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26

鲁鲁鲁德林
首页 > 建造师 > 宣城二级建造师吴刚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L.小姐

已采纳
00

94 评论(13)

夏天的风kiki

吴姓历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吴姓是从上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领袖,即周太王,传为后稷自发第博十二代孙,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传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动让贤,到东南海去。他们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江苏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仲雍相继为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国君王阖闾任用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他的儿子夫差打破越国,战服齐军,北上与晋争霸,吴成为当时的强国。后来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弄得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流散四方,以国为姓,称吴氏,这便是吴姓的由来。吴襄,清代大臣,著作家,安徽青阳人,字七云,号悬水,1661年生。康熙52年(1713年)中进士,由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对诗文尤其喜爱,无书不读。晚年因患有眼疾,目难久视,常常令后人或者侍人为他朗诵。他曾任《明史》《八旗通志》等书的编修总裁,并著有《锡老堂诗抄》15卷(安徽省图书馆藏通志馆抄本),《锡老堂文集》5卷,《畿辅河渠考略》2卷,1735年去世。 六十一 吴曙东,当代林学家,教育家,安徽桐城人,1902年生,家庭十分贫穷,在宗族的资助下在桐城中学毕业。1921年去日本鹿儿岛高级农林学校攻读林业学,1925年回国,先后任浙江省林场技术员,浙江大学农学院,安徽学院皖南分院教员,教授,安徽东流高级农林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教授。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主要著作有:《森林苗圃学》(上海永祥印书馆,1952年),《造林学本论》,《森林经营学》,《农田防护林》,《城市公害防治》等。1982年逝世。 六十吴德修,当代农学家,安徽宣城人,1926年生,194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农学专业,1953年后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历任安徽省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主持“淮北小麦大面积增产途径及栽培技术”课题研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主要著作有:《小麦栽培》(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治碱改地造良田》(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董建议谈养猪》(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有《郑州一号高产栽培技术探讨》等数十篇论文发表。 五十九伍蔚曾,现代外国语文学家,安徽定远人,1906年生,193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建国后,曾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现代英语简单陈述句的常用句型》《英汉语法词典》《英汉科技常用短语词典》等。 五十八吴瑾光,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安徽歙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后在该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历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师,化学系教授,从事溶液络合物及萃取机理的研究,近年来,用傅立叶交换红光谱方法研究稀土络合物化学萃取化学和生物无机络合物,开展稀土复合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萃取机理与稀土络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此论文获得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等论文100多篇。 五十七吴震生,清代戏曲家,安徽歙县人,号可堂,寄寓浙江杭州,1692年生。曾任刑部主事,与历鹗交情很深。虽然为官刑部,但是对戏曲独有情钟,创作了大量的戏曲作品。其主要著作有:传奇《换身荣》《天福降》《世外欢》《秦洲乐》《成双谱》《乐安春》《生平足》《万年稀》《闹华州》《临濠喜》《人难赛》《三多全》《地行仙》等,合称《玉屋书屋十三种传奇》,又名《太平乐府》,清代乾隆年间刻本刊印,现多家图书馆有收藏,1752年病逝。 五十六吴澄,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安徽歙县人,字鉴泉,号师郎。少年时期勤奋好学,熟读经书,特别喜爱《易经》。后因多次应试不中,随弃文学医。他关门闭户,攻读医书达十年之久,并拜师学习,能博采众长,结合临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医疗技术,治好的病人不可记数,一时名声大振。后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汇集各家学说,于乾隆四年(1739年)著成了五十卷的医书《不居集》,并刊行于世。这是一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医学不可不读的著作,并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另外,他还留下《伤寒症治明条》,《推拿神书》,《易医会参》,《师朗医案》等著作。 