分开设置。 四、室内环境 (一)日照、天然采光、自然通风 (1)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当一套住宅的居住空间超过四个时,其中宜有两个能获得日照。日照标准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的规定。 (2)卧室、起居室、厨房侧面采光的窗地面积比值不应小于1/7。窗地面积比值计算中,窗面积按洞口面积,离地面5M以内的洞口面积不计算。当住宅位于三类光气候区以外,或窗类型不是单层普通玻璃钢窗时,窗地比应按《建筑采光设计标准》调整。 (3)卧室、起居室应有与室外空气直接流通的自然通风。但朝向住宅应采取通风措施。自然通风房间的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面面积的比值,卧室、起居室、明卫生间不小于1/20,厨房不小于1/10,并不得小于6平方米。严寒地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应设通风换气设施,厨房、卫生间应设自然通风道。 (二)保温、隔热 (1)住宅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采取冬季保温和夏季隔热、防热以及节约采暖和空调能耗的措施。 (2)严寒、寒冷地区住宅的节能设计应符合《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体形系数宜控制在30以下。 (3)寒冷、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住宅建筑的西向居住空间的朝西外窗均应采取遮阳措施;屋顶和西向外枪应采取隔热措施。 (4)设有空调的住宅,其围护结构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三)隔声 (1)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内的允许噪声级(A声级),昼间应小于等于50dB,夜间应小于等于40dB。分户墙与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应大于等于40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宜小于等于75dB。 (2)卧室、起居室宜布置在背向噪声源的一侧。 (3)电梯不应与卧室、起居室紧邻布置。不得已时必须采取隔声、减振措施。

338 评论(15)

垚垚姐姐。

多看书

29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