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4

CISSYZHANG74
首页 > 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张茂伟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巧克力麦乳精

已采纳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数计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竟等于5个紫禁城! 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曾经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名称由来: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号“圆明”。 园林建筑特色: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海宁的安澜园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州的狮子林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莱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艺术特色: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此外,圆明园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过最多的地方。[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236 评论(13)

鹿鹿小宝贝

圆明园 此园原为雍正皇帝为皇子时的赐园,待其即皇位以后扩建为离宫,乾隆二年(1737年)再次扩建,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三十七年(1772年)先后又附建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它坐落在西郊海淀镇之北,周围泉眼丛聚,草丰树茂,是绝好的造园之地。三园共占地350余公顷。园内成组的建筑群有一百二十三处,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 圆明园三园地势平坦,所以造景大部分是聚水而成景、因水而成趣的水景园。具体讲,圆明园有三大景区。即中部的前湖后湖景区,包括正大光明殿所在的宫廷区以及前湖、后湖沿岸的九岛。每个岛都有一组标题的景点,最大的一处称“九洲清晏”,即取“禹贡九洲”的含意,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环绕后湖的东、西、北三面,形成一圈外围景区,在这区里布置了小园林集群,如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中央景区。外围景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有祭祖的安佑宫、城堡式佛寺舍卫城、模仿商业活动的买卖街、藏书的文源阁、听戏的同乐园、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仿绍兴兰亭的“坐石临流”、仿庐山的“西峰秀色”等。第三景区为东部的福海景区,即以福海的大水面为中心,湖中有三个岛屿鼎列,以象征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湖岸布置了与水有关的二十处景点。此外,在圆明园的北宫墙外,尚有后来增建的一条狭长的景区,主要表现水村野居的风光。 长春园是圆明园的附园,在圆明园的东侧。此园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南区以淳化轩一组为主体建筑,周围湖岛布置了十个景点,皆因地制宜,因水成景,如茹园、鉴园、狮子林、海岳开襟、玉玲珑馆等。北区为一横长地区,区内布置了六幢欧洲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名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俗称西洋楼。这些建筑的体形及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细部俱为欧式建筑作法,但细部雕饰也掺杂了中国式的纹样。建筑前还配有人工喷泉。西洋楼建筑是欧洲建筑文化第一次传入中国的完整作品,也是欧洲与中国两大园林体系首次结合的创造性尝试。 绮春园也是圆明园的一个附园,是多座私家小园合并扩建而成的,共计三十景。总体布局不拘泥一定章法,但更富于自然情调。景与景之间疏密相间,水系也比较错综复杂,形成小巧玲珑的格局。 综观圆明三园可知其造园之骨架在于理水,通过人工巧构,安排出大、中、小的湖泊群,同时互相串通,形成水系。水系之外又配以陆地游览线,再加上假山土阜的障景作用,把全园分划成山复水转、层层叠叠近百处的自然空间,为开拓各类园林意匠构思创造了条件。建筑群体组合都以组景为目的,每一景点皆为一个小型园林,因此形成“集锦式”的规划形制。圆明园的单体建筑设计打破了传统官式的束缚,广征博采地方民居形式及刻意求新的体型,小巧素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圆明园中还选用大量花木植物,移植驯化一部分南方植物,花季搭配,造成繁花似锦、四季如春的生态环境。 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东,海淀镇北,原为清代大型皇家御苑,与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占地约345公顷。目前园中西半部沿未开发,主要开放了东部园景,开放面积200多公顷。 残存的大水法是圆明园遗址的标志。此处原是闻名遐迩的“西洋楼”——园林化的欧式宫苑,将中国园林艺术与西式建筑巧妙地融在一起,中西合璧,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遗憾的是,西样楼以木结构为主,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罪恶之火中焚烧殆尽,唯一残存的大水法因其为石制而得以幸存。这两根依然不失精美的大石柱经苍桑,岿然不支,令人感慨万千。 园内还有介绍圆明园历史的图文资料展室;按原貌复制而成的“圆明园”微缩的模型;以及曾是皇家娱乐处——迷宫。据说当的迷宫的游戏规则是:皇上坐在迷宫中心,众宫女从周边打着灯往前跑,谁最先跑到皇上身边谁就能得赏。现在游人的兴趣则在:从入口进,七拐八绕,终于找到出口。 曾经笑傲万园的璨灿的圆明园建筑已经万劫不复,所剩的除了残碑伤石,更多的是对往昔的沉思,各永远不会飞烟尽的自然山水。这是圆明园遗址最独特的风格:洗尽铅华,凝重质朴,笑看山水,淡以致远。 圆明园遗址仍保持水景园特色,园内遍布水域,大小河道把大面积的“福海”和规模稍逊的“后湖”,以及众多小块面联结成完整的河湖水系,衬以聚土而成的山岗、岛堤和荒石,别有秀色,仍是今人所爱之园。特别是附近清华、北大等高校名府中的莘莘学子,课余经常骑车到此,观水赏月,体味园中不尽的底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圆明园遗址 “假若你能幻想神仙也和常人一般大小,此处就可算做仙宫乐园了。 ”1860年10月,一个英国随军牧师跟着英法联军踏进北京圆明园时 ,情不自禁地惊叹,“我从未见过一个景色,合于理想的仙境,今日方算 开阔眼界。”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燕人游览之地。辽代以后,皇室和达官贵人纷纷在此占地造园,作为避暑游憩之所。 1684 年,康熙命叶陶在清华园旧址上建“畅春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 1709年又开始营建圆明园,作为皇四子胤祯的赐园。“圆明”乃“圆 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而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取恪守圆通中庸 ,聪明睿智之意。胤祯继位后,于172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增 修亭榭楼宇,引水架桥,凿池造山,使其成为兼有“宫”和“苑”双重功 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自雍正始,园居成为一种宫庭风尚,皇帝年初朝贺一过就移居园宫,直到冬至天坛祭天前才回大内,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园中度过。 园中由雍正题署的建筑群有28处,其中长春仙馆是皇太子弘 历读书习文的地方。弘历即位后,圆明园扩建进入全盛时期,在他主持下 ,圆明园东北建“长春园”、东南建“绮春园”,三园共建景点100余 处,因三园均由圆明园总管大臣管辖,故此三园后来通称圆明园。 圆明三园成倒品字型鼎立,总面积350公顷,内有桥梁百余座,风 景群100多处,楼台殿阁等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还要多 1万平方米。三园外围约10公里,围墙约2万延和(因多为双层围墙) ,规模极大,号称万园之园。圆明园从始建到被毁历五世150年的修筑 ,成为三山五园之首。 这个被乾隆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的园林杰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都不愧 变一颗璀灿的明珠。 就是这么一座美丽如仙境的大型皇家园林,历史上的某一天却化为废 墟……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 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1856年10月,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 日,法军攻占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自杀,次日,英军到。在圆明园无数珍宝面前,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目光迅速变得贪婪无比。 于是,对园内珍宝开始了明火执仗的疫狂抢劫,据《泰晤士报》随军记者 报道:他们“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他们的营帐里堆满了抢劫来的珍宝,这些珍宝有的被现场拍卖,有的则被作为礼品献给英国国王和法国皇帝。 现在,英法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文物有许多就掠自圆明园,如英国“大英博物馆”里的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唐人摹本、法国 “国家图书馆”藏的沈源、唐岱的《圆明园四十景图》等等。 为掩盖劫掠 罪行,10月18日,3500多名英国士兵在圆明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一直烧到19日,熊熊火光染红了北京城的上空。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空前 的浩劫。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风中摇摇欲坠的圆明园又一次遭到浩劫,强盗们四处搜寻残存的珍宝,最后又是一把大火。圆明园,这座世界园林艺术的绝作,终于轰然倒塌,沦为一片废墟,只剩些残坦断壁兀立遗址,野蒿荒草随风摇晃,似乎是在向前来“凭吊”的后人们诉说着侵 略者的罪行。

120 评论(9)

热心网友小王

回答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4],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1][2],有“万园之园”之称[3]。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故圆明园又称“夏宫”。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为了销毁证据而烧毁[12],故址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4],占地面积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有一百五十余景[3],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明园”,“圆明”为雍正法号。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5]。至此,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道光年间又进行多次修缮和拓建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而被迫停止。八国联军之后,圆明园又遭受到军阀破坏和匪盗打击,终成一片废墟。[6] 圆明园在清室一百五十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 中文名 圆明园 外文名 Old Summer Palace[9] 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性气候 开放时间 全年 07:00-19:30 门票价格 25元 占地面积 约 350 公顷[4] 著名景点 大水法、西洋楼遗址、方壶胜境 类别 历史博物馆,艺术馆 初建者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焚毁时间 1860年10月18日 扩充期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 咨询电话 010-62628501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时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规模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盛世的到来,在其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并创造了“烫样”的模型方法。而却在咸丰年间被毁了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11] 更多38条 

10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