五十五吴蔚光,清代著作家,安徽休宁人,寄籍江苏常熟,字哲甫,号执虚,自号竹桥,别号湖田外史,1743年生,乾隆45年(1780年)中进士,官礼部主事,后因身体不佳,辞官回归家乡(常熟),居家20多年,潜心读书著述,并将家中书楼命名为“素修堂”,擅长古文,诗词尤佳。主要著作有:《古金石斋诗前后集》六十卷,《素修堂文集》二十卷,《小湖田乐府》十四卷,《杜诗义法》八卷,《唐律六长》四卷,《寓物偶留》四卷,《毛诗臆见》四卷,《春秋去例》四卷,《读礼知意》四卷,《方言考据》二卷,《洪范音谐》二卷,《诗余辨讹》二卷等。1803年病势。 五十四吴嘉棠,当代著作家,编辑学家,安徽歙县人,号自惜楼主,笔名楼自惜。1913年生,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1934年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文学院留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上海英文报刊《大陆报》编辑,总编辑;《大美晚报》(英文)执行编辑兼任《申报》采访主任。1949年去日本,创办泛亚通讯社。1956年后,任香港《英文虎报》主编,《中国邮报》编辑;1967年任香港贸易发展局北美区代表,1983年在香港去世。 五十三吴颖芳,清代著作家,安徽休宁人,,字西林。年幼时赴童子试,为衙役所训斥,后决心不再应试。与历鹗交游,从之学诗。为学宗守汉代章法,特别深于乐律,六书,音韵的研究,晚年学习佛教,精心研究唯树论,自号树虚。闭户村居,不愿外人知晓,潜心著作,收获甚多。主要著作有:《吹幽录》五十卷(清代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金石文释》六卷,《说文理董后编》六卷,《临江乡人诗附拾遗》五卷等。 五十二吴新智,当代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安徽合肥人。1928年生,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57年--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古人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人类学学报》副主编等。主要著作有:《周口店山顶洞人化石人种类型的研究》《陕西大荔的早期智人古老类型的一个保存完好的头骨》,《中国汉族髋骨的性别差异和判断》《中国古人类的年代学》《中国早期智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人类》《人体测量法》《中国和欧洲早期智人的比较研究》等。 五十一吴景超,当代社会学家,安徽歙县人,字北海。1901年生,1923年毕业于清华,1923年--1928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金陵大学教授兼任社会学系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教务长;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新经济》《社会研究》《新略》等杂志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主要著作有:《都市社会学》《社会组织》《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劫后灾难》《马克思论危机》《中国人口新论》《中国社会学向何处去》等。1968年去世。 五十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字敏轩,一字文木,康熙末诸生一七零一年生,吴敬梓十三岁丧母,跟随在江苏赣榆县任教谕的父亲吴霖起(康熙二十五年拨贡)生活,生性豪放,放荡不羁,曾畅游大江南北。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荐举博学宏词,不就,后屡次考场失意,心灰意冷,只好变卖家产,于三十三岁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靠典当变卖衣物和朋友接济生活。一七五四年在贫困中去世。但是,他在贫困中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讽刺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五十卷,五十六回),另外还著有《文木山房集》四卷,《文木山房词集》一卷。新中国成立后,又发现吴敬梓诗文三十九篇。一九五四年在北京举行了吴敬梓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大会;一九八一年在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举办了吴敬梓诞生二百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和《儒林外史》学术讨论会,编辑出版了《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如今,《儒林外史》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吴敬梓也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的文学家。 四十九吴涫,明代著作家,安徽歙县人,字仲虚,隆庆年间进士。主要著作有:《唐诗纪》一百七十卷(明刊本,现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古今逸史》五十五种(校辑,现江苏南京图书馆藏三十一种九十九卷,安徽省图书馆藏六种十一卷);《合刻山海经水经》(明刊本,现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 四十八吴道新,明代末官吏,诗人。安徽桐城人。字汤日,号无斋。天启七年举人,官至工部主事。明朝灭亡后,隐居白云山,人称无斋先生。主要著作有:《潜德居诗集》五十卷;《龙眠风雅》一卷(录诗七十五首);《桐旧集》一卷(录诗十七首);《潜德居文集》十卷;《浮山志》十卷。 四十七吴谦,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医学家,安徽歙县人,字六吉。博学多才,精通各科。熟读今古医书,临床经验丰富,曾被誉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官至太医院判供奉内廷。乾隆时与刘裕铎为总修官,主编综合性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包括医学各科共十五种九十卷,其中《订正伤寒论注》和《订正金匮要略注》为他自己撰写。全书注重临床实用,图说方论具备,附有汤头歌诀,曾作为太医院教本。由于简明扼要,切合实际,流传很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多次出版。 四十六吴绮,清代官吏,词人,安徽歙县人,号丰南,又号红豆词人。顺治九年贡生,授中书舍人曾任湖州知府。主要著作有:《宋金元诗咏》二十卷补遗二卷;《林惠堂全集》二十六卷;《六怀词》一卷;《红豆记》一卷,《选声集附词韵简》四卷;《扬州吹鼓词序》一卷;《岭南风物记》一卷。 四十五吴立真,当代地质学家,安徽省金寨县人,系吴氏阳山分支著名科学家。一九二八年生,高级工程师职称。一九四九年五月参军,在二野军政大学获一等学习模范称号;进军大西南后在昆明市政府工作。后去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学习,获得优秀学生称号。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大庆油田,江汉油田,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工作,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并荣立三等功两次。在编写的众多报告中,有八篇在国家级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十多篇研究报告结集出版,参加了《中国陆相大油汽田》,《中国近海大海气田》两部专著,有中国石油出版社出版;撰写的《流花11-1大油田》一文,获得部级优秀论文奖,负责研究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个,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两个,中国海洋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个;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科技进步一等奖两个,并荣获全国第四届发明展览会金牌奖,与吉林大学合作研制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经专家评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他负责制定的勘探部署和方案中,经钻探有五个地区发现油田。现已经从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离休。 四十四吴泰昌,当代文学评论家,作家。安徽当涂人,一九三七年生,一九六零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取该校文艺理论研究生。历任《河北文艺》《人民文学》编辑,《文艺报》文学评论组组长,副主编副编审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散文世界》常务编委,《儿童文学》编委等。参加过《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等专著的编撰,出版的散文集和文学评论集有《八方集》,《艺文轶话》,《文学情思》,《文艺随笔>>,<<吴昌泰散文选>>,选编和主编的有<<阿英文集>>,<<十年散文选>>等。 四十三吴勉学,明末清初著作家,刻书家。安徽歙县人,字肖愚,号师古。生卒年月不详。博学多识,家富藏书。明代万历年间,曾校刻经史子集及医学书籍数百种。其闻名于世的有:《二十二子全书》一百六十九卷,《初唐诗汇》七十卷另有目录十卷,《盛唐诗汇》一百二十四卷另有目录二十二卷,《河间六书》二十七卷,《类证活人书》二十一卷,《对类考注》二十卷,《唐乐府》十八卷,《十三经》《四史》《资治通鉴》《性理大全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医学六种》《痘症大全》《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东垣十书》等。在刊刻这些书籍时,许多都有他进行校订,校注。 四十二吴铠生,近代学者,著作家,安徽桐城人,号北江,字辟疆。吴汝纶之子。自幼随父亲习文,诗文继承父业,曾任大使幕僚。民国后,入总统府任秘监至终。主要著作有:《吴门弟子集》十四卷,《左传微》十二卷,《左传文法读本》八卷,《孟子文法读本》七卷,《北江先生文集》七卷,《北江先生诗集》五卷,《诗义会通》四卷,《汉碑文范》四卷,《晚清四十家诗抄》三卷,《尚书大义》二卷,《周易大义》二卷,《古文范》二卷。 四十一吴昶,宋代学者,著作家,安徽歙县人,字叔夏,号友堂,生卒年月不详,师朱熹而友洪迈,程大昌。曾以征荐为郡校书,经史皆有著述,很得朱熹的喜爱和嘉勉。主要著作有:《吴友堂诗文》五十卷,《吴氏书说四十卷》(十分可惜的是此书已经失传),《易论》四十卷,《史评》七卷。 四十吴柄南,当代作家,安徽泾县人,一九二九年生,一九四九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零年进入华东军区文艺干部训练班学习,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跟随苏联专家学习戏剧理论,表演导演,一九五七年后历任安徽省话剧团安徽省文化局(厅)创作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剧本《茶棚会》《春》等十多部,电视剧本《大江潮》等,并有散文随笔等近二百多篇文学作品发表。 三十九吴建国,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五五年生,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现任安徽省金寨县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安徽省图书馆学会理事,六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一九九八年晋升副研究馆员职称。曾三次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会议,其中一九九八年在全国第八届中青年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创收活动之反思》获得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论文奖;两次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学术年会。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文学作品六十余篇,图书馆专业学术论文十多篇,创作小品《兰兰的小红帽》,参加安徽省小品大赛演出,参与《吴氏阳山分支宗谱》(八修)的编撰工作并为之作序。 三十八吴组湘,当代著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安徽泾县人,原名吴组襄,笔名寄谷,野松等。一九零八年生。一九二九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一九三一年参加社会科学研究会和中国人民反帝大同盟。一九三五年后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师和秘书,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大学国文系任教。曾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全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山洪》,《鸭嘴唠》;中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某日》;短篇小说集《西柳集》,《饭余集》;以及《吴组湘小说散文集》,《吴组湘选集》,《吴组湘全集》等。 三十七吴绍青,当代医学家,安徽巢湖人,一八九五年生,一九二一年毕业于国立湘雅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九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医学研究,一九四六年回国,历任重庆中央医院副院长,上海医学院教授,解放后,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肺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结核病和呼吸》杂志副总编。一九五五年在第十四届国际结核病防治联合会年会上,发表《结核菌对异菸肼的耐药性和致病力之间的关系》的学术论文,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主要著作有:《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实用内科学》,《实用结核病治疗学》等,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一百多篇(部)。一九八零年逝世 三十六吴昆,明代著名医学家,藏书家,安徽歙县人,一五五二年生,字山甫,号鹤皋。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吴正伦医名颇著,家有数世藏书。至吴昆时,家中藏书数万卷,其中以医书居多。他十五岁开始学医,除向祖父及家父学习外,还伯同乡余午亭为师,并悉读家中所有医书。成人后,又遍走江浙,宛陵(今安徽当涂)姑溪(今安徽和县)等今安徽大部分地区行医,结交名医,拜师七十多人,取各家之长,兼收并蓄,以致医术精湛,名声大振。主要著作有:《内经吴注》二十四卷,《素问注》二十四卷,《医方考》六卷,《针方六集》六卷,《脉语》二卷,《十三科证治》,《药纂》,《参黄论》等。 三十五吴孟复,当代古籍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安徽庐江人,一九一九年生。别名吴常焘,吴山萝。一九三七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民革成员。一九三七年后,曾任上海政法学院暨南大学副教授教授,上海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纂。一九五六年回安徽工作,历任合肥师范学院教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授图书馆副馆长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室主任,爱好教育学院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安徽省语言学会文学学会考古学会。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训诂通论》,《古书读校法》,《唐宋八大家概述》,《宋词鉴赏词典》(合著)等。 三十四吴承仕,近代经学家,教育家,安徽歙县人,字检斋,号茧斋,一八八四年生,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三岁参加殿试为一等第一名。章柄麟弟子。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精通音韵训诂及古代名物制度,旁及群经各史诸子佛经道藏。三十年代初,接受马列主义,是中国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的学者。曾在北平创办《文史》,《时代文化》等进步刊物,参加“一二九运动”,一九三六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天津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支持进步刊物,宣传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九年因遭受汉奸迫害而逝世。主要著作有:《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经籍旧音辨证》《三礼名物》《尚书古文辑录》《礼服释例》《淮南旧注校理》《六书条例》《唐写本尚书舜典释文》《监狱解蔽篇》等。 三十三吴肃公,清代学者,著作家,安徽宣城人,字雨若,号晴岩,别号街南,自署匏道人。从叔父吴垌学,又随同沈寿民游学。为学以明诚为宗,慎独为枢,其文章格调似韩愈而简洁,近似《左传》《史记》体裁。主要著作有:《街南文集》二十卷《街南文集续集》七卷《阐义》二十五卷《明语林》十四卷《读书论世》十六卷《姑山事录》八卷。 三十二吴学静,当代逻辑学家。安徽合肥人,一九三三年生,一九五八年华东政法学院政法系。曾先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安徽省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工作,担任过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系主任等职。兼任安徽省逻辑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研究》《逻辑学简明辞典数理逻辑部分》《形式逻辑学》等 三十一吴定,清代文学家,安徽歙县人,字殿麟,号瞻泉,一七四四年生,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曾从方立中,李仲醇受经学,后与刘大魁由黟县教谕移主歙县问政书院,拜刘为师,学习古文辞,,刘归枞阳后,他五次渡江求教,并和姚鼐任大椿十分相好,姚鼐凡有新作,总是与他先睹为快。晚年回归故里歙县,精心研究经学,特别是对《周易》先秦诸子和《史记》研究颇有建树。主要著作有:《紫石泉山房文集》十二卷,《周易集注》八卷,《中庸注》二卷,《紫石泉山房诗抄》二卷。一八零九年去世。

150 评论(14)

尘封1205

黄埔军校三期,1924年12月陆续进校,1926年1月毕业,加上在潮洲分校修业期满的学员,毕业生共1233人。从第三期起,新生入学要受三个月入伍生教育,期满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正式生,编入学生队。张治中任总队长。第三期毕业生中最为著名的是王耀武,另一位较为出名的是戴安澜。而在中共红军方面以1931年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部长的朱云卿最具代表性。抗日战争爆发后,三期学员相继奔赴抗日战场,都各自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学员除了前面所述的王耀武和戴安澜外,还有:宋瑞珂(山东青岛人,第66军军长)、方先觉(安徽宿县人,第10军军长)、朱岳(广东台山人,第10军副军长)、石觉(广西桂林人,第4师师长)、钱东亮(江苏常熟人,第20师师长)、李纪云(河南唐河人,第65师师长)、熊绶春(江西南昌人,第103师师长)、汪波(湖南新化人,荣誉第1师师长)、刘安祺(山西崞县人,第87师259旅旅长、第61师副师长)等人。他们在各自的抗日战场上皆立下战功,其优秀事迹亦广为流传。 为抗日事业献身的三期学员有:王润波(四川开县人,第25师149团长,1933年在河北古北口牺牲)、杨杰(湖南蓝山人,第1师第1旅副旅长兼团长,1937年在上海牺牲)、朱赤(江西修水人,第88师262旅旅长,1937年在江苏南京牺牲)、易安华(江西宜春人,第87师259旅旅长,1937年在江苏南京牺牲)、高致嵩(广西岑溪人,第88师264旅旅长,1937年在江苏南京牺牲)、韩宪元(广东文昌人,第88师264旅团长,1937年在江苏南京牺牲)、王竣(陕西蒲城人,新编第27师师长,1941年在山西台山寨牺牲)、戴安澜(安徽无为人,第200师师长,1942年在缅甸牺牲)、胡义宾(江西兴国人,第96师副师长,1942年在缅甸牺牲)、周复(江西抚川人,苏鲁战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在山东张家骝牺牲)。这些烈士为抗日事业所作的贡献也将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另外在抗战期间有段朗如(安徽英山人,第79师师长)因南昌会战畏缩不前、文重孚(湖南益阳人,长沙市警察局局长)因长沙大火,被相继枪决,在此也略记一笔。 抗战胜利以后,这些为国家做出贡献,而又存活下来的军人们,被相继卷入了国共争权夺利内战的旋涡。命运注定了这场内耗战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他们中的大部分逃台、被俘或者是阵亡。同时也有部分高级将领看清了时势,最终投入了中共的怀抱或主动脱离了部队。 其中与中共抵抗到底被俘、阵亡的有:王耀武(山东泰安人,山东省主席兼第2绥靖区司令官,山东战场被俘)、康泽(四川安岳人,第15绥靖区司令官,湖北战场被俘)、熊绶春(江西南昌人,第2兵团副司令官兼第14军军长,江苏战场阵亡)、刘秉哲(江苏宿迁人,第28军军长,上海战场被俘)、段霖茂(湖北蕲水人,整编第57师师长,山东战场被俘)、宋瑞珂(山东青岛人,整编第66师师长,山东战场被俘)、刘伯龙(贵州龙里人,第89军军长,在贵州因内讧被逮捕枪决)、王中柱(湖南祁阳人,第103军军长,衡宝战场被俘)、李纪云(河南唐河人,整编第31旅旅长,陕西战场被俘)。 宣布起义或主动离军者有:方暾(湖北罗田人,第118军军长,四川起义)、叶芳(浙江龙泉人,第200师师长,浙江起义)、邓钟梅(江西萍乡人,整编第90师副师长,陕西离职)。 在逃到台湾的第三期学员中最为出名的有刘安祺、石觉、夏季屏三人,其他多以“国防部”高参潦度余生。

137 评论(8)

冰箱在说话

应该是吴承根把它关非常大,现代书法家。

169 评论(12)

周某某先生

共产党方面: 朱云卿 红一方面军参谋长 1931年5月重伤被俘后牺牲 黄公略 红3军军长(毛泽东在词中称赞:“偏师借重黄公略。”) 1931年9月遇空袭牺牲 吴光浩 红11军军长兼31师师长 1929年5月重伤牺牲 唐赤英 红3军参谋长 1932年12月在湘鄂西“肃反”中被错杀 陈奇涵 上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 1981病逝 倪志亮 中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1965病逝 常乾坤 中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军事科研部部长 1973病逝 郭化若 中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95病逝 曾泽生 中将 国民革命军第1兵团副司令官兼60军军长,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军长 1973病逝 国民党方面 抗日殉国: 周复 中将 黄埔军校教官/国民政府干部训练团教育委员 率部在鲁苏战区抗战 1943年2月殉国,时年43岁 戴安澜 中将 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 率部入缅参加对日战 1942年11月殉国,时年38岁 柴意新 少将(追赠中将) 国民革命军第74军58师参谋长兼169团团长 率部参加常德保卫战 1943年12月殉国,时年45岁 王竣 少将(追赠中将) 国民革命军第80军新27师师长 率部参加中条山之战 1941年5月殉国,时年43岁 王禹九 少将(追赠中将) 国民革命军第79军参谋处长 率部参加南昌会战 1939年3月殉国,时年38岁 谢升标 少将(追赠中将) 国民革命军苏、浙、皖游击司令 率部在苏浙皖抗战 1938年4月殉国,时年36岁 高致嵩 少将(追赠中将) 国民革命军第72军第88师(德械装备师)第264旅旅长 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殉国,时年38岁 朱赤 少将 国民革命军第72军第88师(德械装备师)第262旅旅长 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殉国,时年33岁 易安华 少将 国民革命军第71军第87师第259旅旅长 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殉国 刘国用 少将 国民革命军第74军58师174旅副旅长 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殉国,时年39岁 胡义宾 少将 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96师副师长 率部入缅参加对日战 1942年5月殉国,时年36岁 张本禹 少将 国民革命军第13军第4师12旅副旅长 率部参加长城居庸关抗战 1937年8月殉国 丁立群 少将 第三战区皖南游击纵队副司令 率部在苏北地区抗战 1944年1月殉国,时年43岁 王润波 上校(追赠少将) 国民革命军第25师第75旅第149团团长 率部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 1933年3月殉国,时年28岁 韩宪元 上校(追赠少将) 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524团团长 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殉国,时年35岁 贺光耀 上校 国民革命军第190师第570团团长 率部参加衡阳会战 1944年殉国 参加解放战争内战: 刘安祺 一级上将 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 率部于1949年逃台 1995年病逝 石觉 二级上将 第九兵团司令官/台湾联勤总司令 率部于1950年逃台 1986年病逝 熊绶春 中将(追赠上将) 国民革命军第14军军长 率部参加淮海战役 1948年阵亡 王耀武 中将 国民革命军第74军军长 率部参加济南战役 1948年被俘,1968年病逝 方先觉 中将 国民革命军第10军军长 率部于1949年逃台 1983年病逝 李天霞 中将 国民革命军第100军军长 率部于1949年逃台 1967年病逝 康泽 中将 国民革命军第15绥靖区司令官 率部参加襄樊战役 1948年被俘,1967年病逝 陈嘘云 少将 国民革命军第74师57旅旅长 率部参加孟良崮之战 1947年被俘 其它 刘宗宽 中将 重庆绥署参谋处处长,率部于1949年在重庆起义,起义后加入农工民主党任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1992年7月病逝

298 评论(14)

调皮捣蛋妈

一、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三桂 :明末清初人物,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大将军 。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浚: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懋: 瑞德祥公司董事长,曾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社会主义先锋党。

305 评论(13)

相关问答